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雷建鸽 《神州》2013,(27):19
博物馆是展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璀璨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窗口,是人类进步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新形势下,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工作人员讲解素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讲解队伍是提高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三部曲。  相似文献   

2.
郭岚 《东南文化》2024,(1):138-145
我国是世界上听障人数最多的国家,听障群体有公共文化参与的实际需要,也有公共文化参与的实际困难。目前,我国博物馆听力无障碍服务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侧重于手语讲解服务的普及,以推进信息层面的听力无障碍。然而,由于听障群体内部存在异质性,且单向式的信息输入容易再造文化区隔,因此落实友好的而不止于差异补偿的关怀理念,是博物馆创设听力无障碍环境更进一步的目标。此外,由于听障群体具有独特的文化身份认同,博物馆也需要正视听障群体文化表达的客观需求,努力成为促进听障文化对话理解的平台。作为代表性的公共文化教育机构,博物馆有可能成为听障群体文化权利寻求和实现的中介力量。  相似文献   

3.
博物馆公共服务和教育功能是博物馆适应社会变革和时代要求的一种客观发展结果,为适应网络时代的到来,博物馆应通过使用现代化的工具提升自身的活力形象和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微信的应用,使观众可以享受到专属的服务体验,提升和拓展了博物馆教育的职能,古老的历史文化又进发出了年轻活力。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微信等新技术运用无法替代人工导览,新技术应用要注重与博物馆业务的"黏合度"。  相似文献   

4.
时兰兰 《丝绸之路》2022,(3):184-188
博物馆调查问卷架起了博物馆公众文化服务工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新时代博物馆的研究发展迅速,以观众为主体的研究日渐受到重视,多元和需求是新时代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趋势,各个博物馆都践行着为观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宗旨,调查问卷是必不可少的首选之一。博物馆进行观众调查问卷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对观众需求有更全面、更精准的了解,是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水平的必要手段。博物馆通过观众调查问卷,及时了解观众需求并采取相应措施,满足广大观众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等服务水平也得以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5.
一 博物馆典藏的主题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深入和发展,在经济、化和资讯等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人们生活的同时,地球村的概念愈显突出。在化领域,世界博物馆发展的趋势则是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渐细化,各博物馆的特质变得越来越明晰。行业性博物馆队伍的不断强大使这一趋势更加明确。如何既适应世界新的发展现实,又保持博物馆的地域性、民族性化,确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博物馆典藏的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方向,甚至是区别甲博物馆和乙博物馆的分界(图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调查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对国内省级文化系统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现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存在以下问题:固定栏目类别设置不科学,编排混乱,操作界面拥挤,日常消息推送频率低、数量少、表现形式单一,平台运营缺乏联动效应,配套服务人性化不足等,其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应用技术、运行机制、传播内容、服务意识等各方面要素的共同提升。  相似文献   

7.
王瑞强 《丝绸之路》2011,(8):110-111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进入历史上快速发展的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类别多样化、举办主体多元化的一大批新馆、大馆相继建成,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8.
博物馆展示艺术是一种诉诸视觉器官的文化形态。为观众提供可欣赏、受教育的展示精品,是博物馆追求的永恒主题。本文通过对博物馆展示主题、创意设计、科技维新及视觉艺术四方面进行思考,发掘博物馆自身所蕴藏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当代视觉文化背景下展示艺术的价值定位。  相似文献   

