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泰州市高港区于1997年组建,是泰州市四市两区中最年轻的,也是变化最大的地区。五年来,高港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由1998年的14.64亿元上升到2002年的22.1亿元,翻了近一番。为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沿江开发决策,泰州市将2003年度的八大重点工程放在有着沿江地域优势的高港区,使高港区发展的后劲十足。为能更好地反映高港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泰州市高港区志》是2000年5月江苏省政府和省地方志编委会规划的区志之一,也是高港区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志书。高港区成立于1997年。有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唐升元元年(937年)。一千多年间,高港地区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自然环境因地处大江之滨,也名副其实地几度沧桑。高港区是由县级泰兴市和县级姜堰市各划一部分乡镇组成的,在《泰兴县志》和《泰县志》编纂时,这些乡镇都不是记述的重点,同时地级泰州市还没有编出详述市区的志书,因此编纂《高港区志》,全面记述高港地区一千多年的自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无疑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孙友权 《南京史志》2023,(35):10-11
<正>2002年我从扬州调进高港,转眼间在这里已经工作了整整21个年头。也许是因为濒临长江,高港的包容大气给了我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让我成长为一名学生敬重、家长爱戴、领导认可的教师。近年来,我先后被评为泰州市师德模范、泰州市优秀班主任、高港区十大杰出青年,成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省特级教师后备人才等。  相似文献   

4.
徐江飞 《南京史志》2023,(28):23-25
<正>泰州市永安洲小学是一所有着78年办学历史的老校,坐落在美丽富饶的长江之滨——泰州市医药高新区(高港区)永安洲镇。学校占地面积64 7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 700平方米,现设有教学楼、实验楼、报告厅、图书馆、艺体中心、游泳馆、400米运动场、植物园等一流的场馆,是一所融教育公共服务与城市配套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小学。学校秉承“朵朵浪花放光彩”的办学理念,以“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为办学目标,积极开拓学校艺术特色与文化传承内涵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胡庄镇薛垛村党支部书记张晓兰,扎根基层十几年,一心为村民谋福利。她说:"村民们选举我当村支书,这是对我的信任,我必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地把工作做好。"2006年6月21日,是张晓兰难以忘却的一天。  相似文献   

6.
今年5月26日7上午,江苏泰州市教育系统关工委联合泰州市老科协在泰州市永安洲小学举行“老少心向党奋进新征程”六一关爱周活动启动仪式。这是泰州市教育系统关工委连续16年举行的第16个“六一关爱周”,也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教育思想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7.
殷明星 《南京史志》2022,(32):13-15
<正>1996年8月,我从江苏省泰兴师范学校首届“三二分段”大专班毕业,被分配至泰兴市黄桥镇中心小学工作。扎根老区黄桥小学27年,我以教人者教己,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泰州市特级教师、泰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泰州市卓越教师培养对象、泰州市学科带头人、泰兴市名教师、泰兴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等。2019年12月,在泰兴市“师德大讲堂”进行事迹宣讲;2021年11月,被泰州市委宣传部、市委组织部等13家部门(单位)授予“十行百星”教育之星。  相似文献   

8.
编纂地方志是“三个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事业。为切实做好全市新一轮地方志编纂工作,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新一轮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05〕84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一、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新一轮地方志编纂工作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客观真实地记载各地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二、明确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主要任务:新修《泰州市志》;靖江市、泰兴市、姜堰市、兴化市分别续修《靖江市志》、《泰兴市志》、《姜堰市志》、《兴化市志》;海陵区续修《泰州志》,新修《海陵区志》;高港区新修《高港区志》;根据省地方志办公室的协调意见,适时与南通市合作编修《黄桥老区志》;有条件的乡镇编纂乡镇志,鼓励编纂专业志、村志、企业志。基本要求:为保证全市新一轮地方志编纂工作的有序开展,各市(区)地方志编纂工作在2005年启动,2010年左右完成;全市地方志编纂工作在2015年前完成。三、确保新一轮地方志编纂质量质量是地...  相似文献   

9.
朱云洁 《旅游纵览》2022,(22):173-176
江苏省泰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来重视旅游资源开发,具有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基础。然而,旅游相关企业规模化经营不足、文旅融合深度不够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泰州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因此,要立足区域旅游资源禀赋,从打造“全域旅游”、优化产业布局,实施“品质旅游”、提升融合度,发展“四季旅游”、增加产品供给,增强跨界联动、推进“产业+旅游”入手,优化发展路径,进而促进泰州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扬州沙口村志》2002年4月由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该书由扬州市郊区政府、政协扬州市郊区委员会、城东乡政府合编,主编杜道遥。沙口村原属扬州市郊区城东乡,2002年1月后划属广陵区,是古代广陵所称“曲江观涛”中的曲江所在地,清代郑板桥曾对这里有“十里栽  相似文献   

