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史料记载,乐傅于366年开凿了敦煌莫高窟的第一个涧窟,但现在仍不清楚到底哪个窟为乐傅所开。他开的第一窟很可能被后人改造或早已坍塌不存。一般认为,现存最早洞窟是大佛殿北边的第275庸,我们注意到早期若干洞窟如272窟、267窟等都在这附近,而且267、268、269、270、271等窟是若干小禅窟套叠在一起,几乎可以合并为一个洞窟,可见早期洞窟体量之小,亦可见莫高窟洞窟形态一直是变化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新疆吐峪沟东区第30-32窟为研究个案,尝试通过石窟空间结构和造像题材布局,解读洞窟组合中各座洞窟所承担的不同功能,并复原洞窟规划设计的内在逻辑和禅观仪式过程。其中,佛殿窟第30窟以三维泥塑和绘制大型立像的形式供禅观者观佛相好,僧坊窟第32窟以禅观僧朝向规定仪式观想次第并开凿禅室供禅师入定修禅,佛殿窟第31窟通过主、次轴线定位洞窟的视觉中心焦点,实现诸佛为禅僧示现作证的空间感受。三窟以洞窟组合的形式分别承担着禅修程序中的不同功用,具有内在的空间秩序和图像逻辑,与禅修者的禅观行为形成相为表里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正>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36公里天龙山中,共有洞窟25个,开凿在东峰和西峰陡峭的南坡山腰间。其中东峰编号洞窟有8座,即第1~8窟。另外在第2、3窟和第4、5窟上面还有4个洞窟,从东而西分别编为上层第1~4窟。西峰编号洞窟有13座,即第9~21窟。洞窟的雕造约始于北魏末至东魏时期,以后历经北齐、隋,到唐代达到了鼎盛。石窟遭受破坏前,绝大部分洞窟造像保存完好。  相似文献   

4.
云冈最大洞窟是现在的第三窟。位于东部窟区。它在云冈诸窟中是一个形制特殊的洞窟。其特殊处是:窟大佛小,窟形奇异,佛像俊美。主窟在后室,东西宽近43米,南北最深部达15米,平均高约14米,窟形呈凹字状,窟内北壁是突出部,宽达29米,厚约9米。窟内仅有三尊石雕像,雕在北壁西侧,占去约1/3的壁面。主佛像高约10米,两胁侍高约6米。  相似文献   

5.
莫高窟现在存洞492个,在位置分布上,各时代洞窟有相对集中的明显趋势。最早的一组北凉窟(第268窟、272、275窟)聚集在崖面中段,踞现今地表约十几米。(据考古材料证明,时代越早的,居地面越低。)这组窟视野开阔,阳光充足,是崖面的“黄金区域。”以后的北魏、西魏窟基本上是紧挨这组窟向南、北横向发展。北周、隋、唐时代也大至按此规律开凿洞窟。五代以后的洞窟主要集中于崖面下层及南、北两头。此外,由于崖面有限,有部分窟是“见缝插针”。因此,各时代洞窟交错分布,按时代编号检索不便,所以,各种编号皆按现存各窟分布位置,南北、上下方向为序编号。  相似文献   

6.
龙门石窟佛教瘗葬形制的新发现——析龙门石窟之瘗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门石窟不但有藏尸的瘗窟,而且还有葬灰的瘗穴,这是在龙门首次大量发现的佛教岩葬瘗穴遗迹。笔者对这一佛教瘗葬文化遗存作了系统考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瘗穴根据龙门石窟的窟龛形制与大小,窟龛内容与设施,窟龛功能与作用,所有窟龛可分为造像的像窟(含龛,下同),坐禅的禅窟,葬尸的瘗窟,葬灰的瘗穴4类。像窟无需赘述;禅窟是僧、尼静心思虑,坐禅修行的洞窟;瘗窟是埋葬僧俗尸体的洞窟,瘗穴则是瘗藏僧人骨灰的洞穴。因前三类洞窟已  相似文献   

7.
北石窟寺现存大小窟龛296个,其中石雕造像2126尊,唐代造像约占整个窟群的三分之二,222窟是唐代开凿的规模较大、造像最多、保存较完整的一个洞窟,堪为唐代石雕艺术的珍品。  相似文献   

