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肉仅限偶蹄动物 世代以放牧为生的藏族牧人,自然以肉食为主,牛乳和用牛乳制成的酸奶、干酪、酥油也是日常的食品。同时,也食用少量的糌粑,吃一点土豆和萝卜。米面、土豆和萝卜都是他们的副食。在藏族牧人的眼里,带叶的蔬菜与牧草是等同之物,在一些低洼的草场上,到处生长着野葱、野蒜、野韭菜、野菠菜和一种嫩叶可食的荨麻,它们和遍地牧草争荣竞秀,而这些都是牲畜觅食的草,并不是人吃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藏事宝典     
《中国西藏》2008,(5):89-89
糌耙的做法和吃法糌粑在藏语中是"炒面"的意思,它的原料是青稞或豌豆,就是将青稞麦炒熟、磨细、不经过筛滤而成的炒面。糌粑是藏族人的主食,营养丰富、味香而耐饥饿。他们在吃糌粑时,先在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入茶水,放上炒好磨细的青稞面,然后用手将面与茶水搅拌在  相似文献   

3.
正糌粑是藏族人最为重要的主食,单从糌粑就衍生出花样百出的吃法并沿袭至今,糌粑最为常见的吃法是把糌粑挼面般挼成糌粑坨坨,在藏语里称为"粑"。它的制作过程是先在碗里放适量的酥油茶,再放入两三把糌粑,再放白糖、酥油、细的奶渣丝,而后挼成糌粑坨坨。拉萨藏家宴餐厅的创始人曲杰老先生说:我对藏式小吃没什么特别的研究,但多少还是知道一些的。特别是藏族有个特点,就是非常喜爱吃零食,藏语称作"卡布多"。只要是出门,无论远近,或是亲朋好友聚会,都会带些茶点小吃和零食。小孩子出门上学,大人也一定要给孩子揣点儿炒青稞、  相似文献   

4.
岗巴县的羊很出名“桑桑的酥油,岗巴的羊。”西藏人都知道。这句流传很久的话称赞了两种全藏闻名的地方特产,其中后半句所指的是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出产的绵羊。岗巴县位于日喀则地区的南部,喜马拉雅山脉的北麓,平均海拔4300多米。由于海拔高,气温低,不利于农作物科生长,所以牧业生产占全县经济的很大化重。岗巴的牧民们对绵羊有一种特殊的偏爱。据统计,岗口县1996年末牲畜存栏总头数达,17万多头只,其中绵羊就有16万只。岗巴羊虽然个头不大,完全长成也不过三四十斤,但是肉质鲜嫩肥美,少有膻味,是难得的美味佳肴。此外,它的羊毛…  相似文献   

5.
索穷 《中国西藏》2004,(1):18-20
家住拉萨市翁堆兴喀路某大院的曲珍阿妈今年60岁了,老人的生活非常有规律,多年来仍然保持着藏族传统的饮食习惯,每隔七八天她都要到大院门口的糌粑店里买上几斤优质的“古荣糌粑”拿回家享用。她说:“我年纪大了,不爱吃别的,就好这个!现在买糌粑可比过去方便多了。”目前拉萨城区约有20多家糌粑食品专卖店,经营青稞、豌豆等多种原料加工的糌粑食品,年销售量在120万斤左右,基本能满足拉萨市场的需求。在这20多家店面中,除拉萨市城关区粮食局门市部和白朗县嘎东糌粑专卖店等少数几家店铺,其余85%以上的店面是由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古荣乡农民自行…  相似文献   

6.
西藏人很早以前就喜欢野外生活,藏族先民发明了便于携带的牛毛帐篷,似乎就是为了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享受野营、露宿的快乐。 其实,不只是牛毛帐篷,藏族人民的传统食品如糌粑、奶酪、风干肉、酥油,青稞酒等无不是上等的野外美食,其独特的鲜美风味,不逊于任何一种烹调的佳肴,而且糌粑、酥油、奶酷等,都是经过加工的熟食品,在无水无火甚至没有锅碗瓢勺的情况下都能自如享用,其快捷、方便令任何一种方便食品都黯然失色。  相似文献   

7.
荒滩变绿──南木林县艾玛岗的农业综合开发农兵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艾玛岗农业综合开发区,是西藏6个开发区中的一个。从1991年6月正式破土动工,规划开发面积为5.7万亩,净利用土地可达5.04万亩,其中新开发农田1万亩,改造低产田1.04万亩,其它用地0...  相似文献   

8.
一、巴松转湖节 巴松湖又叫“错高湖”,藏语称“札松错”或“巴松错”,意为“三座岩石山下的碧湖”。由于巴松湖被当地人视为“神湖”,所以它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里每年有规模较大的两次转湖节,一次是藏历元月十五日,另一次为藏历四月十五日。 藏历元月十五日那天,来自此湖附近各村庄的僧俗群众身着节日盛装,汇集在湖上游的错高村大坝子上,诵经、祈祷、燃烧“桑”(烧香柏枝、酥油、糌粑等),并竖起新的大经幡取下旧的经幡,以示对佛的虔诚。相传位于湖泊东北处一座雪山是巴松湖的主人,是一位名叫“杰钦南木拉嘎布”神仙的化身。由于这座雪山终年积雪,象穿着洁白的礼服。因此,这天挂经幡的人必须穿上白色的氆氇藏装。挂完经幡后,为了表达人们  相似文献   