11.
俄国强占拉哈苏苏与中俄交涉吕一燃拉哈苏苏位于松花江、黑龙江会合处的松花江右岸。在清代,其地居民主要是赫哲族人。“拉哈苏苏”是赫哲语,意为“老屋。”拉哈苏苏原属吉林将军三姓副都统富克锦协领衙门管辖。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为了加强对松花江下游...  相似文献   

12.
湘斌  林刚 《文史春秋》2010,(11):36-40
旧中国有四支诞生在湘鄂边区的“神兵”队伍:第一支是咸丰县黑洞王锡九“神兵”;第二支是鹤峰县邬阳关陈连渝“神兵”;第三支是桑植县竹叶坪(原属慈利)周香姑“神兵”;  相似文献   

13.
萧平 《收藏家》2002,(1):34-39
中国的画派,大都是以时代地域划分的。对于江苏来说,历代画派之多,在全国大约是位居首位的。仅以清代为例,就有“金陵”、“娄东”、“虞山”、“常州”、“扬州”、“京江”诸画派。上海原属江苏,照理“海上画派”也应在列,因为时过境迁,又另有专文论述,故不入此列了。  相似文献   

14.
国宝档案     
《文史月刊》2011,(12):F0003-F0003
【名称】:西周“父乙”角 【类别】:青铜器 【年代】: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文物原属】:酒器  相似文献   

15.
祥泰之州     
萧远 《丝绸之路》2014,(21):66-69
我笔下要描述的"祥泰之州",指的是江苏省的泰州市。泰州市处于江苏中部,下辖靖江、泰兴、姜堰、兴化四个县级市和海陵、高港二区,和扬州市毗邻而居。时光若倒流到几千年前的唐代,扬州也算是当下的上海,中国的经济中心了。有诗为证:“腰缠千万贯,骑鹤下扬州。”足见历史上的扬州城富商云集,繁花似锦的场景。紧紧依偎扬州的泰州,秦称海阳,汉称海陵,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之说,也有着2100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正>一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十月二十八日,广西巡抚黄槐森奏请在广西左江南宁府开设口岸,此为南宁自开商埠之始。所谓“自开”,系对“约开”而言,指的是口岸非受不平等条约胁迫而开,而是属于自主决策下的主动开放。鸦片战争以降,西方列强纷纷入侵,江海门户洞开,中华民族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相似文献   

17.
2002年,在泰州市海陵区老西河涵闸上,建起了“泰坝署衙”的一组雕塑,重现了当年“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在泰州建造署衙时的情景。  相似文献   

18.
早在新石器时代,汕尾附近就有先民在沿海带采集,渔猎,繁衍生息。形成于明末清初的“汕尾埠”,原属海丰县金锡都辖区,后成为全国名渔港之一。1988年“依港立市”,汕尾港成为汕尾市人民政府驻地。“汕尾”既是一个特定的历史地名,有时又可代称“海陆丰”——现汕尾市的行政区域。  相似文献   

19.
大灾荒与贸易(1867—1931年)——以天津口岸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希望着眼于具体的实践过程,关注未曾被表达的实践逻辑,转换分析视角,以天津口岸为中心,选取区域分析为切入点,通过考察区域灾荒与口岸贸易之间的内在关联性,验证区域结构在塑造口岸贸易演变中的重要性,以及开埠之后口岸贸易的本土发展逻辑。文章认为,灾害作为区域结构变动中的主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着贸易结构和趋势的演变。长期以来,关于口岸贸易与区域社会之间的关系,学术界大多强调口岸贸易在塑造区域社会中的重要性,然而通过分析区域灾害与口岸贸易之间的内在关系,可知这种联系并非单向的。灾害作为区域结构变动中的重要因素之一,集中体现了区域社会在塑造口岸贸易演变中的作用力。“冲击—回应”、“帝国主义”、“传统与现代”等分析范式赋予西方如此大的作用力,而对于区域结构的作用力则估计不足,显然有待于进一步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20.
巫鸿 《山茶》2011,(11):70-75
顾名思义,“不可移动”的文物就是不应该、不允许从其原属地点搬动和转移的人类文化遗产,有关定义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有明确陈述。该公约将这种文化遗产归纳为三类:一是“古迹”,即“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的成分或构造物、铭文、窟洞以及景观的联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