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方政府企业化主导下的城市空间发展与演化研究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分权化的不断作用下,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正在经历着深刻而全面的转型,其中政府角色与作用的变迁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领域。与西方国家政府进行的"企业化管治"所不同的是,中国地方政府更倾向于将行政资源直接移植到新的城市竞争体系之中,即表现为强烈的"政府企业化"特征。在全球竞争时代,城市空间资源是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权力可以直接干预、有效组织的重要竞争元素,也是"政府企业化"的重要载体,城市空间的发展因而也表现出政府强烈主导、逐利色彩浓厚的特征。本文将从政府企业化这个角度审视中国当前城市空间发展演化的深刻机制,并且对其相应的衍生效应给予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五四的社会后果:妇女财产权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形成了高涨的妇女解放思潮,但"男女平等"成为社会主导观念,最后在标举男女平权宗旨的国民党执政后,才最终修订颁行了真正实现男女平等财产权的法律。这一法律条文比民间实际情况有所"超前",因而效用性受到限制,但对社会观念及民间习俗变革起到了主导和引领作用。反映了观念、制度和习俗变革之间有一定的"超前"梯度,这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变革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3.
崔寒  丁炳生 《攀登》2003,22(2):90-92
青海省物产集团从青海的资源优势和自身优势出发,大胆改革,进行制度创新,企业2001年扭亏增盈,效益不断提高。其制度创新主要表现在不断转变观念,壮大经济实力;重建企业化,提高人的素质;取信于民,执政为民。  相似文献   

4.
变革中的西方经济地理学:制度、文化、关系与尺度转向   总被引:38,自引:11,他引:27  
苗长虹 《人文地理》2004,19(4):68-76
1980年代以来,在社会科学日益走向多元化和"后现代主义"的背景下,西方经济地理学开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动时期,无论是研究的主要论题,还是研究的内容、理论和方法以及表述的方式与风格,均经历并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与上一世纪50-60年代的"计量和理论革命"和70- 8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转向"相比,这次变革不仅发生在方法论和认识论层面,而且许多也发生在本体论层面,它使西方经济地理学的视角走向了高度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本文在分析这次变革的起点:马克思主义转向及其批判的基础上,从制度转向、文化转向、关系转向、尺度转向4个相互交织的方面,系统勾勒了西方经济地理学理论视角变动的主线,讨论了这些视角变动的方向、成因、意义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清代承平日久,驻防盛京的旗人逐渐卷入当地的社会生活,由客居变为土著。旗人社会的变化,使以军事防御为主的八旗驻防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本文通过对清代盛京八旗驻防制度的考察,认为驻防旗官从行政、司法、经济诸领域渗入地方社会的管理,八旗驻防的地方政府不断完善,与民官一起,成为区域社会的重要管理者。盛京将军辖区的"城"已成为驻防区约定俗成的政区,拥有治所、幅员、边界、行政组织等,驻防制度逐渐演变为带有八旗制度特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我国科研院所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了市场调控下的企业化转制历程。在具体推进过程中,政府推出了科研成果有偿使用、建立专利制度、构建技术市场等举措,不断调适科研院所企业化运营的环境。科研院所转制工作经历了从早期的个案经验积累,到90年代末期大规模企业化转制的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不断探索促进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对科研院所自身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以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为突破口,直接推动了干部选拔任用相关制度的一系列变革。就干部选拔任用的相关规定而言,主要表现在:选拔任用标准在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和"四化"方针前提下,注重干部工作实绩的内涵不断丰富;选拔路径和程序实现了从"关门选拔"到"公开选拔"、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相关监督渠道日益多元,规章日益完善。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相关规定的变革体现了中央领导集体对干部选拔任用问题的理论探索和制度创新,也折射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相似文献   

8.
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志田 《近代史研究》2012,(3):4-27,160
清季十年间,朝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推行全面改革,并无太多特别明显的暴戾苛政和"失道"作为,却爆发了革命,且能较为轻易地速成。对于从帝制到共和的"五千年之大变",应有更深层的梳理、分析和诠释。帝国主义的全面入侵,造成中国权势结构前所未有的巨变。中外竞争的新局面使朝野面临着政治方向、政治结构和政治伦理的根本变革。一个推行了数千年的小政府政治模式,被迫走向必须展现政府作为的"富强"新路;而制度的困境,则使新政带有自毁的意味。更因政治伦理的转换远不如条文制度那样可以速成,政治体制的转型便遇到进一步难以逆转的困境,终不得不让位于被认为更迅捷更有效的革命。  相似文献   

9.
共容利益: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之利益协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左冰 《旅游科学》2013,27(1):1-14
收益分配问题绝不只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涉及政治和社会制度安排的"正义"问题。本文基于对农村旅游发展现实的大量观察和前人对于中国社会问题丰富的研究成果,把宏观制度研究与微观行为分析结合起来,将影响旅游收益分配的政治过程内生化、模型化,展现了在农村旅游发展中,各利益主体——政治精英、商人利益集团、社区农民为实现各自的目标价值,在制度激励和约束下就利益的分配进行重复博弈的动态过程。本文指出,旅游收益不平衡的制度性根源在于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设计偏重于增长而未能有效地维护个人和社会的正当利益。仅仅依靠金钱补偿,或者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根本不可能达到或实现分配正义的目标。分配正义的实现需要一系列根本性的制度变革,"从顶到底"地建立一个能给予共容利益最大决策权的政治体制和经济机制。  相似文献   

