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任重与李达 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的李达是1953年2月就任武汉大学校长的。因为新中国的高等学校接受中央和地方的双重领导.所以尽管武汉大学是国家重点大学.李达是国务院任命的部管高级干部,但却同时接受高等教育部和湖北省领导。同时,李达也兼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由于这种双重关系。李达与王任重也有交往。再加上毛泽东来汉总要见见他,王任重作为东道主,虽然不是每一次都在场,但自然非常清楚李达与毛泽东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的李达是1953年2月就任武汉大学校长的。因为新中国的高等学校是接受中央和地方的双重领导.所以尽管武汉大学是国家重点大学.李达是国务院任命的部管高级干部,但却同时接受高等教育部和湖北省领导,同时。李达也兼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由于这种双重关系,李达与王任重也有交往。再加上毛泽东来汉总要见见他,王任重作为东道主,虽然不是每一次都在场.但自然非常清楚李达与毛泽东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张书志 《文史博览》2009,(11):22-23
李达(1890-1966),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湖南零陵角山镇(今属永州市冷水滩)人。曾担任湖南大学校长、武汉大学校长。“文革”时期,他受到冲击,武大造反派质问他:1949年以前在哪里、干了些什么?按照他们的逻辑:在大革命时期脱党,必然是叛徒。然而,李达在历史上脱党,但始终宣传和研究马列主义,  相似文献   

4.
1921年7月23日,来自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包惠僧,日本东京的周佛海,以及列席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在上海法  相似文献   

5.
解放前夕,毛泽东致函李达: “吾兄系本公司发起人之一,现公司生意兴隆,望速前来参予经营” 1939年初,李达应冯玉祥将军之邀,在重庆为冯将军及其研究室人员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和周恩来曾托李达的学生吕振羽看望并征求李达的意见,是否愿去延安。李达当即表示:“去延安只要有一碗饭吃,我都愿意去。”后来由于周恩来出国治病,吕振羽便将李达的话告诉了南方局的另一位负责同志博古。博古说:“去延安干革命,  相似文献   

6.
历史时刻     
《百年潮》2013,(7):F0002-F0002
<正>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有: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  相似文献   

7.
马克昌,1926年8月出生于河南西华县,1950年从武汉大学法律系毕业并留校,在武汉大学任教60余年,担任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律思想研究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等职。马克昌是新中国刑法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获评湖北省首届"荆楚社科名家"。1980年受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的邀请,参加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起诉书的讨论修改,随后受司法部的委派,担任"两案"被告人吴法宪的辩护律师;并曾担任湖北省律师协会副会长。  相似文献   

8.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市望志路106号开幕。全国有七个地区的十三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他们是陈公博、包惠僧、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张国焘、刘仁静、王烬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周佛海。另外,第三国际代表马林、赤色职工国际代表李克诺斯  相似文献   

9.
我的父亲吴德峰,十三四岁即加入湖北省革命学生军,任班长。1914年.考入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1年,任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湖北人民通讯社社长。1924年2月.经董必武、陈潭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5月2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成立,他被任命为第一任市长。  相似文献   

10.
1921年7月23日,来自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包惠僧,日本东京的周佛海,以及列席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李汉俊哥哥李书城的公馆内,  相似文献   

11.
美术点评 油画《起航》采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中共一大南湖会议的历史瞬间: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张国焘、李达等一大代表正在登船.在画面中,毛泽东处于构图的中心,身着蓝色长衫,肩挎包袱,正站在船头回首眺望,显得意气风发.这种安排和描绘使他成为人物组群的视觉焦点.压顶的乌云意味着山雨欲来,也暗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而远处东方的曙光,又与游船上的中共一大代表们融为一体,暗喻了革命曙光的显现.黑暗与光亮,乌云的压迫力与代表们的坚强意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进一步表现出了革命的艰难和党的创建者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何红舟  黄发祥 《百年潮》2013,(1):80-80,F0004
油画《起航》采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中共一大南湖会议的历史瞬间: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张国焘、李达等一大代表正在登船。在画面中,毛泽东处于构图的中心,身着蓝色长衫,肩挎包袱,正站在船头回首眺望,显得意气风发。这种安排和描绘使他成为人物组群的视觉焦点。压顶的乌云意味着山雨欲来,也暗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而远处东方的曙光,又与游船上的中共一大代表们融为一体,暗喻了革命曙光的显现。黑暗与光亮,乌云的压迫力与代表们的坚强意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进一步表现出了革命的艰难和党的创建者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刘园 《贵阳文史》2008,(5):4-12
毛泽东与李达都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作为大会的主要组织者和主持者的李达与湖南党小组代表毛泽东在会上由相识到相知,并在以后的革命岁月中,逐步形成了互相信赖的革命友谊。  相似文献   

