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夏,湖北省十堰市博物馆考古队,在对竹溪县一座东汉时期的砖室墓清理发掘中出土了3枚钱币,经过辨识确定为王莽时期所铸“大布黄千”钱.币身为典型布币形状,平首平肩平足,腰身略收,上首圆穿,下贯竖线.其钱文从左往右读,布局在中线左右两侧,右边上下竖列“大黄”,左侧上下“布千”;字体采用悬针篆,均匀得体,笔划流畅.  相似文献   

2.
马洪文  徐文逊 《中国钱币》2005,(4):20-24,57
近年来,在云南省的大理、建水等地陆续出土了若干批方孔铜钱。它们包括:太平通宝、大定通宝、大周通宝、水官通宝、火官通宝、太官通宝、弘治通宝和一种难定其名的“怪字钱”。这些钱材质相近,风格统一,制作工艺近乎一致,堪称同一家族。此类钱币的出土,引起了专家、学者和泉商、泉友的高度关注。有人料定它们是南诏铸币,有人称它们为大理国铸币,有人以为它们出土于贵州,认为是贵州土司币;还有一本影响很大的钱币著作,竟把它们定为“明弘治年间云南大理国铸币”。……由于相关资料的匮乏,且没有正式的考古发掘报告公布,眼下,对这类钱币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1987年12月间,盱眙县观音寺乡农民在宁淮路做工,发现钱窖一处,出土布币几十枚,蚊鼻钱数百枚,文化部门经过几次现场调查,仅收到一枚布币和一些蚁鼻钱.这枚布币高10、肩宽3厘米.面文有“旆钱当圻”四字.背文有“十货”二字.旆钱,意思是大钱.圻同(钅斤),是计量单位.对于面文,过去多释为、殊布当(钅斤)”.古代货币邮标称为“殊”布.战国时代盱眙属楚,境内曾出土不少楚国货币.十里营、东阳、王店、官滩等地出土蚁鼻钱近15公斤.河桥、十里营、穆店、东阳等地出土郢爰30多块.出土布币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丝绸之路钱币”?“丝绸之路钱币”这一称呼是否科学?其具体内涵又包括哪些钱币?这在钱币学界还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学术观点:一种是质疑“丝绸之路钱币”这一称呼的科学性,否认其存在;另一种则是随意套用“丝绸之路钱币”这一名称,以致谈论的内容和丝绸之路毫无关系时也随意滥用,  相似文献   

5.
我在钱币市场偶然发现一枚宝伊局光绪小平钱:钱面铸有“光绪通宝”,背穿左右铸有满文“宝伊(蛩弓)”字样,币材为黄铜,钱重4.5克,外径2.5厘米,内径0.6厘米,钱币造型精致,文字秀丽。钱背左侧磨损较重。摊主把它放到次品堆,误将黄金当黄铜,以三元钱低价出售。  相似文献   

6.
日本中世遗迹出土的中国钱币述略周爱萍译一、九州、中国、近畿地区冲绳县那霸市外城岳贝冢出土的明刀钱及长崎县下郡丰玉村遗迹、福冈县糸岛郡志摩町御床松原遗迹等出土的货泉,大阪府和泉市黄金冢古坟出土的五铢钱,为从大陆(中国)流入日本的最早的钱币。这些钱币一般...  相似文献   

7.
一批珍贵的楚贝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笔者在集币中发现一枚楚君字贝,几经周折,历时一年多,终于了解到,这是一批自然出土楚贝币中的一枚,并集到了这一批钱中另外两枚珍贵的钱币“(十斤)”字贝和“金”字贝。为此曾赋“梦江南”一首以记其实:“先秦货,楚币罕‘釿’‘金’。改铸熔销魂釜底,风尘湮损未甘心,几度费追寻”。这批楚贝于1987年夏季出土于河南省固始县农村丘陵地带。当时地面经暴雨冲刷,地表土流失,钱币星散,为当地农民捡拾后流入上海。据笔者了解,流入的这批钱币共5100多枚,含七个品种,其中(?)字贝最多,约有4700枚左右,大多数重量在1.1—2克之间,有部分为穿透型。钱背大多平素,但其中有13枚为合背型,背文(?),多数铭文不深。另有7枚(?)字贝  相似文献   