8.
《龙王礼佛图》(以下省称“礼佛图”)是敦煌壁画绘制中出现较晚的一种新颖题材。现据莫高、榆林两处石窟统计,尚存四十余壁面(约一百余平方米)。从目前断代资料认定:“礼佛图”最早出现在五代时期的洞窟中,现存五代四十二个窟就有十三个洞窟(占30.9%)画有这种新型壁画题材。而最晚也是在北宋前期洞窟中出现过,宋代四十三个窟中也有七个窟(占10.9%)画有“礼佛图”。而在此后皆消声匿迹再不出现。这就:“礼佛图”是五代、北宋瓜沙归义军世守时期被绘制于洞窟中的特殊壁画题材。别的历史时期并不画它,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性。为什么?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其次,从目前所  相似文献   

9.
敦煌莫高窟北区洞窟清理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莫高窟按洞窟分布情况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洞窟大都是礼佛用窟,是过去敦煌研究的重点;北区主要是僧人们的生活用窟,过去研究较少。1988年至1995年,敦煌考古工作者对北区洞窟做了多年的工作,共清理发掘僧房窟、禅窟、瘗窟和仓库窟243个,出土了大批遗物,包括多种文字的文献、佛经,古钱币,木、陶、铜、铁器,丝绸、棉麻毛织物以及一枚波斯萨珊朝银币。这是近年来敦煌考古的重要收获。本期刊发了简报。  相似文献   

10.
敦煌莫高窟第290窟佛传故事画是早期壁画中佛经与绘画联姻的最伟大的艺术杰作,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第290窟佛传故事画的艺术成就、艺术源流。认为第290窟佛传叙事图式直接来源于北魏时期的墓室漆棺画,而且就其所开创的“首尾连接的叙事图式”代表了莫高窟故事画的最高水平。诞生于第290窟的这幅佛传故事画的图式对莫高窟后期洞窟壁画构图形式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环境温湿度是影响文物保护的关键因子。本研究通过对莫高窟北区(132窟)封闭与开放洞窟的监测,对比分析了封闭对洞窟温湿度的影响,并通过人工冷凝确定了洞窟水分的主要来源。开放洞窟的温湿度随大气波动变化,但日温度波动幅度较小;潮湿天气对洞窟湿度影响较大,窟内温湿度主要受外界天气过程影响。相应地,洞窟封闭可消除外界气候及其温湿度日波动的影响,但可导致窟内湿度增高,这说明有来自围岩的水分进入洞窟。长期的封闭会使空气相对湿度明显增高,激活盐分,不利于壁画的保护。而在封闭洞窟内安装冷凝除湿-温湿度控制系统可有效地控制洞窟内的温湿度。洞窟水分的有效收集,证明有来自围岩的蒸发水分。洞窟封闭对比研究为洞窟类文物保护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在麦积山石窟诸多的洞窟中,保存着一些石雕造像,如127、133、135、117、47、43、55等。位于高层的三个大型洞窟如127、133、135窟是放置的重点洞窟,这些洞窟放置的石刻造像占麦积山石窟石雕的绝大多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但是有一个问题始终没有学者来进行讨论,就是有关这些造像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运到这个洞窟中的。本文通过分析论述,排除了这些石刻造像是通过栈道搬运到高层洞窟中的可能,推测是采用类似滑轮的方法将这些石刻造像从山下搬运到高层洞窟中,而150和151窟作为两个窟龛其本来功用就是安置垂直运输石刻造像时的支架所用的大型桩孔。  相似文献   

13.
龙门石窟的唐代佛教艺术 ,从窟龛形制方面所具有的厅堂式建筑结构及窟内地毯式雕花的装饰手法看 ,唐代洞窟在构造形式上反映着石窟建筑的世俗化情调。而唐代洞窟中比比皆是的供养人、伎乐人、力士、夜叉等人物形象 ,其时装服饰、面容仪表 ,则透露出现实社会各界人士的民俗化时尚。在唐人这种尽情贴近现实生活的创作意识支配下 ,龙门石窟的宗教造像无一不打上取悦时人欣赏习惯的艺术烙印。作者认为 ,所有这一切 ,正是佛教艺术东传我国以来 ,与东方社会文明相融濡沫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玉山寺石窟     
正玉山寺石窟位于镇原县太平镇上城行政村白岭自然村西北200米处的茹河北岸砂岩上。洞窟分布在东西长约20米、高约5米的崖面上。现存洞窟5个,5号窟塌毁严重,其余洞窟保存较好,共有石雕和石胎彩塑82尊,保存完好的藻井20平方米,壁画15平方米。1号窟为禅窟。2号窟呈平面长方  相似文献   

