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竹旦 《江汉考古》2007,(3):43-43
蜀文化特色鲜明,丰富多彩。虽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却割不断蜀国与中原、长江中游等地区的文化交流关系,蜀人善于吸收华夏文明的先进成果,使蜀文明成为中国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蜀文化为多元一体的华夏文明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不仅在中国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东南亚、南亚地区的文明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华夏文明的起源李模近年来研究华夏文明起源形成了一个高潮,有关的文章和论著不少,但还远未形成共识。本文也想就此问题作一初步探索,以就教于学界。一、几个相关的概念在讨论华夏文明起源之前,有必要对文明、文明因素、文明起源、华夏文明这几个基本概念作一界定。...  相似文献   

3.
洛阳是镶嵌在华夏文明摇篮上的一颗明珠,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30万年以前,洛阳盆地就开始了人类的繁衍、生息。大约到了距今七八千年左右,洛阳出现了它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高峰期。在伊、洛、氵廛、涧及黄河两岸的台地上,分布着密集的原始村落,其数量之...  相似文献   

4.
《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编》编纂侧记《中国钱币大辞典》编辑部中华书局编辑部《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编》问世了。作为编辑者和出版者,我们自有说不出的喜悦,这篇《侧记》反映了编纂过程的一个侧面,发表出来,意在希望读者从中了解编辑过程中的甘苦。华夏文明中一颗璀...  相似文献   

5.
"华夏"与"文明"两词均出自《尚书》。华夏文明的起源、组成、传承发展是其研究的三个核心问题。"华夷之辨"每出现一次,华夏文明的覆盖范围就扩大一圈,因而甘肃也逐步进入华夏文明圈,且秦安大地湾一带被认为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之一。甘肃历史文化资源可分为不同时期的时代文化、体系完整的专题文化、数目繁多的"华夏之最",其具有源头性、多样性、过渡性特征。华夏文明的时代价值已发展为"彰显基地"建设,它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向世界是其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华夏文明走向世界的历程中,甘肃起到了重要的窗口和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6.
沙武田 《丝绸之路》2014,(12):16-19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联接东西方的文明通道,河西走廊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河西走廊保存下来的以敦煌为代表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新时代背景下,甘肃省提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是历史的大手笔,而河西走廊则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如何定位河西走廊的历史地位,在新时代背景下以独特的方式宣传河西走廊,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任务。  相似文献   

7.
华夏文明,或称炎黄文化、龙凤文化,它是中华各民族祖先的共同创造,历史上曾对人类文明有过极其辉煌的贡献。在东西文明加速融合为地球人类文明的今天,也是人口最多、希望很大、正再度走向辉煌的一种文明。华夏文明的几个重要特点一、华夏文明最本质的特点是适宜气候下产生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发展的基本条件是肥沃的土地,适宜的雨量、温度、光照,具有分明的种植季候。最主要的成就是对植物的驯化。按照卡尔·奥·索尔对文化发源地的追寻,世界上有这样一些文化兴起的中心:东南亚、中国北方、印度西部、非洲东部以及美洲的墨西哥、哥…  相似文献   

8.
华夏文明是由两大不同类型的区域性文化融合而成的。由于这两大区域性文化在内在精神上存在巨大差异,从而决定了它们之间的融合必然会充满了冲突与纷争,同时也决定了由这两大区域性文化所融合而成的华夏文明必然是一个在其自体内部存在深刻矛盾的文明,而所有这些冲突、纷争与矛盾也就构成了涿鹿之战背后的历史真相。就此意义而言,我们可以说,涿鹿之战实际上是一个内含着华夏文明发生、发展及其内在特质等多重历史信息的神话符号。  相似文献   

9.
《世界遗产》2013,(5):27
2013年7月,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学术平台启动仪式暨首届丝绸之路论坛在甘肃省兰州市拉开帷幕。本届论坛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甘肃省文化发展学会主办,以"华夏文明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紧密围绕"敦煌与丝绸之路文明"、"敦煌文化的现代复兴"、"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相似文献   

10.
易华 《丝绸之路》2014,(19):20-27
探索华夏文明 自从2010年独自西北访古以来,我每年夏天都来寻找铜踪夏迹,探索华夏文明之源。今年有幸参加“中国玉石之路与齐家文化研讨会”暨“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旧地重游,感受常新!早已有人指出齐家文化可能是夏文化,但还没有人进行系统有力的论证。《河西走廊与华夏文明》有专章论述齐家文化和华夏之关联,《夷夏先后说》亦讨论了齐家文化作为夏文化的可能性。最近五年,我多次到西北调研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之关联,从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和神话传说四方面找到了许多证据。通过此次多学科综合调研深受启发,对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之关系有了立体的认识。基本上可以肯定齐家文化就是夏文化,《齐家华夏说》将进行系统论证。  相似文献   

