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辉 《东南文化》2015,(3):81-91,127,128
1978年江苏溧阳宋代李彬夫妇墓内出土若干釉陶塑像,原简报所定的部分"五星神"、"二十八宿"塑像及"功曹"俑、真武像、力士俑、"金刚神像"等塑像分别与《大汉原陵秘葬经》中所记载的"十二辰俑"、"仰观伏听"俑、"天关地轴"俑、"廉路神"俑、"当圹当野"俑等特征相符。该墓是一座具有浓郁道教丧葬风俗特征的北宋时期墓葬,出土器物遵循了《大汉原陵秘葬经》的规定,墓志揭示了北宋时期溧阳李氏家族的谱系,是研究北宋时期社会生活、宗教关系、墓葬制度和地方史志的重要实物材料。  相似文献   

2.
庄程恒 《文博》2020,(2):99-110
本文以江苏溧阳李彬夫妇墓出土的五星俑为中心,讨论五星镇墓葬俗与汉代镇墓观念的渊源关系。作为汉代五行观念的延续,李彬夫妇墓出现的五星俑,在佛教星曜图像流行和世俗星命观念的影响下,以神格化的五星形象代替了抽象化的五星原型,体现了五星镇墓在唐宋时期的新变化,即传统五星镇墓观念与世俗佛教信仰相融合。  相似文献   

3.
正2012年4月,彭州市紫光兴城建筑工地在施工时发现一座砖室墓。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闻汛后,立即派出专业人员会同彭州市义物保护管理所对墓葬进了抢救性发掘。墓葬编号为M1,现将此墓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M1位于彭州市三圣北路"紫光兴城"建筑工地内,中心点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03°57'27.0"、北纬31°00'02.1",海拔高度为673米(图一)。墓葬之上的地层堆积可分为两层,第1层为现代扰土,深黑色,厚约1.5米,内含大量现代建筑垃圾。第2层  相似文献   

4.
杨洁 《四川文物》2009,(5):37-42
唐代镇墓天王俑是佛教因素影响丧葬习俗的体现之一.夜叉出现在镇墓俑的足下,其造型根源是对佛教天王图像的整体模仿.镇墓俑冠饰中鸟的原型应为佛教造像中的"金翅鸟",而非本土文化中的"鹖冠".而洛阳、长安两地的"金翅鸟"又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5.
李阿能 《文博》2011,(6):38-43
唐代墓葬中镇墓四神俑形象多有出现,目前学术界虽多有论述,但其具体名称及在墓中所起作用尚不十分明确。本文试就唐章怀太子基所出镇墓四神俑展开讨论,指出两镇墓天王俑其学名或称当圹、当野,在墓中用以驱鬼辟邪保护基主肉身及灵魂不被侵犯;其脚踏之小鬼或为天王眷属,又因其得进食太牢者而被视作善的对立面。两镇墓兽或为"祖思"、"祖明",在墓中起着镇慑恫吓、驱除鬼怪"守护"死者亡魂及墓内随葬器物不被侵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沙武田 《四川文物》2020,(3):92-111
敦煌莫高窟第61窟甬道南北壁两铺大型炽盛光佛巡行图壁画,作为后期重绘的壁画,对其时代的判定有元、西夏两种观点,其中持元代说者以"元代西夏遗民营建"说为代表,但经仔细观察画面细节,作些辨析,持主流意见的西夏说更能成立,而由西宁王速来蛮主导营建的说法,完全不能成立。作为炽盛光佛变相的特例,画面反映出来的炽盛光佛巡行和本地僧团送、迎的场面,是重绘壁画时受西夏仪式佛教影响的结果,是西夏佛教重实践、重仪轨的图像记忆。而炽盛光佛星曜信仰浓厚的国家倾向,结合西夏佛教的官方特色,以及西夏时期沙州所处的社会背景,可以看到西夏人在第61窟的重绘活动,实际有地方官府和佛教界对国家和地方消灾祈福的强烈表达。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成都周边一带宋墓所出龙形俑的考察,结合以往的相关研究,认为其形象并非四方之灵中的“青龙”,而可能与唐宋文献记载的“伏龙”有关,起护宅镇墓的功用。  相似文献   

8.
2010年4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办韩家湾村以西,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光伏电池项目工程建设征地范围内,发掘了唐开元九年(721)张泰夫妇墓。该墓为长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出土了陶俑、铜器、铁器和墓志等物。张泰夫妇墓的发掘,为西安地区唐代墓葬研究提供了一则新资料  相似文献   

