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隋唐时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鼎盛时期,佛教的发展,也在中国佛教史上达到了顶峰.如果说唐代佛教繁荣的标志是其思想内涵的丰富,那么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类书在佛教典籍中的使用.类书体例自魏晋南北朝出现后,在佛教典籍中也逐渐兴起,许多高僧大德的著述使用了类书体例.  相似文献   

2.
陕西富县石窟寺勘察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隋唐时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鼎盛时期,佛教的发展,也在中国佛教史上达到了顶峰。反映佛教的经典、思想和艺术的石窟寺也达到了最高峰。中唐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走上了由盛而衰的下坡路,中国佛教也相应地进入了每况愈下的境地。凿窟的风气也开始衰微,石窟寺留下来的不多,尤其是金、元作品,更为少见。但是,在陕西富县发现了很多宋、金、元代的石窟造像群,正好补充了其它地区的不足,特别是其中的金、元代作品,除了杭州石刻造像外,可称为国内重要的集中地点之一;不仅雕刻技巧相当出色,而且保存得非常完整,它和  相似文献   

3.
吴爱琴 《史学月刊》2002,(12):117-118
《三国志·魏书·东夷传》载 :“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前 2 )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存口授浮屠经。”是说西汉末年景卢从外国使节那里听到了佛经 ,从此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内地 ,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文化 ,自西汉末年传到中国 ,影响了以后近两千年的中国历史。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这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度里得以生根发芽 ,枝繁叶茂 ,并且又传到邻近的朝鲜和日本等地区 ,除其具有自身的宗教艺术魅力 ,即能迎合人们的心理需求和被统治阶级利用外 ,也因为它具有包容和被改造的因素 ,亦即在并峙中土的过程中 ,…  相似文献   

4.
我国早期佛像主要有三种装束,即右袒式、通肩式以及褒衣博带(即褒大之衣,广博之带)式.前两种装束由印度传入,而褒衣博带式(又称“冕服式”、“绅带式”)则是佛教造像入传中国后“汉化”了的产物.在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等石窟中,“褒衣博带式”造像多处可见.龙门开凿前后,这种装束的佛像成了石窟造像中的主流.日本的早期佛教造像亦接受了“褒衣博带式”的影响,如著名的飞鸟大佛,法隆寺释迦三尊等均属这一装束.关于褒衣博带式佛像产生的源点,中日学者均认为在中国南方.北魏的“政教合一”和崇尚汉文化的政策,则是“褒衣博带式”在北方普遍推开的主要原因.就现存早期佛造像看,北方在北魏期间开凿的云岗第十六窟中,褒衣博带式佛像已置于窟中主要位置;在南方,四川茂县出土的齐永明元年(483) 佛坐像亦属此类衣式.这两处造像,是中日学者长期以来作为褒衣博带式造像研究的最早范例.  相似文献   

5.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以后,起初影响是很微小的,只有在几百年以后,才发展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种主要宗教。那末,佛教从何时起才开始兴盛起来?有同志说:“中国佛教的大发展是在魏晋南北朝”,“在曹魏之时,佛教的发展也有了新的突破。”这种论点也经常出现在我国有关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的论著中,例如由翦伯赞同志主编的《中国史纲要》第二册与杨志玖等同志编写的《中国古代史》上册都持有同样的见解,两书均认为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为发展起来”。但是,这个笼统的提法很不准确。魏晋南北朝历时三百六十  相似文献   

6.
洛阳白马寺初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由封建国家营建的第一座寺院,在我国佛教界亦称之为“祖庭”和“释源”。祖庭,意为祖师之庭院;释源,意为佛教(别称释教)之发源地。白马寺建成后,佛法渐盛,信徒日多,不但对中国人民的思想和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还逐步传播到越南、朝鲜和日本。世界佛教源于印度,我国佛教传于洛阳。白马寺对于佛教在我国的早期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侯外庐关于中国社会史研究提出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 ,即以法典化标准 (体系化的制度形式 )作为判断社会形态的标准。他从生产方式、政治设施、阶级关系和意识形态诸方面分析了战国至秦汉时期的法典化即制度变迁 ;又将法典化标准运用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分期问题上 ,对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变 ,提出了以均田制和两税法作为这一转变的法典化标准。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演变 ,他以法典化标准对“一条鞭法”和“更名田”、“摊丁入亩”作了阐释 ,将制度的变化与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工商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联系起来考察 ,一以贯之 ,使其法典化理论更加完善。他关于法典化标准的研究是一种注重整体的历史发展的研究方法。其理论意义 ,不在于提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答案 ,而在于指出了研究的思考路径。我们应该在其研究的基础上 ,从历史发展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及其文化意义、从法典的表现形式和范围诸方面 ,进一步深化法典化标准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陈亮 《文博》2002,4(2):46-49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随着佛教社会化和世俗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从魏晋以降迅速发展起来的修寺造像之风到唐代日益兴盛,而善业佛作为佛教造像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当时亦有了发展。本文仅就扶风出土的善业佛及其渊源、用途等问题略作考述。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世界上封建社会最长的国家,如果按“西周封建论”,当有三干余年历史;若按“战国论”,亦不下两千年,比欧洲要长得多。不推时司长,而且大,包括许多民族,权力高度集中,不象欧洲那样四分五裂。立欧洲,教权高于皇权。国王要经罗马教皇加冕才为合法,而中国却是皇权高于神权、教权、政权、族权,皇帝至高无尚。还有,欧洲一千多车的封建社会,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科学文化被宗教压得暗淡无光,可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文学、艺术、哲学、科技却放射奇光异彩,令人炫目。凡此种种,说明中西封建社会有很大差异。中国封建社会为…  相似文献   

