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22年9~12月,为配合沪渝蓉高速铁路工程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肖家冲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东周墓葬125座。M8、M9是此次发掘中收获较大的两座墓葬,为战国晚期同茔异穴夫妇合葬墓。根据墓葬规模和随葬品多寡,推测M8墓主身份为士一级贵族。两墓对研究战国晚期楚国墓葬制度、楚国与吴越地区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巴蜀地区的移民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蜀地区的移民墓研究江章华在四川发掘的战国秦汉墓中,有一类墓葬其文化内涵与同时期的巴蜀墓葬迥异,其族属当是秦通过强制手段向巴蜀地区的移民。因此对这些墓葬在文化因素等方面作一些分析,对弄清移民的成份及一些相关历史间题无疑上有所帮助的。本文讨论所依据的主...  相似文献   

3.
路家村墓地发掘8座墓葬,其中5座战国秦墓,1座汉墓及2座晚期墓葬,均属中小型墓葬,墓葬形制较完整,随葬器物特征明显,为凤翔地区墓葬研究增加了资料。  相似文献   

4.
襄樊余岗战国秦汉墓第二次发掘简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1996年,在襄樊市团山镇余岗村北发掘了32座墓葬,墓葬分三区:墓子地、岭子上、卞营。墓子地和岭子上墓区的30座墓均为土坑竖穴墓,卞营墓区的2座墓为砖室墓,大部分随葬器物为陶器。这批墓葬可分为五期:战国晚期、秦统一至秦汉之际、西汉早期、西汉中期、东汉晚期。余岗墓地的发掘为研究襄北地区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期墓葬的分期、年代、秦楚关系以及埋葬习俗、文化特征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5.
2006年5~10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的开展,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新乡市凤泉区老道井墓地老道井墓区所占干渠墓葬进行了发掘,清理战国墓93座,为研究豫北地区战国墓及其相关问题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6.
2011年,为配合蒲城县文物局对永丰镇发现古墓群的有效保护,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墓地进行了调查和勘探,并对发现的4座战国秦汉时期的家族墓葬进行了发掘。其中M2为大型竖穴木椁墓,墓主身份尊贵,时代为战国晚期;M3、M4、M5为中小型竖穴墓道土洞墓,时代为秦代或汉初。该墓地的发掘为研究战国秦汉时期的历史考古以及丧葬礼俗等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7.
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的进行,2010年12月至2011年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淅川玉山岭一座大型墓葬及附属车马坑进行了发掘。墓室被盗,随葬品多数被盗走,但青铜器多被追回。车马坑保存完好,随葬车3辆、马8匹。从所出器物类别、形制和墓葬的规模看,墓主应是楚国下大夫一级的贵族。墓葬和车马坑的年代应为战国早期偏晚。该墓的发掘为研究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墓葬制度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8.
张敏  刘刚  林海南 《东南文化》2023,(2):28-38+2+191-192
2010—2011年,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扬州邗江区城北乡黄金村月明苑五期地块抢救性发掘了19座墓葬,时代从战国至明清。其中1座战国墓葬和2座西汉中晚期墓葬保存较为完好,墓葬结构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出土了陶器、漆器、铜器、玉器(琉璃器)、骨器等随葬品。这些墓葬的发现为研究战国和西汉中晚期扬州地区文化变迁、丧葬习俗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9.
耿庆刚  马亮  任晓燕 《文博》2022,(2):3-11
202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陕西省韩城市陶渠遗址发掘了15座秦墓,随葬釜、甑、盆、罐、茧形壶、蒜头壶等陶器和铁釜、铜镜等,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判断这批墓葬的年代应为秦统一时期。这批墓葬的发掘,为研究韩城地区战国晚期的文化面貌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2008年,淄博市临淄区文物局对孙家徐姚46座古代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带随葬品的战国墓有5座,其中M1为甲字形大墓。这批墓葬的随葬品种类丰富,出土了陶器、铜器、石器和水晶玛瑙器等。从墓葬形制和器物组合断定,这些墓葬属于战国早、晚两个阶段,是研究战国时期齐墓的墓葬形制、丧葬习俗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1.
湖南郴州战国墓葬出土蚁鼻钱龙福廷郴州地区文物事业管理处1993、1994年在配合基本建设工程的考古调查发掘中,在两座战国墓葬中出土了4枚蚁鼻钱。墓葬均为小型长方形竖穴土坑墓。93郴飞工M1保存较好。该墓墓坑长2.66,宽1.14、残深2.5米,坑壁较...  相似文献   

