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庐江吴保初,与湖南浏阳谭嗣同、江西义宁(今修水县)陈三立、广东丰顺丁惠康,在当时胸怀大志,卓尔不群,锐意革新且兼擅诗文,时人称为“清末四公子”.  相似文献   

2.
晚清政治风云中的吴保初丁放在晚清政坛上,有一位官职不甚高,为官不甚久,且享年不永,但知名震朝野的奇人,他就是与济田谭嗣同、义宁陈三立、顺丰丁惠康并称为“清末四公子”的庐江吴保初,保初(1869—1913年).字彦复,号君遂,晚号瘿公,人称北山先生①。...  相似文献   

3.
张昌华 《江淮文史》2010,(4):118-136
中国之有“四公子”一说,始于战国: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和春申君。明末,桐城的方以智,如皋的冒辟疆,宜兴的陈定生和商丘的侯方域并称“四公子”。清末,谭嗣同、陈三立、吴保初和丁惠康亦以“四公子”名世。到民国,溥仪的族兄溥侗,袁世凯的次子袁寒云(克文),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以及署理直隶总督张镇芳的哲嗣张伯驹被誉为“民国四公子”(坊间还另有版本:孙中山之子孙科,张作霖之子张学良,  相似文献   

4.
郑孝胥与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本为樽酒论文的知交,从1894年至1929年,两人的交往极为频繁。《郑孝胥日记》(以下简称《日记》)中关于陈三立的记述共有230余处之多。其中有40余处直接或间接涉及陈三立的家人,包括陈三立的父亲陈宝箴;长子陈衡恪(字师曾),次子陈隆恪(字彦和),三子陈寅恪(字彦恭,未用)①,四子陈方恪(字彦通),五子陈登恪(字彦上,未用);长女陈康晦,婿张宗义;三女陈安醴,婿薛琛锡;长孙陈封可;侄儿陈覃恪。虽然《日记》中记述朋辈知交家庭成员的为数不少,如周玉山家族,陈曾寿父子昆仲,徐志摩父子,龙榆…  相似文献   

5.
谭延闿,湖南茶陵人,当年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曾任湖南省都督、国民政府主席、第一任行政院院长。1930年9月病逝南京,葬于南京钟山中山陵旁,蒋中正为其墓碑题词。谭  相似文献   

6.
方继孝 《收藏家》2006,(5):29-33
吴彦复(1869-1913年)安徽庐江人,名保初,字彦复,又字君遂,号北山。是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次子,他和湖北巡抚之子谭嗣同、湖南巡抚之子陈三立、福建巡抚之子丁惠康并称为清末四公子。与章太炎、宋平子友善;吴若男系其女,章士钊先生为其婿也。工诗,尝赋《支那有一士》诗。亦擅书,书摹褚、赵。1897年秋辞官,游于京、津、沪之间,依故人为食客。1913年2月21日,吴先生因“贫至无法买药”,在沪上叫号而绝,年仅45岁。吴氏生前与晚清名士多有往来,存有大量友人墨迹,卒后由吴若男、章士钊夫妇珍藏。最近几年,不知何故,市场上不时有“彦复”上款墨迹散出…  相似文献   

7.
<正>陈三立(1853—1937),近代诗人,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官吏部主事。维新变法时期,协助其父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革除时弊,兴办实业。戊戌政变之后,父子同被革职。光绪二十六年(1900),陈三立移居南京,未几丧父。虽然无心仕途,但陈三立仍心系天下,关心时事,热心实业。  相似文献   

8.
《湖南文史》2011,(1):42-43
谭延闿,湖南茶陵人,当年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曾任湖南省都督、国民政府主席、第一任行政院院长。1930年9月病逝南京,葬于南京钟山中山陵旁,蒋中正为其墓碑题词。谭延间一大爱好就是美食。他曾开玩笑地对朋友说:“吃喝嫖赌四件事,嫖赌与我无缘,吃喝在所不辞。”  相似文献   

9.
贺伟 《文史春秋》2013,(5):10-13
在庐山松树路的西端,有一片奇形怪状的岩石,其中一块巨石上写着“虎守松门”4个大字。这4个正楷大字道劲有力,如果不看边款,谁都不会相信它出自20世纪30年代一位70多岁的老翁之手。这位老翁,正是被誉为清末“维新四公子”之一的近代大诗人陈三立。  相似文献   

10.
关于陈三立的生卒日期近代诗人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的生卒年,不少工具书标示有误,如《辞海·文学分册》(1979年版)、《中国近代史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辞海》缩印本(1989年版)、《中国人名大词典》历史人物卷、《中华民国史辞典》...  相似文献   

