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陕西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在农业生产中,粮食作物是农作物的主体,但经济作物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陕西地区的经济作物,依据用途,大致可分为纤维、油料、染料、嗜食及其他四类。现将清代陕西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略论如下。  相似文献   

2.
清代安徽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清代安徽的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粮食作物的生产占绝大比重。在粮食作物中,又以稻谷和小麦一直占主要地位,是安徽人民的主食,其他则有豆类、黍、稷、粟、高粱、薯类、玉米等杂粮,它们的种植面积虽然不能与稻麦相比,但在大多数地区同样是农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农业水利研究是经济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的传统社会中,农业水利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明清时期,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太地矛盾日益突出。少量田地能够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主要是由于当时农业生产发展,粮食总产量提高。在推动农业生产发展诸多因素中,农业水利建设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在学术界对明清时期农业水利的研究只有少数地区、少量文章发表,还有很多地区和很多问题尚需深入探索研究。著名的中国经济史专家彭雨新、张建民两位先生的《明清长江流域农业水利研究》一书(以下…  相似文献   

4.
南山头与睦王河两处遗址均位于陕西省渭南市白水河流域,且都包含半坡文化晚期东庄类型遗存。浮选结果表明,仰韶文化时期,两遗址地区农业生产是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南山头遗址地区在龙山到战国时期出现了小麦,但仍以粟、黍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仅作为一种粮食类型的补充出现,并没有大面积地进行推广。结合已有的环境研究以及考古研究结果,我们认为这可能与当地较为干旱的地理环境和较为落后的加工方式有关。两处遗址均发现有半坡文化向庙底沟文化转型阶段(东庄类型)的遗存,目前我国尚未有这一阶段的浮选工作,本次工作为研究这个关键的文化转型时期农业发展及生产情况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对明代华南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明代276年间,华南气候经过多次振动发 生了由暖到寒的转变。这一转变对当时华南地区的农业产生 过较大的影响:一方面,由于气候振动,气象灾害时常发生,伤 害了劳动力资源,破坏了耕地和其它农业设施,扰乱了农业生 产的秩序。另一方面,由于气候由暖转寒,影响了农作物的组 合,使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有了改变。此外,气候 转寒以后,砍伐森林、破坏植被、滥杀动物的情况不断发生,也 在一定的程度上破坏了农业的生态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气 候变化是制约明代华南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明清河南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及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河南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及结构变化马雪芹河南古为豫州,地处天下之中,地形多样,气候温和,适宜多种粮食作物的生长。明清两代本省粮食作物的嬗变兴替具有承前启后的时代特征。因而搞清楚这一时期粮食作物的布局情况,对发展现代农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一麦类麦类...  相似文献   

7.
卢昉 《沧桑》2010,(5):123-124
粮食作物种植是农业中最基础的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粮食作物商品化有了长足发展。粮食作物商品率的提高给中国近代农业、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卜凯1929—1933年所做的中国农村调查数据,用基尼系数法计算了我国不同地区农业雇工平均收入水平及差距,并采用非参数的高斯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农业雇工收入分布情况及影响机制。研究表明:20世纪30年代农业雇工收入水平地区差异性客观存在但并未出现两极分化;农业雇工平均收入水平按地区发展状况呈阶梯状递减趋势,地区内部农业雇工收入差距与地区经济发达水平大体呈正U型发展态势;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均衡性是导致全国农业雇工收入差距较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通过题目读者不难发现,前两篇植物考古的文章都涉及到在四川地区开展的浮选工作,其主要研究内容是通过对浮选结果的分析,探讨四川地区的早期农业生产特点。金牛区5号C地点是成都金沙遗址的一个发掘点,年代在商周时期。通过对该地点浮选出土的农作物遗存和其他植物遗存的分析发现,金沙遗址古代先民的农业生产显示出了一种稻作农业与旱作农业并存的特点,但是稻作农业具有明显的优势。营盘山遗址和金沙遗址金牛区5号C地点所表现出的在农业生产特点上的差异值得学术界的关注,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例如,两处遗址所处地区的不同生态环境、遗址年代的早晚差异、遗址内涵表现的不同文化传统以及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等因素。这两篇文章对今后深入探讨四川地区的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变化,乃至当地古代文化的发展和相互交流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通过题目读者不难发现,前两篇植物考古的文章都涉及到在四川地区开展的浮选工作,其主要研究内容是通过对浮选结果的分析,探讨四川地区的早期农业生产特点。茂县营盘山遗址位于川西北岷江上游山区,是一处距今5300~4600年前的史前中心聚落遗址。在该遗址开展浮选的结果显示,营盘山遗址古代先民的生业形态已经进入到农业阶段,从出土的农作物品种和杂草种类分析,当时的农业生产特点属于典型的北方旱作农业生产特点。营盘山遗址和金沙遗址金牛区5号C地点所表现出的在农业生产特点上的差异值得学术界的关注,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例如,两处遗址所处地区的不同生态环境、遗址年代的早晚差异、遗址内涵表现的不同文化传统以及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等因素。这两篇文章对今后深入探讨四川地区的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变化,乃至当地古代文化的发展和相互交流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对已有植物考古数据的系统分析表明,中原地区夏商时期的粮食作物组合包括粟、黍、稻、小麦、大麦、大豆、豇豆属等,不同区域、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不同聚落在农业结构上可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农业结构的异同与所在聚落的自然环境、社会政治等因素关联密切,也可能系现阶段考古工作及植物考古局限性所致。作为农业复杂化的重要组成,以多元作物结构为基础的生业系统为本区社会复杂化乃至早期文明化进程奠定了基础,并对后世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陕西横山杨界沙遗址是一处仰韶文化晚期的聚落遗址。本文是针对2010年杨界沙遗址浮选出土炭化植物种子的鉴定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仰韶晚期该地先民已经从事旱作农业生产,粟和黍是主要粮食作物;其中黍可能占据主要地位。此次浮选出的农作物炭化种子占全部发现的70%,指示了当时农业技术水平;另外,遗址C区F7的一个灶坑中出土的炭化猪毛菜种子可能表明先民将其作为燃料使用。  相似文献   

