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在中国佛教史上,北宋左街天寿寺赐紫沙门通惠大师释赞宁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他奉太宗之命撰成的三十卷本《宋高僧传》,与梁慧皎撰《高僧传》、唐道宣撰《续高僧传》,并称为高僧"三传",对于佛教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有关赞宁史迹的文献材料一向比较零散。1972年,笔者在搜集龙门石窟资料的过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就《宋高僧传》关于部分禅宗北宗人物传记中的失误之处进行举证 ,同时对禅宗初期的重要人物高僧法如 ,在禅史上的地位略作评价 ;再次就《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两书不载法如或窜改法如弟子师承关系之失误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3.
我国一代高僧茗山法师因病医治无效,今年6月1日在上海圆寂,终年88岁。茗山法师是当代国内外著名高僧,又是一位佛教学者、诗人、书法家,生前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南京栖霞山分院院长、镇江定慧寺住持兼无锡祥符寺、盐城永宁寺住持。晚年虽体弱多病,仍不辞劳苦弘法海内外。茗山法师还是江苏省政协常委,代表僧侣界参政议政,深受僧界敬仰。  相似文献   

4.
正泰宁有高僧,宝刹在灵隐;法师名却非,俗名萧来德。在阅读完能找到的关于却非法师生平资料后,我"胡诌"了这四句诗。却非法师是泰宁籍的大德高僧,俗名叫萧来德。在百度搜索"巨赞法师"的词条称:巨赞,"俗姓潘,名楚桐,字琴朴,著名佛学家。民国20年(1931年)经太虚大师(法名唯心,字太虚,号昧庵,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近代著名高僧)介绍,从杭州灵隐寺却非方丈(俗名萧来德,字木旺,清同治癸酉年,即1873年生于泰宁县石辋村,辛亥革命时  相似文献   

5.
<正>大汕如此贪恋尘缘,又何必出家?清康熙年间,广州长寿寺被官府查抄,住持大汕法师身陷囹囵,一夜之间由"高僧"变成了重囚。消息传开,顿刻间成了羊城的热门话题。有人说:法师行为出格,不剃度、不诵经、不戒荤腥、不禁女色,端的是个酒肉之徒,放浪久了,势必于佛律不容,于法理不容。其实,知道内情的人就明白问题出在那几卷书上。  相似文献   

6.
法尊法师是当代著名高僧,佛学家,卓越的翻译家,不畏险阻的西行求法者,被佛学界誉为当代玄类。法尊法师为沟通汉藏文化,弘扬藏传佛教,贡献了自己的一生。是一位汉藏文化一肩挑,开创中国佛教研究新眼界的一代佛学大师。法尊法师,俗姓温,名庚公。清光绪二十八年门902年)十二月十四日生于河北省深县南周堡村。父温宗周,母赵氏。法师兄弟3人,长兄庚谦,法师排二,其弟庚柱。法尊法师在俗时因家境困难,只读了三年.小学,文化很低。1919年,法师到保定学徒做皮鞋,但又因长时患病,学业无成,1920年春末,逃往五台山出家,投玉皇庙瑞…  相似文献   

7.
宣文佛塔屹立于山西省太原市永祚寺塔院的西北隅,是一座典型的楼阁式空心砖塔,修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至四十年(1608-1612)。宣文佛塔为晋藩王朱敏淳邀请五台山的著名高僧、建筑大师妙峰法师修建,在建塔时因万历皇帝的母亲宣文慈圣李太后出资佐助,故以李太后尊号命名,称为宣文佛塔。它与永祚寺塔院东南方的文峰塔巍峨对立、高耸入云,双塔之名闻名遐迩,历来为世人所瞩目,是明代晚期具有观赏性和标志性的时代产物。  相似文献   

8.
一、最澄的入唐求法与圆密一致 传教大师最澄(766—822)在天台山国清寺接法之事,溯自大约唐贞元二年(804)年间,当时的航海技术尚未发达,对于渡海出国来说是一件很危险之事。可是最澄一心一意为学得天台宗正法,于是毅然决定游学中国。最澄何以专注勤求于天台教法呢? 溯自少年时,因缘所致得亲教泽于师行表,而启开最澄“可归心一乘”之深厚法意,于是在诸经疏中探寻一乘教法,顿然有省,确认天台教法乃一乘之宝库也。 法华经为天台教学之中心。最澄在延历  相似文献   

9.
黔灵弘福寺方丈慧海上人,俗姓吴,名国富,贵州安顺鸡场人。民国五年(1916年)生,幼有卓慧,性嗜禅寂,十岁即投平坝高峰山,礼定安老和尚出家,旋转安顺三堡观音洞修农禅。十三岁至清镇东山寺,依了明老和尚受具足戒,研习戒律。翌年入贵阳黔灵山,就读于贵州佛学院预科班,从果瑶法师和传钵老和尚习禅,以精行慧解大得果瑶法师赏识,以为将来必是中兴贵州佛教的法门大才。民国二十二年经果瑶法师推荐,考入重庆汉藏教理院。院长为太虚大师,上人专习藏传佛学黄教一系,同时精研唯识法相之学,遍阅汉藏佛学经论,于《俱舍论》、《成唯识论》尤有心得,撰成《唯识学上转依义》一文。  相似文献   

10.
杜平 《文物春秋》2011,(6):70-71
"元天宁万寿禅寺住持从公舍利塔铭"刻于元至元十年(1273年),原砌于正定县西城门南侧城墙基处,现存正定县文物保管所。经考释,天宁万寿禅寺应在正定城西,其住持从公即释印从,是元初正定一位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高僧,曾为深受蒙古汗国四位大汗礼重的那摩国师书写碑文。  相似文献   