11.
戊戌变法失败两年后,有“维新公子”之称的陈三立挈家定居南京,结交了一批江浙一带的朋友,李审言即其中一位.1996年,李审言哲嗣李稚甫先生披露了陈三立致李审言未刊信札八通.在陈函没有面世之前,我们只能根据陈三立《散原精舍诗》和《李审言文集》保存的唱和诗作对两人的交往进行粗线条的勾勒.现在有了通信史实,两人交往的背景、细节就呈现出来,静止的书面材料变得生动有味.把信札与唱和诗作结合起来考察,陈、李的人事关系开始明朗,两人的社交圈子与生存状态、性格情趣也从中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2.
谭嗣同和傅兰雅的一次会见(加拿大)邝兆江谭嗣同从旧学转向新学的过程中,读到不少介绍西方文化、社会的中文出版物。其中对他影响较大的,包括傅兰雅编辑的刊物和译写的作品。傅兰雅(JohnFryer1839—1928),英国人,1860年毕业于伦敦凯伯利教育...  相似文献   

13.
民国四公子     
关于“民国四公子”,坊间流传各种版本,入选者有孙科(孙中山之子)、张学良(张作霖之子)、袁克定(袁世凯之子)、段宏业(段祺瑞之子)、张伯驹(张镇芳之子)、声筱嘉(卢永祥之子)、宋子文(宋嘉树之子)、张孝若(张謇之子)等,其中,论出身,或论公子派头,分量最足的,无疑应该是袁克定、孙科、张伯驹与宋子文。  相似文献   

14.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祖籍湖南浏阳,同治四年(1865)三月生于北京,光绪二十四年(1898)九月就义于北京菜市口。其父谭维洵,仕宦显赫,官至湖北巡抚。少年时期的谭嗣同,天资聪颖,好动厌静。文师湖南名儒欧阳中鹄,武从“大刀王五”侠客王正谊。经纬文武...  相似文献   

15.
近年发现的陈三立早年未刊《文稿》有多条范当世的评语。范氏认为陈三立的古文创作成就可以上接曾国藩、张裕钊、吴汝纶、王阐运。范当世在评点《文稿》後曾致函陈三立,这封佚函为我们了解范当世评点陈三立《文稿》的情况和《文稿》的版本流传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文献》2014,(2)
<正>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一生交游广泛,诗作唱和、题辞、评点、信札等应酬性文字极多。笔者近年搜集到陈三立十馀通未刊信札,今选择其中更有意义的九通予以整理发表。其中《与罗顺循书》、《与曾重伯书》录自湖南图书馆所藏《清末名贤手札》(民国十四年钞本);《与范肯堂书》录自江苏南通博物苑所藏陈三立手迹原件;《与龙榆生书》录自龙榆生后裔保存的陈三立手迹原件。  相似文献   

17.
陈三立,晚号散原老人,清末“四大公子”之一,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清末地方督抚中唯一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人物)的儿子,近代诗坛大师,诗风自成一派,人品高风亮节,为世所重。但此老的日常生活,好些人提起来,都当作笑谈。  相似文献   

18.
陈璚(1827—1906),字鹿笙,又作六笙、鹿生,号澹园,晚称老鹿,室名随所遇斋。广西贵县(今贵港市)人,清咸丰十一年(1861)廪贡。时当世局变乱,陈璃以县城被大成军攻陷而“只身乞师南宁、桂林,转战郡县,获陈开,旋佐蒋益澧、曾国荃诸军,掌奏记,文精事当,常在股肱,积阶至记名道”(民国《贵县志·陈璃传》)。同治四年(1865),[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正很多杭州人也许不知道,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古典诗人"的陈三立安息地就在九溪牌坊山。据郑逸梅《艺林散记》记载,1936年,英国伦敦举行国际笔会,邀请中国代表参加。当时派了两位代表:一是胡适之,代表新文学,一是陈三立,代表旧文学。但当时陈三立已经84岁高龄,最终没有成行。作为中国旧文学的代表者,陈三立显然是无愧的,但与他代表的这个"旧"字相反,他其实是一个颇具创新思想的人。  相似文献   

20.
张昌华 《江淮文史》2010,(2):109-125
袁克文,人称“袁门子建”,位居“民国四公子”之首(另外三位是末代皇帝溥仪之族兄溥侗、河南都督张镇芳之子张伯驹、奉系军阀张作霖之子张学良)。他温文尔雅,举止潇洒,不留胡须,鼻架眼镜,头戴六合帽,帽上缀一颗浑圆光莹的明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