12.
杭州萧山溪头黄墓地于1984年发掘,清理古墓葬76座,其中战国墓3座,两汉墓葬59座,东晋南朝墓葬6座,唐宋墓7座,明墓1座,共计出土文物1012件(组)。此次公布的材料为东晋南朝墓与唐宋墓,为研究东晋南朝和唐宋时期中国南方地区的丧葬习俗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3.
夹道村秦墓发掘在乾县上述首例,填补了该地秦墓葬空白,亦扩大了关中地区秦墓分布范围;已发掘的4座小型秦墓年代跨越战国早期至晚期;M3"同穴合葬"为研究战国时期葬俗制度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结合文献记载,这批墓葬的主人很有可能与战国秦置"好畤邑"的历史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14.
2011年6~7月,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湖北丹江口市八腊庙墓群进行了第二次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23座,其中东周墓18座、唐墓2座、明清墓3座。东周墓主要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随葬器物有以鬲、盂、罐为主的日常生活用品组合,墓葬时代约在春秋中、晚期,以鼎、敦、壶为主的仿青铜礼器组合,墓葬时代为战国中晚期。本次发掘为探讨丹江口库区楚文化以及该地区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5.
2010年11月至2011年1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余杭镇的七里亭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战国至清代的墓葬30座,其中7座六朝墓葬,有4座墓发现纪年铭文砖,共出土67件器物。七里亭晋墓的发掘为研究南方地区两晋时期的丧葬习俗和制瓷工艺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6.
2013年6~9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在蔡家坟遗址发掘了一批战国瓮棺葬和土坑墓。瓮棺葬均为儿童墓,瓮棺由釜、瓮、盆三种陶器组合构成,均没有随葬器物。土坑墓分布有一定规律,出土器物有陶鼎、豆、罐、壶、盂和石璧、石片等。根据墓葬之间的打破关系和出土器物判断,瓮棺葬的年代属于战国中、晚期,土坑墓的年代可分为战国早、中、晚三期。瓮棺葬、土坑墓的基本特征与燕山南麓地区、辽西地区的同类墓葬基本一致,土坑墓还具有自身的特色。此次发掘为讨论燕文化的传播、扩张以及本地葬俗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7.
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为配合三门峡市刚玉砂厂周边改造项目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项目用地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战国秦汉墓葬161座。墓葬主要为竖穴土坑墓和竖穴墓道土洞墓,年代集中在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出土陶、铜、铁、玉石器等随葬品近300件。此次发掘为研究三门峡地区秦汉时期墓葬的时代演变及丧葬习俗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8.
2005年发掘的唐代杨质墓墓主身份为长史,墓葬虽然被盗,但大部分器物保存下来。从墓葬形制及数量丰富的俑类来看,此墓体现了唐代中级官吏墓葬的特征,并为郑洛地区唐墓形制演变及器物演变的研究提供了一份极具价值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9.
《文物》2017,(7)
1992年,襄阳市博物馆联合老河口市博物馆对老河口市仙人渡镇安岗一号墓(编号M1)进行了发掘。墓圹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向,封土和墓道已遭破坏。葬具为单椁重棺,椁室分为头箱和东、西边箱及棺箱四部分。随葬器物放置于头箱、边箱、内棺及内、外棺之间,有铜器、木器、竹器、玉器及竹简等。经鉴定,墓主为男性。根据墓葬规模、棺椁重数、随葬器物及简文内容判断,安岗一号墓为战国中期偏晚阶段的典型楚墓,墓主身份为下大夫。该墓的发掘初步确认了安岗墓地的时代、等级和性质,为探索战国中期楚国中等贵族墓葬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0.
郑雷 《文博》2023,(5):25-35+113
为配合荆州高新区中国供销冷链物流园项目建设,荆州博物馆在土地台子墓地、松林岗墓地发掘古墓葬112座,墓葬时代有战国、南朝、宋代、明代,尤以南朝墓和明代墓数量最多,其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组合的时代特征最为明显。这批墓葬材料为研究历史上荆州地区居民丧葬文化、社会信仰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