13.
南阳地区两汉、唐宋、明清时期水利事业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南阳地区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又为发展水利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而,从历史时期起,南阳的地方官吏就十分重视兴修水利,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  相似文献   

14.
关于夏商周文明形成时期农业经济特点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黄河流域地区是粟和黍的起源地, 也是夏商周文明的诞生地, 由此导致了夏商周文明的农业基础应该是以粟和黍为主要粮食作物的传统认识, 但事实是否如此是一个值得认真讨论的问题。结合甲骨文的记载, 并通过对该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背景、农作物的生长习性以及现有的考古资料的综合分析, 本文认为, 黄河流域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夏商周时期出现了新的变化, 粟和黍的主导地位开始受到冲击, 麦类作物已经传入, 稻谷在夏商周文明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麦类作物的生产和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麦类作物的生产和分布王社教麦是明代苏皖浙赣地区又一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品种虽不像稻品那样繁多,但同稻一样,种植也遍布南北各地。南直隶和浙江布政司的绝大部分州县都有夏税麦的任务①;江西布政司虽然征收夏税麦的州县不多,但从保留至今的明代各地...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湖南农业呈现曲折发展的态势.因受战争的影响,湖南省政府采取措施大力发展粮食、棉花、桐油等战时急需的农作物,使得粮食作物的年平均总产量较战前略有提高,但各种经济作物发展不平衡.从地域上讲,湘北、湘中地区屡遭日军蹂躏,农业出现衰退;湘西、湘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迅速.战时湖南农业发展与近代科技实现了初步的结合,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了,对支撑抗战起了重要作用,但封建租佃关系成为湖南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明代太湖流域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变化、粮食产量、粮食消耗状况进行了详细考察,认为明代后期太湖流域的粮食面积比重确实有了大幅度的下降,但由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比重的消长实际上是对土地利用方式的一次大调整,粮食生产的专业化水平随之有了很大提高,平均亩产有了较大的增长,就整个太湖流域来说,仍是国内一个重要的余粮区;明代后期太湖流域从其他地区大量输入粮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当地的赋税负担极为沉重。  相似文献   

18.
<正>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促进地区发展和农业永续的基本前提。自2005年"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以来,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不仅使古老的农业景观和农耕技艺重新复活,也为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工作带来了灵感。农业文化遗产与其他遗产类型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融为一体。因此,以村落为中心的社会生态系统便是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换言之,如果村落荒芜,  相似文献   

19.
樊志民 《人文地理》2004,19(5):74-78
农业地理环境是农业生产诸自然条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历史过程之中,以地理环境条件为基础,伴随农业生产技术的纵深迈进,农业经济的开发与中心转移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与地域性特征:率先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旱作农区,次为长江流域稻作农区,进而是高寒农区的开发。  相似文献   

20.
温泉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自古以来受到世人重视.清代民国时期,广西地方志资料增多,为全面考察广西温泉的具体情况提供了条件.清代民国时期广西温泉的地理分布格局与今天一致,名称多样、冬暖夏凉、汇入江海是广西温泉的三大特点.广西温泉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东南部是温泉资源分布密集区,西部地区温泉资源则较为匮乏.由于多种因素制约,广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