9.
两宋时期江西地区道、佛等宗教流行,墓葬中成批出土的陶瓷俑已较有规律,表现出浓重的神怪色彩,其中有"天曹""地府"中的神祇偶像、墓主人及其侍卫仪仗等。[1]笔者就江西宋墓出土的墓主人俑进行了梳理,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六座墓葬进行简单的分析整理。一江西宋墓出土的墓主人俑1.1966年景德镇市东郊古城舒家庄生产队北宋治平二年(1065)舒氏墓[2]舒氏墓为砖室宋墓,出土有女坐俑、文吏俑、生肖俑、武士俑、男女侍俑、四神俑及轿子模型等,另有墓志一方。其中女坐俑袖手端坐于圆座椅上,失头部,残高19.8厘米,其服饰形象与1976年景德镇市郊出土素胎女坐俑(图一)几乎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0.
安吉明代吴麟夫妇墓出土了47件(组)器物,有金器、银器、玉器、玛瑙、琥珀、料珠、折扇等,器型多样,装饰华美,工艺精湛。这批器物为研究安吉地区明代的丧葬习俗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器物甚为丰富,完整及能修复的器物达到一千多件,不仅弥补了北朝东魏艺术的空白,还为北朝服饰的研究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针对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陶俑服饰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研究表明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服饰套装主要有四类:第一类头戴风帽或小冠,上着圆领窄袖衫,下着袴褶,有的外罩翻领短褐、套衣或裲裆等,如负箭箙俑、按盾俑、侍卫俑、文吏俑、风帽俑等;第二类头戴笼冠或小冠,上着交领广袖衫,下着长裙,腰束带,如跽坐俑、女官俑等;第三类头戴兜鍪,穿明光甲,裹腿裙,如按盾武士俑;第四类头戴毡帽或浑脱帽,身穿圆领广袖长袍,如胡俑、萨满巫师俑。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陶俑对研究北朝的生活习俗和服饰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是东魏乃至北朝服饰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12.
杨瑾 《中原文物》2022,(4):56-66
甘肃武威慕容智墓所出彩绘陶(木)俑头戴风帽,身披长袍,领部套合在一起,相同类型俑像见于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北魏墓葬及其他遗存中,并遍见于西魏、东魏、北齐、北周、隋与唐初墓葬及其他遗存中,成为墓葬随葬系统中程式化的组成部分。慕容智墓披袍俑在唐代墓葬多见大翻领披袍俑像的背景下,所显现的鲜卑特征反映了吐谷浑民族在汉化过程中,与中原王朝、与所到地各民族、与西域诸族的交流互动,形成了逐渐融合为一个吐谷浑民族的风俗习惯。从更广远的欧亚地区来看,披袍并非仅见于中国,它是一个具有古老的游牧渊源且不断向周边地区游移的文化符号,出现范围很广,存续时间很长,具有世界性传播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陈丽萍 《文博》2011,(6):46-51
甲骑具装是指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装骑兵,相关这一时期的文献记载丰富,甲骑具装俑也出土较多。但在唐代,这一现象逐步消亡,出土文物非常稀少。唐懿德太子墓出土的一批甲骑具装俑数量多,保存完整,最具典型性,对于研究唐代时期重装骑兵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空首拜是《周礼》记载的“九拜”中仅次于稽首拜、顿首拜的礼俗,是位尊者对位卑者所行稽首拜的答拜礼。唐代社会经济发达、厚葬之风盛行,在后世发掘的唐墓中时有跪拜俑的出土,甘肃庆城唐穆泰将军墓中就发现1件。其为我们研究古人礼仪习俗的发展提供了形象而直观的资料,值得我们珍视。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咸阳市底张镇龙枣村一座基葬出土的10件唐代瓷俑的基本形制进行了较为详细地阐述,继而又对这组瓷俑从瓷俑种类、该基的墓主身份以及瓷俑所属的瓷窑系这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分析、说明了这组瓷俑是难得的唐代文物珍品,为研究唐代瓷器制作工艺、墓葬制度、唐代服饰和当时文化发展、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6.
李国平  李媛媛  丁明洪 《东南文化》2006,(6):34-41,I0002
发掘的3座宋墓出土了墓志、紫定瓶、砚台、铜镜、钱币等,其中1件定窑酱釉瓶完好无损,瓶体造型简洁典雅、匀称柔和,为定窑瓷器中难得之珍品。  相似文献   

17.
马是古代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马俑类文物数量众多,内容丰富,造型生动,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及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陕西韩城梁带村M27、M26、M19被认定为春秋早期芮桓公及其两位夫人的并穴合葬墓.本文通过对M26出土的一组“弄器”的分析,认为这组器物有着明确的性别意义.其中镂空方盒、圈足贯耳罐当系两周之际的女性专属品,双层方鼎的裸人形足亦有鲜明的女性特征,可当做女性“性别代码”看待.而小鍑、圈足匜、单把罐及镂空方盒的足部皆与山西闻喜上郭村两周之际的考古学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几件器物可能正指示着墓主来自何方,反映着墓主的婚姻关系.通过比较,笔者认为M26的墓主可能是由上郭村一带嫁入芮国的女性.  相似文献   

19.
李茂贞夫妇墓是五代时期节度使级别的高等级墓葬。墓葬模仿唐代帝陵使用石室以彰显其身份。其夫人墓的八角形后室和砖雕装饰明显受到河北地区影响,是当时河北集团统治中原王朝历史背景的体现。墓葬神道石刻有重复现象,可能是夫妇二人两次入葬两次设置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1999年5月,林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在河南省林州市区清理了一座砖室墓葬。该墓为仿木结构,室内用雕砖、壁画做出孝子图和花卉,以及斗拱等建筑构件,还有残余的瓷枕和瓷碗、铜钱。依据墓葬形制、随葬器物判断,该墓为北宋中期遗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