8.
6-8世纪中叶在中亚草原建立的突厥汗国,是否铸造过铜币,一直没有定论。1987年12月24日,笔者在新疆西部城市、丝绸之路的重镇喀什,发现一枚古代铜币(附拓图)。该币系用红铜浇铸而成。外圆内方,外廓直径27.4钱穿内径7毫米,钱币厚度不均,最厚处为2.1毫米,重量为6.7克。钱币形制属中国五林货币体系。钱币正面:穿右为“五”字,五字非直笔交叉。穿左为“朱”字,清晰可辨。钱穿上部为“。”字。穿下为“晚”字。钱币正面无外廓。穿口的内廓,仅在左上方铸呈“n”形,而右下方缺铸。钱币背面:素背,无文字。有外廓,但已铸偏,仅…  相似文献   

9.
1983年,平朔露天煤矿建设北旺庄生活区时,曾配合基建进行过考古发掘,五年清理汉墓近1500座,出土文物万余件,其中有不少罕见品,为研究我国北方汉代文化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经初步整理,在402座墓葬中出土古钱币共1654枚,有贝币、布币、刀币、秦汉半两钱、王莽钱以及唐、宋、金各代钱币。这些古钱币中不乏有稀世珍品,如小型“宋子”  相似文献   

10.
中国钱币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国钱币学会会徽图案。会徽图案以中国古代的方孔圆钱图形为中心部分,图案中以“q”、“b”表示“钱”、“币”二字的汉语拼音字头,代表“中国钱币学会”。  相似文献   

11.
1983年夏季,洛阳堰师县李村乡李村北约2公里,汉魏洛阳故城遗址西南,发现一处重约40公斤的钱币窖藏。该窖藏钱币出土后,多已流散民间,我们对其中的6公斤钱币进行了整理,其中包括西汉半两、两汉五林、莽钱、无文钱和三国钱币等五类,总计2671枚。同年5月,我们将(洛阳汉魏故城西南出土窖藏钱币)一文提交“曹魏五殊钱学术研讨会”。本文仅对该窖藏中的曹魏五殊简报如下。候师李村钱币窖藏中共计出土曹魏五林116枚,根据钱文可以分为“五林”和“五朱”两类。1.“五林”类依钱文的细微差别,大致分为三型(表一、图一)。门)1型“五殊…  相似文献   

12.
一九九四年春,山西省绛县农民在取土时,发现了一批古代的钱币,钱币出土时被装在一个小陶罐内,自属性上分析,是属于窖藏的钱币。这些古代的铜质货币内涵较为单纯,从币文上看,只有两个种类,它们是西汉前期长时间流通过的四株半两钱,数量有63枚,另一种为汉武帝在位时一度铸行的三株钱,数量为6枚。以上钱币保存的情况较好,锈蚀程度不高,币面暗黑,呈所谓的“黑漆古”色,包浆完好。四株半两钱是半两钱体系中最成熟、也是时代特征最为明显的一种,它始铸于汉文帝刘恒前元五年(前175年),罢废于汉武帝刘彻元狩五年(前118年),历…  相似文献   

13.
古代钱币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与其他文物一样是不可再生的。然而出土的古钱币都有不同程度的锈蚀和破损,所以保护、修复古币是文博单位和钱币研究机构的重要任务。古钱币发掘与保护钱币的保护要从钱币出土时做起。古币多出现于害藏、墓葬、遗址、灰坑和田坡河谷。出土的钱币一般呈粘连块状,贯穿的绳索已腐烂、而且不同年代的钱堆积在一起。出土钱币与其他文物相比在排列、组合上没有那么严格,常见是堆积和罐装。但墓葬出土的钱币有它自身放置的规律,有的放于死者手里和口中,有的放在死者身下,属于“压身钱”。清理墓葬时,尤为…  相似文献   

14.
笔者最近获得一枚以“一两”计重的圜钱(封三下左,图1),现将该币介绍如下。该币属极开门的生坑黑漆古包浆,圆形圆孔,形制古拙,面背均无郭。穿孔正面大,背面小,币背呈平面状,面径、背径大体相等(因边缘经过锉磨)。面径:27、面穿约9、背穿约5、厚3.5mm、重11.7克。币面文字旋读“一两”。该币出土于楚国故地,其“两”字的写法与秦时圜钱及“半两”钱上的“两”字写法迥然不同(图2、图3),而与“三孔布”背文“两”字的写法一致(图4)。由于该币从未见诸任何著录,故特别予以报道,供学术界研究、参考。近见“一两”圜钱@李良宁…  相似文献   