15.
天龙山石窟调查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天龙山石窟坐落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约40公里的天龙山。山海拔约1500米,属灰白色沙岩质,易雕凿,也易风化。石窟规模不大,共计25个洞窟(其中9和13窟为摩崖龛像),分布于东西两峰南坡峻峭的山腰间。洞窟沿崖面自东而西排列,其中东峰分上下二层,上层4个窟(单独编号上层1~4窟),下层8个窟(编号1~8窟) (图一);西峰13个窟(编号9~21窟) (图二)。除11窟面东,19、20窟面西外,其余洞窟均坐北朝南。  相似文献   

16.
1998年秋,龙门石窟新发现了一组4个洞窟,在造像内容、洞窟保护措施等方面均丰富了龙门石窟的内涵。兹报告如下。 1.洞窟位置在龙门石窟东山,“擂鼓台”与“一道桥沟”之间的山腰上,下距洛(河南洛阳)界(安徽界首)公路30余米,海拔约260米的地方,有一宽约20米的较为平整台地。新发现的洞窟就位于这一台地东侧的崖壁上,共有4个,洞窟方向均面西,自南向北编号依次为新1~新4窟(图一、二)。 2.洞窟内容新1窟圆拱空龛,高65、宽37、深10厘米。新2窟形制前庭后室窟(图一)。前庭平面近  相似文献   

17.
马千  张萍 《丝绸之路》2010,(16):32-35
麦积山石窟第74窟是麦积山最早开凿的洞窟之一,洞窟形制为平拱敞口大龛,内作"凹"形坛基。由于历史上地震等自然因素造成洞窟前半部分坍塌,其东壁残深1.45米,西壁残深1.8米,窟内现存泥塑大小共计11身,残损严重,壁画斑剥,呈不规则形分布于全窟,绘有早期飞天、千佛、莲花等图案,颜色主要由土红、石青、石绿组成,色泽较鲜艳、清晰。74窟与炳灵寺石窟169窟在艺术风格上属同一类型,是这一时期开窟造像的佳作,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莫高窟第409窟、65窟和榆林窟第39窟的开凿年代提出了新的认识。作者根据对莫高窟第409窟回鹘文题记的解读,对该窟重修于西夏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该窟是西州回鹘阿厮兰汗在敦煌重修的洞窟;根据对榆林窟第39窟回鹘文题记的解读,指出该窟亦是西州回鹘皇室成员或达官显贵在敦煌开凿的洞窟。以上两个洞窟的重修和开凿年代都为北宋末年。此外,作者根据莫高窟第65窟存留的西夏文题记及与重修壁画间的层位关系等,提出了该窟重修年代不是西夏初年而是北宋末年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9.
莫高窟第464窟可以认为是西夏代表洞窟,但其营建史颇为复杂,一直困扰着学术界。作者经对第464窟历史、考古、图像进行全面分析,发现该窟营建前后经历了多次重修:第一次重修确为西夏时期改造北朝多室禅窟为一座完整的礼佛窟,但前室未画壁画,为素壁;西夏晚些时候,对前室进行了二次维修,制造出前室西北角和西南角两个密闭的空间,这两个密闭空间又成为元代中晚期某个时间藏经的地方,使洞窟兼具了礼佛和藏经双重功能。而元代把大量的多民族语言文字的佛经封存在这个洞窟,有可能是作为佛教徒瘗埋的随葬品,从而使得464窟在原有功能基础上兼具了瘗窟的属性。  相似文献   

20.
炳灵寺石窟中的第169窟,是该石窟群中规模最大和内容最丰富的一个洞窟。1963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对它进行第二次全面勘察时,曾在窟内西北角现编第6龛外的崖壁上,发现了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墨书造像题记和大量的西秦时期的造像与壁画。上期我们发表了该窟的内容总录,这里再谈谈该窟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