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遥远的盐渎     
盐渎,一个有些陌生又仿佛久远的名字,然而它恰恰是盐城的乳名。渎,谓之沟河。盐渎,顾名思义即为盐河。沿着这条跨越时空的河流溯水缓缓而行,那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2200多年前的一场“鸿门宴”,让我们认识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他就是项伯。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时,项伯乃拔剑助舞,以掩护刘邦,终使刘邦摆脱了这场危机。以后刘邦坐了天下,未忘项伯救驾之功,赐其为刘姓,并封为射阳侯。其领地即为古射阳县境。数十年后,射阳东部地区划出单独建县,这便是盐渎县,时间为西汉元狩四年,即公元前119年。盐渎是一个依托大海而生存的县,当时海洋…  相似文献   

2.
<正>盐城因盐而得名,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始建盐渎县,东晋义熙九年(413年)因“环城皆盐场”更名盐城。盐城市区东南的大丰区地处苏北淮海冲积平原,东临黄海,拥有得天独厚的海盐生产环境,制盐历史悠久。据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沿海先民已在此煮海为盐。西汉吴王刘濞注重煎盐之利,设置运盐河道,广招天下流民前来制盐。唐、宋时期,大丰盐区分属海陵监与盐城监,受官方把控,  相似文献   

3.
正盐城东临黄海,古称"淮夷地"。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已有人群在境内繁衍生息。因盛产淮盐而置县,称城,故称"盐城"。市区北郊亭湖区新兴镇更是一座有2000余年的历史重镇。煮盐大镇,寻着历史的声音走进新兴,仿佛置身于尘封已久的年代。沧海桑田,见证了它的神奇与古老。"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翻阅掩藏在岁月深处的故事才知晓,战国时盐城先民汲海水而煮盐。秦汉时,则"煮盐兴利,穿渠通行",可见当时已是盐业  相似文献   

4.
"扬州繁华以盐盛",清代中期,在盐业经济的推动下,扬州繁华达到鼎盛。经济社会的繁荣,带动了文化事业的兴旺发达。当时驻扬州的两淮盐官有两淮都转盐运司使(简称盐运使)及两淮巡盐御史(简称盐政使)。他们大多富有才学,利用自身雄厚的财力,大力提倡文化事业,对扬州地方及东南一带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围棋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活动之一,扬州又是清代重要的围棋中心之一。两淮盐官与清代扬州围棋活动关系密切,很值得一说。  相似文献   

5.
文章就"淹城""狗泽都"二地名进行探讨。1.在江浙地区常见用来指称洼地的"淹(渰)"作为地理通名,如古代浙江湖州的"无胥淹",江苏宜兴西北的"都山渰"等,常州武进"淹城"所在区域地势较低,故"淹城"之名也是由其处在洼地而来,和西周初年的奄族无关。2.燕国陶文"狗泽都"可读为"狗(句)泽(渎、俞)都(县)","句泽(渎、俞)"即齐国西部要地"句泽(渎、俞)",也就是"谷"(今山东菏泽),"句泽(渎、俞)都(县)"可能为燕国在公元前284—279年的燕齐战争中占领该地后所设,是先秦时期"因军设县"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论海盐文化在重塑盐城形象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是物化了的文化。城市既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和结晶,又是历史文化的承载者和创造者。建设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城市,必须立足这座城市文化之根,保护、发掘、整理、发扬光大城市的历史文化。盐城地处淮河下游的东海之滨,有着丰富的海水资源,在这块“环城皆盐场“因盐置县的广袤盐区,有着2000多年的产业历史。盐城是“两淮盐税  相似文献   

7.
盐城的得名始于东晋末年,在此之前它被称为“盐渎”。早在春秋时期,盐城所在区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就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吴越大举移民江淮,带来了南方的印纹硬陶、原始瓷和农耕技术,还迅速因地制宜,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淮夷”共同发展盐业,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的“东楚”第一次因“盐”而闻名天下,人口和经济也经历了大规模增长。从...  相似文献   

8.
清代扬州是两淮盐运要地,盐商麋集,经济繁荣。"富甲天下"的两淮盐商对扬州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促进了扬州的文化繁荣。  相似文献   

9.
读《清宫扬州御档》,发现几篇有关两淮盐务为皇室进贡衣服和衣料的档案。联想到民间历来相传的"扬帮裁缝",才知道不无史实依据。康熙三十三年(1694),苏州织造兼两淮巡盐御史李煦上奏:"恭进端午龙袍,特请皇上万安。"康熙的御批是:"知道了。"李煦所进龙袍,有可能是在苏州所  相似文献   

10.
担任30年苏州织造的李煦,以其贵近身份,又五次八年兼任两淮巡盐御史,与两淮盐业关系不浅。他在任期间,禁缉私盐,以保畅销;恤商恤灶,以保税课;甚至不惜为商人争取经济利益和商人子弟科考机会。李煦悉心筹划,多方措置,为禁戢私盐确保淮盐销售顺畅、盐课如额征缴,也为两淮灶户生计尤其是盐商实力的发展发挥了作用,在清初两淮盐业史上居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正文人雅集、诗酒往还的风尚,在苏北盐城,明清之际滥觞已见,见诸史料的有"待雪堂吟社""藕香吟社""九老消寒会"等。民国二十二年(1933)周梦庄先生等17位文人在盐倡办的绮社,因其"请缨无路,报国有心"的文人初心与艺术境界,格高一筹,其声誉,远播大江南北;其余绪,泽被后世,是一段值得追忆的文化往事。周梦庄(1907—1998),原名振康,字蝶公,号猛藏,盐都区(原盐城县)伍佑人。无党派爱国人士,著名  相似文献   