14.
董必武称之为"农运领袖"的蔡以忱,是大革命时期"赤都"的风云人物,中共中央首任监察委员与农运委员,曾襄助毛泽东成功打响了秋收起义的"第一枪"。又与邓演达、董必武、包惠僧、瞿秋白、刘少奇、胡秋原等国共人士合作共事。还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忠诚与背叛》中主要人物原型。可是,长期以来学界与文艺界对这位人物研究严重不足,甚至连出生年月与牺牲地点也搞错,这里作者通过打捞两岸解密档案,奉献给读者鲜为人知的蔡以忱生平事迹。  相似文献   

15.
红安 ,是董必武同志的故乡。几十年的革命生涯 ,抹不掉他老人家对故乡的眷恋。新中国成立以后 ,年逾古稀的董必武同志曾三次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一1 95 6年 4月 1 4日 ,时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董必武偕夫人何莲芝由省长张体学陪同回红安。这是建国后董老第一次回家“探亲”。小汽车在武汉通往红安的砂石公路上轻快地行驶着。连日来 ,董老在大江南北视察工作 ,身体已有些疲倦了 ,然而 ,一想到马上就要回到故乡 ,兴奋的心情立刻冲淡了老人家的疲倦。车到八里湾大路边 ,董老不时掀开车窗帘 ,告诉司机 :“开慢点、…  相似文献   

16.
胡学亮 《纵横》2011,(7):31-34
1921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出席会议的各地代表共13人,分别是李达、李汉俊(上海),张国焘、刘仁静(北京),毛泽东、何叔衡(长沙),董必武、陈潭秋(武汉),王尽美、邓恩铭(济南),陈公博(广州),周佛海(旅日),包惠僧(陈独秀指派)。  相似文献   

17.
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在其早期的革命活动中,十分重视青年运动,他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谆谆教导青年,提高其觉悟,致使许多进步青年振奋精神,踏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征程,其中不少人已成为优秀的共产党员。一、创办武汉中学建立革命据点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期间,董必武在上  相似文献   

18.
蔡以忱是中共中央首任监察委员,秋收起义中的风云人物。又与董必武、包惠僧、邓演达、瞿秋白、刘少奇、胡秋原等国共人士合作共事。还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忠诚与背叛》中主要人物的原型。董必武称他为"农运领袖"。  相似文献   

19.
一、辛亥革命元老1905年,潘怡如在兵营写了反清的诗歌以后,与封建军阀频繁作战,身先士卒,屡扭危局.他在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征程上,舍死忘生,失败后仍继续战斗,终于积劳成疾,重病缠身.1928年2月,潘在上海养病期间,认真回顾自己走过的历程,特别想起挚友董必武的多次忠告:孙中山先生革命屡遭失败,其原因在于“不依靠工农而总是依靠军阀的路  相似文献   

20.
正赵浩生,1920年生,美籍华人,著名社会活动家、专栏作家、联合国注册记者,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武汉大学、山东大学、暨南大学、郑州大学等校名誉教授,信阳师范学院名誉校长。2012年6月29日,赵浩生在美国溘然长逝。以笔为剑度峥嵘赵浩生出生在大别山革命老区息县。少年时,他在家中境遇不宽的情况下,曾向父亲提出:"要去北京上学",遭到呵斥,自此萌发了"冲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