10.
佛教艺术于公元前3世纪中叶由印度阿育王弘怫而产生,巽伽王朝时代(公元前3世纪-1世纪),佛教艺术得到了很大发展,出现I佛传和本生故事的雕刻。公元1世纪马鸣和尚创大乘佛教以后,特别是陀罗佛教艺术兴起后,“允许民众礼拜佛像,于是开始了佛像的雕塑”①。一种文化艺术的产生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后,经过近两千年的传播与发展,在我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生根、繁衍,成为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佛教的信仰和学说曾经对我国封建时代的社会生活、思想、学术的许多方面产生过深…  相似文献   

11.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当中国的秦汉时期,史书上就留下关于中国和日本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记载。到唐代,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高度繁荣的阶段。这期间,日本也开始了“大化改新”,由日本派遣到中国来的遣唐使、学问僧以及留学生等达到空前的数量。而中国人民——主要是僧人——也有大批人渡海赴  相似文献   

12.
敦煌藏经洞封闭原因再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封闭藏经洞的外层壁画,即莫高窟第16窟千佛变所反映的是末法思想。辽代有1052年“末法住世”思潮,敦煌曹氏与辽有交往,发展到曹宗寿、曹贤顺初期二地更是关系密切,因此辽代的末法思潮便传到敦煌,与敦煌原有的末法思想相结合,在敦煌的佛教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于是敦煌佛教教团便采取了以绘画表示“末法度人”的千佛变、藏经洞“存经以备法灭”等一系列活动为代表的措施,表达了对末法的恐慌与“佛法即将灭尽”的忧虑。藏经洞可能封闭于曹贤顺初期(公元1014—1020年)或稍后。  相似文献   

13.
这就是汤因比所“发现”的关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他认为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逃不出这一套“规律”,亦即都要经过上述的四个阶段。 汤因比用他的“四阶段论”作为公式,牵强附会地到处乱套。例如,他硬用这个公式来解释中国历史,说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是经过混乱时期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魏、晋是“间歇时期”;大乘佛教的传播是建立起大一统的教会;而旧时所说的“五胡乱华”便是“蛮族”大迁徙。这乍听起来似乎也有点道理,但隋、唐和隋、唐以下的历史又如何用“四阶段论”来解释呢?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国的历史文化是一直连续向前发展的,从来没有中  相似文献   

14.
佛教自汉朝末年由印度传人我国,距今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它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和封建社会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伴随着佛教传人的佛教艺术,逐渐独立发展。建寺造像成为时代风尚而风靡各地。这为那时的艺术家和民间工匠们,提供了充分发挥创作能力的场所,他们把外来佛教雕塑艺术中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邵鸿烈 《古今谈》2010,(1):31-32,33,34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有丰富的商业思想,主要包括商业经营理念和重商思想,这一思想到南宋永康学派和永嘉学派形成高峰,并在清初因浙东学派黄宗羲和颜(元)李(堞)学派中的王源(1648-1710)的《平书》而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但是,  相似文献   

16.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随着佛教社会化和世俗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自魏晋以降迅速发展起来的修寺造像之风到唐代日益兴盛,而善业佛作为佛教造像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当时亦有了长足发展。本仅就陕西扶风出土的善业佛及其渊源、类型、用途等问题略作考述。  相似文献   

17.
陈寅恪认为中国史学“几无完善之宗教史。”季羡林亦曰:“我懂一些佛教历史,也曾考虑过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问题。我总的感觉是,我们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是非常落后。②同日本比较起来,落后很远。”从两位的概言中,不难了解中国佛教史的研究,仍是待垦的园地,有广大的研究空间。 虽然佛教史的论述尚不多见,但相关的佛教史料却非常庞杂繁多,经、律、论三藏经典,僧侣的求法行谊,寺院的活动固然是史料;历代的佛教政策,民间的佛教行为也是史料;各地的方志、山志、寺志亦  相似文献   

18.
<正>佛教是已经中国化、汉化了的外来宗教。它约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产生于印度,公元前后的汉代传入中国,以后形成了许多派别,至南北朝至隋唐发展到顶峰。这五六百年的发展时期,也是其逐渐  相似文献   

19.
西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至今已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时空沧桑里,源自于天竺的佛教逐渐汉化,它吸收了中国儒家思想及道教的方术,转化为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宗文化是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宗教文化中光彩夺目的组成部分。早在隋唐佛教的鼎盛时期,中国大地上佛学思想活跃,佛教宗派林立,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天台宗、法相宗、三论宗、禅宗、华严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禅宗在佛教发展中的地位可见一斑。那么,禅是什么呢?禅是佛教用语,梵文“禅那”的简称,意为“思维修”,即安静而止息杂虑,达到…  相似文献   

20.
《文史博览》2006,(5):38-38
俗语说“无事不登三宝殿”,比喻没有事不会登门造访,只要登门,必是有事相求。佛教指佛、法、僧为三宝。以佛讲法,僧保守之,此三者有互相联系的神圣关系。通俗些说,佛指大知大觉之人;法即是佛所说的教义;僧指继承和宣扬教义之人。三宝所在之殿当然就是三宝殿了,即佛教信徒登场做法事的地点“大雄宝殿”;佛家珍藏经书、经典之所“藏经楼”;还有僧人“燕息(即和尚等出家人睡觉之意)”的“宁静禅房”。这三处地方,是清静高洁的佛教重地,不可随意乱闯,这是中国这个具有浓重佛教传统国家的习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