15.
在世纪之交前后,喀河流域喀什市、疏勒县、伽师县、阿克陶县等地不断发现成串成批的宋代钱币出土,有的一串几十枚,有的一串数百枚,甚至上千枚。特别是2003年9月,喀什市荒地乡砖厂出土宋代钱币达77公斤之多。这些出土的宋代钱币几乎全是铜币钱,并有几枚铁币钱。钱币中有大钱、也有折二折三小钱。这些钱币中有极少量南宋钱币,绝大多数是北宋钱币。北宋钱币几乎跨越和包含了北宋各个历史时期,其中北宋前期宋太祖建隆年间(960年)至宋太宗端拱年间(989年)的钱币极少,自宋太宗淳化年间(990年始)至北宋中叶宋仁宗宝元年间(1039年)的钱币渐多,  相似文献   

16.
西安发现唐代陶扑满及铜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党顺民 《中国钱币》2004,(4):55-55,F011
2004年春节刚过,西安古玩城一地摊 上,摆放着许多残破的唐代莲花瓦当,并有 一件小陶扑满。 扑满为青灰色陶质,上呈圆球型,下平 底,高67、腹径66毫米。顶部有一钱币投 入口,长28、宽4毫米。内装4枚唐代开元 通宝钱,钱径24毫米,钱背无任何纹饰和记 号,文字风格、钱币特征和初唐开元通宝钱 极为一致(插七)。唐代小扑满的发现,为研 究初唐的钱币贮存器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开元通宝数据 1.直径25、穿径6.5毫米,重3克 2…  相似文献   

17.
为纪念中国机制银元铸行一百周年,为满足中国钱币学会会员和钱币收藏者、爱好者的愿望,由中国钱币学会监制,上海造币厂制造的中国机制银元铸行一百周年纪念章已于1989年11月正式发行。发行定额为5万套。这套纪念章,铜质,镀银,共2枚,每枚直径10毫米。第一枚,正面仿制广东省造光绪元宝七钱三分版正图,背面为中文纪念文字和该纪念章专用标志(由“钱”、“币”二字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q”、“b”组成的古钱图案)。第二枚,正面仿制广东省造光绪元宝七钱三分版背图,背面为英文纪念文字和该纪念章专用标志。  相似文献   

18.
铸有汉字的不花刺钱币新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币面汉字的解释 在察合台汗国钱币中,打制于不花剌(现今布哈拉)、币面上铸有汉字“不花”和“课”的镀银铜币曾引起钱币学者的极大兴趣。这两种钱币虽早已为泉界所知,但迄今为止涉及钱币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19.
新发现的“屯氏”三孔币与相关问题发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发现的“屯氏”三孔币与相关问题发覆黄盛璋1992年10月下旬,中国钱币博物馆征集到一枚三孔市新品,据了解,系出土于陕西神木县。近年神木一带随基本建设的开展,时有古钱币自墓葬或窖藏出土,此枚三孔币出土情况虽无法考查,但经审定,断为真品无疑,《中国钱币》1993年2期发表程纪中、童子玉、马汉民《三孔布新品》,已将铭文拓本和照片刊布,并提出讨论。三孔币面文皆为铸地,已发现见于著录有数十枚,不同的铸地达30种,此枚背文“十二朱十”。“十二朱”表重量,“十”表编号,为三孔币背文所常见,至于面文二字则确为新品,过去没有见过,写法已比较特殊,在已刊布的先秦钱币文字中,没有与之完全相同者。它给先秦古文字提供两个新型写法,但更为重要者,是在历史地理上的价值,不论古文字,古钱币与历史地理都是我多年从事的研究领域,在此谨将这两方面研究结果供研究参考。此钱面文现已有两种不同考释:一是“封氏”,这就是程纪中三人文章中提出来的,他们认为此枚三孔布面文为简笔和异书“封氏”二字。二是“毛(尾)□”,该文后面又指出:“对此市面文释读尚有不同意见,有的先生提出:或可考虑释为‘毛(尾)□’。”此布面文第一宇最为关键,首先排除它为“封”字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2002年伊始,义城镇农民掘土时出土一批六朝时期窖藏钱币百余斤,经清理拣选,发现一枚前所未见的(货布)圆钱,见拓图彩照。伴出的还有“五五”、“朱朱”、“货货”、“半两”以及沈郎五铢和大量无小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