12.
戴南是一座具有千余年历史的水乡古镇,相传当年为临海小村,曾有过唐太宗李世民驰骋的足迹,镇中建有敕封护国寺。该镇地处江苏省中部,交汇于东经120°06′,北伟32°40′,南临长江,北接淮水,全镇总面积107.8平方公里,总人口9.26万人,是里下河地区著名的鱼米之乡。宁(南京)盐(盐城)一级公路,宁(南京)靖(靖江)盐(盐城)高速公路纵贯镇城南北,并有互通口相连。  相似文献   

13.
《江苏地方志》2011,(4):18-18
近日,由省志办、淮安市志办合作组织人员点校整理的嘉靖《两淮盐法志》点校本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志刊成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由两淮巡盐御史杨选、两淮都转运盐使陈暹修,举人史起蛰、张榘撰。全书分12卷,约30万字,资料丰赡,体例严整,全面翔实地记载了明嘉靖以前两淮盐务情况。  相似文献   

14.
忆项南     
1947年下半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共中央决定开辟淮南、淮北新解放区,并电令华中工委和苏北区党委抽调干部进入两淮新区,史称“重返两淮”。1948年5月中共江淮区党委组成,曹荻秋任书记,带领干部西渡运河、洪泽湖,进入“两淮”。我从盐城县委调到江淮区,和区党委的干部一起,到沿海重镇——合德集中。在这里我与项南同志初次相见。  相似文献   

15.
盐城,因“盐”设城,历经两千余年的历史浸润,这里的一切无不打上“盐”的烙印.散发着浓郁的成卤味。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这里的地域文化“符号”非常独特地彰显了中国海盐文化的深厚积淀。  相似文献   

16.
在明朝盐政"开中法"制度下,商人应政府邀请,运送粮食,换取盐引,凭盐引支取、运送食盐至指定地点销售。一方面,从15世纪开始到16世纪初,两淮盐政开中法从漫无预算、个别执行,逐步演变为盐引分类、开中定额,再演变为通盘规划、预先开中。情形一如政府发行公债。另一方面,16世纪初"余盐银"制度的设立,使白银进入开中法,盐引成为炒卖对象,盐商也分化为边商、内商两大集团。就这样,明朝两淮盐政制度不自觉地发展出以盐引为中心的公共资本市场制度。  相似文献   

17.
大益团记     
<正>四灶社区现隶属于东台市东台镇,2010年4月之前为原四灶镇。在明清时期境内有许多"团""灶"分布其间,海盐文化底蕴深厚。其中,大(益)团的建立规模最大且历史悠久,可以说,先有大团(大益团的前称)后有四灶。大益团为东台堤东濒海煎盐组织,明代泰州盐运分司东台场的"六团"之一,后演化为地名。"大团"一词最早见于明弘治《两淮运司志》(1501年版),"大益  相似文献   

18.
一莫友芝长子为谁?常见史籍和现当代莫氏研究论著一般是这样记述的:配夏孺人,子彝孙,附贡生,先一岁卒。绳孙,两淮候补盐大使。(清·张裕钊《莫子偲墓志铭》)壬戌冬,长子彝孙自遵义避白号之乱,奉夏孺人来安庆。……配夏孺人,子男二:长彝孙,附贡生,军功保候选训导,先一年卒;次绳孙,两淮候补盐大使,女二:长聘儒生张氏,将嫁卒;次适分部候补主事马柄常。(清·莫祥芝《清授文林郎先兄郘亭先生行述》)配夏孺人,子二:彝孙、绳孙。附贡生先卒。绳孙知府衔两淮候补,盐掣同知。(清·黎庶昌《莫征君别传》)1832(道光十二年壬辰)22岁。是春,友芝与夏鸿时…  相似文献   

19.
何世庸  何达 《百年潮》2004,(6):63-65
1940年抗战在相持中日显艰苦.由于沿海盐区相继沦陷,芦(长芦)盐、淮(两淮)盐运道断绝,特别是晋南解池盐场被日军攻占后,陕中、豫西、川北的食盐供应大为紧张.战争是全方位的,日寇有目的地控制盐产区,是因为盐是人人必需又没有代用品的"政治商品".时任国民政府盐务总局总办的缪秋杰是一位严谨干练的业务官员.缪有鲜明的爱国思想,他深知一旦闹起盐荒对军事和民情将产生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20.
清代两淮盐务在其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两淮盐务改革剔除积弊,振兴盐业,为历代改革家所推崇。清代两淮地区的盐政体制经历了从清初的纲盐制到道光年间的票盐制,继而发展成循环转运制的历程。本文通过探究法论述清道光、咸丰年间的两次盐法改革的过程与关系,以期廓清清代票盐法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