9.
经营糌粑生意多年的罗布丹增对白朗糌粑的市场前景有着清醒的认识。糌粑是藏族人的主食,他们仍保持着藏族传统生活习惯,每天至少要食用糌粑一次。  相似文献   

10.
敬献“切玛”和“哈达”有着鲜明的尊敬、友谊、忠诚和厚道的民族特色。在藏区,每当过年、大型庆典、迎送宾客、操办婚事、搬迁新居等,都离不开“切玛”和“哈达”。 一、“切玛” “切玛”是用糌粑、酥油和白糖拌合而成。在西藏,使用“切玛”的习俗从什么时候开始、怎样形成及它所表达的内涵等,藏史资料中还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但从一些宗教典籍中却可以找出它的蛛丝蚂迹。  相似文献   

11.
“盐人同享苦乐。”一拨牧男一旦以驮运人的身份走出家门,他们就以家庭成员关系来相互称谓。尽管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驮牛、各自的糌粑口袋和各自的利益,但是他们完全能做到有难同当有福共享。盐人们都知道,每当他们前进一步都是向无人的戈壁滩推进,这就意味着盐人间相互依存的重要性,使他们最能理解“盐人同享苦乐”所包涵的深刻的人生体验。同时,他们也  相似文献   

12.
藏族习俗     
汪峻基  赛多 《中国土族》2010,(Z1):40-42
饮食大通藏族的饮食基本与汉族相似,平常以八罗、拌汤、旗花、寸寸饭、干粮、油花馍馍及马铃薯为主食。逢节日或招待客人时,夏秋两季主要有凉面凉粉、麦素儿、蒸馒头、煮豆儿;冬春两季有搓鱼儿、热温儿、搅团、锟锅、荨麻等饭食。宽裕人家备有酩馏酒、糌粑、酥油和奶茶。  相似文献   

13.
趣话酥油茶     
强舸 《中国西藏》2013,(5):82-83
酥油茶是藏族的传统饮品,在高寒缺氧的西藏,富含脂肪的酥油既能提供热量,又能外用保护皮肤,是藏族人民抵御严寒的关键。而对我们这些内地来客来说,酥油茶还有"抗高反"、"治感冒"、"治头痛"等许多神奇的功效。很大程度上,酥油茶已经成为了藏族的一种象征。一手糌粑,一手酥油茶,藏族同胞的这一形象早已通过无数文学作品深入我们心中。  相似文献   

14.
赵庚 《文史精华》2012,(2):40-44,1
凡懂得一点中共党史的人.不会不知道王明、博古。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曾制定和推行一条给中国革命造成极大危害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即王明路线。  相似文献   

15.
2005年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上,回答记者有关“三农”问题的提问时,引用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其获奖演说中的一段话:“世界大多数是贫困人口,如果你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那么你会懂得经济学当中许多重要的原理,世界大多数贫穷人当中,又主要是以农业为生计的。如果你懂得了农业,那你就真正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  相似文献   

16.
《西藏人文地理》2008,(5):14-15
如果把林芝地区经济带比作是“罗盘”模型,那么以八一镇、林芝机场和派乡所形成的三角地带,则是带动周边各县经济的核心。然而,构成这个“三角形经济发动机”的通道,却因“岗(林芝机场岗嘎大桥)派(米林县派镇)”之间长期滞后的交通状况,而一直处于半开启状态。如今,随着“岗派公路”于2008年7月24日的全线开通,这一局面已经打开。同时,一直存在于大峡谷地段“巨大的生态、旅游价值与当地传统农业实际经济水平间”的差距,也正在逐步缩小之中。  相似文献   

17.
生活在世界屋脊的藏民族,由于特殊的历史渊源、地理环境和民族习俗,他们有很多适合自己地区和民族特点的饮食,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糌粑是藏族人民不可缺少的主食。它源于青稞,青稞炒熟后经过水磨加工,即成糌粑面。青稞是适应藏族聚居区所特有的高寒、干燥和空气稀薄等自然条  相似文献   

18.
正糌粑将青稞炒熟,然后磨成粉,就是糌粑,它是藏民族最传统的主食之一。在很多具有仪式感的藏族民俗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它被赋予最吉祥、幸福的寓意,并充当主角,“粉”墨登场。今天,要给大家讲述、呈现的民俗和故事就与糌粑有关。尼琼2017年3月12日,藏历元月十五日,  相似文献   

19.
酥油茶是藏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最有特色的饮食之一。酥油是藏族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在藏族饮食中与盐一样重要。由于云南和西藏毗邻,两地交往频繁,藏族的这一生活习惯也传到了云南。但云南人不言“喝”而称之为“吃”酥油茶。云南人“吃”的酥油茶,打法与用具基本与藏族相同。最初,酥油,打茶筒、煮茶的黑陶罐、木碗,装酥油的木食盒、装配料的木罐,长柄深肚的铜茶勺等等都是从藏区来的正宗货,打茶方式和“吃”茶方式都十分正宗,但天长日久便融入了云南人的新特色。云南盛产的麻子、核桃仁、花生、芝麻等食品,经过精心焙烤,捣碎碾细以后都可以加在酥油茶中。酥油茶的香味便出现多样的变化,带上了云南味。藏族用饼茶打酥油茶是为了解决蔬菜不足产生的营养成分欠缺问题。饼茶主要由茶树的脚叶制成,所含成分很能满足这种需要。云南人“吃”茶主要在品尝清香的茶味,云南又是产茶之地,藏族打酥油茶用的饼茶便弃之不用,认为茶味太涩。云南人常以上好的普洱茶、苍山茶、玉露茶、十里香茶等等入料,茶味就与藏族的酥油茶大不相同。云南人在酥油茶打好放入碗中后,有时还爱加上点平时喜吃的油酥椒或辣椒油。这么一来,酥油茶就更具有其云南“吃”法了。藏族就酥油茶而食的糌粑是用青稞炒面和...  相似文献   

20.
俗语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其实少年偏多愁滋味。相对成年人来说,少年还没有足够的阅历,还不懂得真正的生活,还不知道人生的艰难,前途未可预料,他们的确难以理解忧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