11.
达亮 《岭南文史》2019,(2):60-65
正一、岭表丛林:僧以寺名,寺因僧显在东汉、三国之交,佛教已传入广州地区,为全国当先。据记载,"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佛经翻译家安世高于东汉建和元年(147)来中国,就是由海路到广州,后北上江淮。"据《高僧传》卷九之《晋洛阳耆域》记载,西晋初期,继安清(世高)之后又有一名印度高僧——耆域抵达广州。以上这两位富有传奇色  相似文献   

12.
冯国栋 《文献》2006,(1):113-122
<景德传灯录>为北宋真宗朝吴僧道原所作之禅宗灯史.其书辑录自过去七佛,及历代禅宗诸祖五家五十二世,共一千七百零一人之传灯法系.此书编成之后,道原诣阙奉进,宋真宗命杨亿等人加以刊定,并敕准编入大藏流通,故<景德传灯录>在宋、元、明各代流行极广,对教界文坛俱有甚深之影响.禅师常云之一千七百则公案即指此书①,而在文人诗歌中,"读<传灯>"几成参禅之同义语.因其书影响甚大,各代屡有刊刻,职是之故,此书之版本系统亦极为复杂.本文对宋元两代的刊刻情况进行详细之考察,以梳理确定其版本系统.  相似文献   

13.
王个簃(1897-1988),名贤,字启之,号个簃,当代著名国画大师,又是吴昌硕嫡传弟子。历任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名誉院长,在继承、弘扬国画艺术、培养青年艺术俊彦方面贡献巨大。  相似文献   

14.
桑椹 《收藏家》2005,(12):11-14
在明代佛教史上,莲池廴宏与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并称为四大高僧,其中,莲池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莲池大师(1535-1615)名廴宏,字佛慧,号莲池,浙江杭州人。俗姓沈,出身于世代望族之家,年少有才名,32岁时,他翻阅《慧灯集》,失手打碎茶杯,忽而醒悟,于是出家为僧。隆庆五年(1571年)始,住持杭州云栖寺,长达四十余年,又称“云栖大师”。莲池一生推崇净土念佛法门,但他对禅宗、华严宗、天台宗等均有很深的研究,力图融合各宗,尤其强调禅净不二,“参禅不碍念佛,念佛不碍参禅”,故对士大夫的影响极大。当时朝野名流如陈继儒、虞淳熙、冯梦祯…  相似文献   

15.
在天台山国清寺大雄宝殿东侧,有一株疏影横斜,生机勃勃的千年古梅——隋梅,据载是智者大师的高足、天台宗第五祖、国清寺第一代座主灌顶大师(椒江章安人)所植,距今已有1300多年.郭沫若、邓拓,均有诗题咏.1988年6月,它又迎来了第一批日本客人——日本立正佼成会友好访华团.  相似文献   

16.
白马寺,位于古都洛阳。创建于东汉,素享“中国第一名刹”之誉。两千年来绵历劫火,朝代更替之际,多是寺院废兴之时。其间高僧大德,修持寺院,奉佛诠经,传灯有属,或具载记。此将元朝白马寺龙川和尚生平略作勾稽,兼及其他释源宗主,以明统系宗嗣。一白马寺现存一批古代碑刻,其中两方为颂扬、纪念龙川而立。《扶宗弘教大师奉诏修白马寺,纪实而诗,聊为吸别》刻石,嵌于清凉台上僧院西院壁间。高56、宽60厘米,周饰忍冬卷草纹。为商挺①撰“七言古诗”32句及“请奉别龙川大土”七律一首。文21行,楷书清秀规整,为至元三十年(1293年)…  相似文献   

17.
古典学名《西游记》中提到“泗州有个大圣国师王菩萨”,即泗州大圣。据《高僧传》载:泗州大圣为唐代高僧,人称僧伽大师,葱岭北(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何国人氏,俗姓何,在本土少而出家,唐朝龙朔二年从西域来游北土,至长安过洛阳入淮泗,居楚州龙兴寺。一日,在宿山阳(淮安古称)县令贺元济位于洪泽湖畔泗州临淮县信义坊的家中,  相似文献   

18.
唐代高僧籍贯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僧尼数量非常之多。但是,这些僧尼在全国的分布,我们已无从查考。能够为我们所利用的只有当时高僧的材料。唐代近三百年间,高僧大德辈出,考察他们籍贯的地理分布,是揭示唐代佛教地理分布特征的重要途径。本文拟据唐道宣《续高僧传》,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宋赞宁等《宋高僧传》,对唐代高僧籍贯分布及其变迁进行全面的统计和分析。一高僧籍贯分布的轮廓前述三《高僧传》记述高僧籍贯的方式,有三种情形:(一)直接称某僧为“某地人”,或某僧“生于某地”。但是,有时在行文中称“某地释某”…  相似文献   

19.
扬州大明寺是唐代高僧鉴真住持过的名寺,也是他东渡日本弘扬佛法的出发地。唐天宝元年(七四二),鉴真接受日本朝廷选派的留学僧荣睿、普照的邀请,发愿东渡,弘扬佛法,历时十载,六次东渡,五次失败,饱受风涛之险,牢狱之灾,终致双目失明,也没有动摇东渡的决心。这位年愈花甲、双目失明的高  相似文献   

20.
李光地简论     
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福建安溪湖头乡人。李氏为当地望族,名重于乡里,多事之秋,每振臂一呼,从者甚众,桑梓多赖以保全。康熙三年(1664),李光地以试策论举于乡,九年(1670)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任内阁学士,直隶巡抚,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仕宦为官垂五十年,其政绩可述者甚多。本文拟着重阐述他在内阁学士任内的政治见识,以及直隶巡抚任内治理永定河之原委,这是因为清人为李光地作传或今之论者,鲜有详述之者,而为人所熟知者则不赘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