9.
随着“博物馆热”不断升温,博物馆的发展迈入了崭新的时代,2023年暑期南京地区各博物馆因馆施策,拓展讲解服务形式,丰富展览社教供给,打造公共文化新空间,多措并举优化预约机制,统筹推进博物馆服务品质提升各项工作,提升了观众体验感和获得感。新时代博物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要提升文物价值活化利用效率和水平,重视门户网站及新媒体矩阵建设,推进精准化服务和个性化学习,关注空间环境和多感知设计,发展伙伴关系和集群优势,拓展和重塑博物馆的社会价值,打造集学习、休闲、娱乐、社交、亲子共游于一体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0.
吕鹰 《神州民俗》2010,(6):91-92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向全体公民提供公共服务职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投入的均等化是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基础。政府要承担起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任。本文围绕建立公共文化财政投入机制,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制造公共文化人文发展动力,改变干部考核制度;改善公共文化各项服务要件,提高服务整体水平;三个方面展开思考。分析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要件,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有近千座基层博物馆,占文物系统博物馆数63.9%,收藏的文物藏品占全国总量的40%。,是国民教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观念、专业人才、基础设施条件等多种因素制约下,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受到影响。当下应转变思维,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打造精品展览、开拓新的博物馆展示空间,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2.
在公共文化服务的背景下,博物馆在未来的文化建设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承载民族文化记忆、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助力优秀文化传播、推动公共文化共享等方面的社会责任都有新的扩展。  相似文献   

13.
何宏 《文博》2012,(2):50-53
博物馆工作重心向公众服务意识的强化,告诉我们博物馆服务时代已经到来。由此,对博物馆服务的对象——观众的调查研究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的博物馆只有真正重视观众、研究观众,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研究方法和成果,对博物馆观众的需求、心理、行为、学习模式等进行认真、细致、多角度的调查研究,科学的分析调查数据,以不同形式和特点的教育活动来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需要,才能了解观众、服务观众、吸引更多观众,达到融入现代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数字博物馆以其存储数字化、获取网络化、资源共享化、展示多样化等特点,克服了常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全覆盖共享、人性化关注、服务内涵提升、终身学习引导等方面的先天不足,满足各种层次需求的文化服务,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全新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5.
谢雨婷 《东南文化》2021,(2):165-171
在公共服务领域,"可及性"是从公众感知视角评价公共服务效果的重要视角;在博物馆领域,实现资源和服务面向公众"可及"是近代以来公共博物馆的追求目标之一.立足博物馆服务的特质和公众接受博物馆服务的全过程,可构建从公众感知视角评量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综合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三个由表及里的内部维度——"可获得性""可接近性"...  相似文献   

16.
志愿服务与博物馆公共性的基本内涵公有性、开放性和公益性有着天然的共性,二者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服务社会.博物馆为志愿服务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志愿服务提升了博物馆公共服务水平,推进了博物馆文化建设,提高了博物馆的文化影响力,对博物馆公共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娅 《旅游纵览》2023,(11):148-150
近年来,我国在文化旅游方面的建设不断加快,逐渐形成全新的文旅融合发展形势,可为博物馆公众服务创新提供新思路。社会大众通过文化旅游,对文化元素产生兴趣,经过引导成为博物馆的新观众。在此背景下,本文将详细介绍文旅融合对博物馆公众服务发展的作用,创新发展理念与发展方法,为社会大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18.
李娅 《旅游纵览》2023,(6):148-150
近年来,我国在文化旅游方面的建设不断加快,逐渐形成全新的文旅融合发展形势,可为博物馆公众服务创新提供新思路。社会大众通过文化旅游,对文化元素产生兴趣,经过引导成为博物馆的新观众。在此背景下,本文将详细介绍文旅融合对博物馆公众服务发展的作用,创新发展理念与发展方法,为社会大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19.
王裕昌 《丝绸之路》2009,(24):87-90
博物馆是为公众服务的公益性社会机构,关心所有社会成员是每一座博物馆应有的使命。开展无障碍设施建设体现出博物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为他们平等地参与社会文化生活提供了机会和条件,体现出博物馆以人为本的文明理念,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博物馆。  相似文献   

20.
后疫情时代,博物馆服务出现了安全性作用更为凸显,观众观展需求强烈反弹,观众对服务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升等新特征,社会对博物馆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有了更多的期待。博物馆既要有效发挥“大学校”和“城市会客厅”的服务功能,又要勇于承担应对和处理公共卫生事件的义务。为此,博物馆需要完善常态化防控机制,助力城市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能力;在抗疫宣传、文物征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要因时而为、因势而为,回馈社会;通过线上和线下有效联动,丰富教育服务形式,充实活动内容,满足社会公众对文化产品更高层次的期待和要求,推动自身服务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