10.
北洋政府时期的股份公司在股息分配方面,依旧普遍执行"官利"制度,显示了这项受"非正式约束"支配的"正式制度"的强大惯性.官利之制虽然是创业者向投资者的妥协,但毕竟不合世界实业通例,企业家等有识人士在对其予以评判的同时,也力求进行改革.不同的变革方案与实施措施,汇聚成北洋时期官利制度变迁的动态过程,显示了制度变迁的渐进性.  相似文献   

11.
1951年底至1952年6月,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三反"运动。除惩贪"打虎"外,"三反"运动还着眼于从制度层面解决如何杜绝贪污、浪费及官僚主义的问题。在"三反"运动中,从中央到地方,各单位、各部门都十分重视制度建设。这场运动不但惩治了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等现象,而且推动了党内民主制度的进一步健全与发展、国家监察制度的初步建立、国家货币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公有工矿企业管理制度的革新,从而促进了党和国家的各项制度建设。"三反"运动结束后,党和国家的一些重要制度得以建立和完善,这也是"三反"运动的深层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16世纪,人类文明发生了一场重大变革——旧的制度弊端不断加剧,新的资本主义制度正在旧体制母腹中孕育,各种矛盾日趋激化。在这个不平凡的时代,欧洲人掀起了著名的宗教改革运动,而正值明朝的中国也出现了"改革开放"的势头——"隆庆开放"和"张居正改革"。然而,不同的变革最终导致的结局,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西方国运的沉浮。一、经济转型倒逼"隆庆开放"明朝的开创者朱元璋是最底层农民出身,在起事之前经常吃不饱饭、穿不暖衣,其内心  相似文献   

13.
赵磊 《神州》2020,(1):256-256
随着国内外经济日益蓬勃发展,就业与失业已成为世界性的讨论议题,如何更好发挥失业保险功能,各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虽然我国自设立失业保险以来,就有“保生活,促就业”的宗旨,但从实施情况来看,由于在各方面缺乏有效手段,失业保险作用发挥严重不足。本文总结主流相关就业、失业理论通过分析失业保险制度的实践问题,研究了失业保险制度的理论知识、实施现状、扶持就业,发现了诸多不利于失业保险发挥作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仅引导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变革,而且引发了中国法治现代化价值目标的重构。在社会主义法的根本价值目标体系中,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特定时期的阶段性和特殊性角度而言,法治建设必须与新的发展理念相适应,重新调整和确立自身的价值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15.
张勇  何深静 《人文地理》2015,30(2):65-71
借助对城市企业主义的简明定义,即以"企业化表述"和"企业化方式"来实施"企业化战略",通过考察中部小城河南省济源市20年来的发展历程,发现其城市企业主义经历了由萌芽到深化的"全球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分析表明:在中国,城市企业主义是多重尺度共同作用的产物;市场化和全球化构成相互交织的推动力量;城市体系中的位置直接影响城市企业主义的战略与行动内容。  相似文献   

16.
士人命运是唐宋变革的重要着眼点,对中下层士人的研究更有助于深化这一议题。南宋士人曾丰,从入仕到改官,一直陷于人情与法度的双重困局,干谒求荐屡次碰壁,受荐磨勘变数频生,历程长达20年。曾丰个人之遭际,既是宋代广大中下层士人改官中命运的缩影,也反映出在改官制度的两重面向之下,宋朝"任人"与"任法"调和的失败。从历史角度分析,改官制度正是唐宋变革不成熟、不完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王喆 《沧桑》2010,(4):115-116
制度是国家正常运行的最有力保障。在晚清封建皇权专制加强,"人治"在国家治理中越来越占据主要地位的背景下,荒政体系出现了制度失位、应变不力、变革滞后等现象,主要表现为仓储、漕运、蠲缓制度的败落。这些制度的衰落使荒政赈济、蠲缓两项最重要的救济手段遭到严重削弱,整个荒政制度因此而衰落也就不可避免了。对晚清荒政败落的制度性原因探讨既有助于厘清晚清荒政制度衰落的深层原因,又对当今的灾荒救济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黑人经济振兴"是南非曼德拉时期扶持黑人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之一,主要内容包括:实行优先采购、制定商业许可证与配额、推行国有企业重组与私有化和建立公私合作关系。从平衡族群经济发展视角出发,"黑人经济振兴"有助于扶持"历史上处于不利地位的南非人",取得了部分积极成果。然而,"黑人经济振兴"本身的缺陷所造成的内在的机制性问题以及执行过程中的自相矛盾,导致小部分黑人权贵精英快速致富,政府政策的着眼点与企业界的出发点存在错位,国有企业重组与私有化面临重重困境。  相似文献   

19.
明代中期尤其是正德以后,中国社会,尤其是经济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社会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而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这种变化鲜明地体现于士人身上。吴中地区城市工商经济的发达,导致部分士人对生活方式作出了全新的选择,并由此带动了当地士风的变化。文徵明作为出身官僚家庭的传统文人,一向以保守、审慎著称,但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他也以各种方式参与当时的文化市场,并对商人、商业活动有着不同于以往士大夫阶层的全面评价,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吴中社会风尚的深层变革。  相似文献   

20.
本从几则地方志材料入手,分析了驿传差役制度这一军政要素在明清交替之际的变革。内容包括变革的主要内容、变革的意义及变革过程中受到的阻力。章还认为,这一变革是此后200年间驿传差役制度发展的肇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