11.
韩全红 《旅游》2004,(12):12-23
“中原”,在中国一直是一个深邃得令人不得不将思绪驻留的名称。“中原”始终代表着“华夏文明”的核心精髓,而“华夏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体系中,惟一没有被中断的文明。“中原”是举世公认的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就是在今天,涵盖山西.河南、陕西三省在内的“中原”依旧保留着华夏文明的原生态遗存.那些地下和地上的文物古迹、适合农耕文明的自然山水、以及“中原”人口耳相传的方言俚语。这无疑是一笔丰富得令人惊叹的旅游资源,她的价值体现绝非一个旅游区域品牌可以承载,它完全可以凭借世界最悠久文明的品位优势,打造为中国品牌旅游产品,成为世界旅游业中比其它三种靠文明遗存资源所发展的旅游产品更具有鲜活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2.
"中原",在中国一直是一个深邃得令人不得不将思绪驻留的名称。"中原"始终代表着"华夏文明"的核心精髓,而"华夏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体系中,惟一没有被中断的文明。"中原"是举世公认的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就是在今天,涵盖山西、河南、陕西三省在内的"中原"依旧保留着华夏文明的原生态遗存、那些地下和地上的文物古迹、适合农耕文明的自然山水、以及"中原"人口耳相传的方言俚语。这无疑是一笔丰富得令人惊叹的旅游资源,她的价值体现绝非一个旅游区域品牌可以承载,它完全可以凭借世界最悠久文明的品位优势,打造为中国品牌旅游产品,成为世界旅游业中比其它三种靠文明遗存资源所发展的旅游产品更具有鲜活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3.
叶舒宪 《丝绸之路》2012,(17):14-18
2005~2009年间,我先后五次踏上甘肃大地,醉心探讨华夏文明寻根的学术问题,并在2008年写出一本小书《河西走廊:西部神话与华夏源流》,试图从玉文化的相似性,说明4000年前的齐家古国与中原文明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4.
梁春保 《神州》2020,(6):36-36
中国玉雕技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技艺之一,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伫立在华夏文明之中。其蕴含着浓厚的人文、审美和技术内容,它所具备的审美意趣及长时期、大空间、厚积淀和独特处之优势。既承载着人对美好生活的诉求,也反映出制玉施技者的努力与智慧,还可使人领略其中美妙无比的多重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5.
栾倩倩 《神州》2012,(18):38-38
中国墓葬,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行为和现象,几乎是伴随着华夏文明诞生而延续至今的。中国墓葬,是伴随华夏文明诞生而同步发展的。中国墓葬的起源与发展,是随着当时人们对生命终结思维方式变化而变化的的灵魂不死,拓宽了先民们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6.
正华夏身处欧亚大陆东部,经史前到"封建"的转化,再经秦汉帝制的确立,成长为一个超社会的文明共同体。这个文明共同体本身并非民族性的,而是一个介于民族与世界之间的"多元一体格局",其生命的养分,来自使"多"与"一"得以协调融合的宇宙观系统。这个宇宙观系统使华夏有别于欧亚大陆其他文明,特别是印欧文明与闪米特文明。然而,数千年来,作为欧亚诸文明的核心成员之一,  相似文献   

17.
诗悦  田劼 《丝绸之路》2011,(19):57-59
人说:“不去晋祠,枉到山西。”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而晋祠的古建艺术和悠远历史正是华夏文明的见证。于是,到达山西的最后一站太原后,我理所当然地离开城市的喧嚣与污染,向着那僻静的悬瓮山麓而去了。  相似文献   

18.
刘基 《丝绸之路》2014,(19):8-9
为进一步挖掘和弘扬华夏文明,探索和分享玉石文化与丝绸之路研究成果,不断服务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物局、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西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玉石之路与齐家文化研讨会”暨“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启动仪式。在此,我代表西北师范大学对活动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领导、专家长期以来对西北师范大学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  相似文献   

19.
对中原而言,它是边塞凉州;对西域而言,它是汉地武威。自汉武帝以来的两千多年里,它的建制虽数度更迭,华夏文明的传播和交融却不曾断绝,使其成为河西走廊上除敦煌外的另一极文化中心。走进今天的武威市博物馆,你所能感应到的,不仅是一匹铜奔马和一曲凉州词,更是一部河西地区华夏文明的传奇史。  相似文献   

20.
放眼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我们为伟大祖国而倍感骄傲。在纵观恢弘壮阔的中华文明的同时,如果我们将眼光放到祖国各地,也会为中华文明的区域特色而陶醉。当我们回眸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的黄河,在这一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之中,我们不会忘记孟津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所以,当我通读了黄河小浪底文化丛书第三卷——《孟津黄河大观》(香港教科文出版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