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4.
作为明清之季杰出的思想家,王夫之的主要贡献并不在教育方面,但他却有着丰富而进步的教育思想。尤其是他的重视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重视“情商”教育的思想,以及行先知后的知行观等,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教育理论,并在今天仍然散发着它的理论光芒。 相似文献
5.
邹元标为晚明东林党“三君”之一,早年曼以新进士身份,力劾首辅张居正“夺情”之议而廷杖远谪,直声震中外。仕途淹蹇,家居讲学三十年后,再返之天启之朝。于其行迹,同时及晚问人多以其人为晚明“士气”之所标尚,而王夫之与俞樾论邹元标之则于众人颇有不同处。王认为其再立朝为助晚明君臣道丧之势,俞则认为其好名,立身亦有非明智处。二人论有同而有异。 相似文献
6.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从祀孔庙始末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绪二年,时任礼部左侍郎的郭嵩焘提请将王夫之从祀孔庙,为礼部尚书徐桐所格,光绪四年被内阁驳回;光绪十年,江苏学政陈宝琛请将顾炎武、黄宗羲从祀孔庙,得到翁同龢、潘祖荫、孙家鼐的支持,但礼部仍然议驳;光绪二十年,湖北学政孔祥霖疏请将王夫之从祀孔庙,次年复为大学士李鸿章等会同礼部议驳;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御史赵启霖奏请将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从祀孔庙,次年九月得旨,命将三儒一并入祀。在顾、黄、王入祀孔庙的过程中,每次请祀都引发了巨大的争论,而正反双方的意见异同和势力消长,则显然与时势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王夫之(1619—1692)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著名的史学评论家。他的进步史学思想除集中地反映在他的《读通鉴论》、《宋论》等史论专著外,在他的其它著述里也有所反映。如其《尚书引义》、《春秋家说》、《春秋世论》、《读四书大全说》、《诗广传》、《黄书》等,虽名为“说经”,实则其中都有关于古代历史的评论。王夫之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把自己的民族主义思想贯穿于著述之中,以是否有利于民族利益为臧否人物和评论朝政得失的重要衡量尺度;提出了“理势合一”“趋时更新”的史学理论,认为历史是发展、进化的;主张从事著史、论史必须有自己的宗旨和原则,并强调以史为鉴,以“求治之资”。兹分别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自光绪初年以后数次被提请从祀孔庙,直到光绪末年才得以入祀两庑,最后一次请祀更掀起了广泛的激烈论争。一方面,时代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对先儒与孔庙祀典的认知,三人的形象越来越脱离原来的轨道,而被塑造为新兴政治理念的代表人物;另一方面,在清末预备立宪的时代背景下,急速的政治变革遭遇了来自各个方面的质疑,因此当局试图以表彰他们来宣示立宪诚意,推动政治改革的进程。“孔庙”这个传统意识形态的核心符号,就此与“宪政”这个全新的政治理念产生了看似不可能的奇妙联系。 相似文献
9.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光阴荏苒,冬春易节,2021年在新桃旧符中拉开了帷幕。“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远去的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我省第二轮修志重大文化工程告竣之年。这一年来,新时代鼓角催征,未敢稍作儃佪;大方志曙光在前,直挂云帆以济。我们强化党建引领,突出中心大局,充分展现了志者的情怀与信仰;我们携手“一心”战疫,助力抗疫实践,充分证明了志者的责任与气度;我们扭住“两全目标”,坚持依法治志,充分践诺了志者的使命与担当;我们围绕“三个服务”,力倡修志为用,充分彰显了志者的风采与智慧;我们规划“四个纲要”. 相似文献
10.
司马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他以《资治通鉴》这部巨著而著名于世。王夫之则是我国古代卓越的史学评论家,他的史论著作很多,如《尚书引义》、《春秋家说》,《春秋世论》、《读四书大全说》、《诗广传》、《黄书》等,虽名为“说经”,但其中都有关于古代历史的评论;他晚年所写的《读通鉴论》、《宋论》则更是比较系统的史论巨著。由于《读通鉴论》是王夫之的史 相似文献
11.
王阳明的书迹存世稀少,本文通过对馆藏的两件王阳明作品,行书《寓赣州上海日翁书》和楷书《客座私祝》的释读、考证,阐述了王阳明作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
14.
15.
董恩林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3):73-77
王氏父子治学特点别具一格:一在于其思想观念上的“通”,不拘泥于汉儒师说,不束缚于前贤定论,不局限于文字形体,实事求是,无征不信。二在于其知识运用上的“博”,即博采经、史,旁通诸子百家,这是知识的广博;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各种手段,对古书字词加以校勘训释,乃至一字之证,博及万卷,这是手段的多样,两者使得王氏父子发现和解决问题比别人高出一筹。三是其研究方法上擅长于“音”,即比同时人和先贤更多地更科学地运用音韵学理论和方法于校勘学、训诂学事业,广泛采取“声训”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与优势。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王安石《日录》与《神宗实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录》是王安石在熙宁年间执政时私下记录的君臣奏对之语 ;在绍圣年间由蔡卞纳入史局用以重修《神宗实录》 ,从而得以流布于世 ,也成为新党“绍述”的重要凭据 ,对北宋后期政治影响甚大。宋徽宗即位不久 ,陈、杨时等对《日录》进行批判。他们的批判 ,对揭露蔡京一伙假绍述以行其私不无积极意义 ,同时也暴露了党争的面目。史家的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大量征引《日录》进行补缺、考异 ,同时又完全赞同陈说法而大量征引。这就把《日录》推向了被审判的位子。南宋再次重修《神宗实录》 ,是站在元祐史官的立场上。元修《宋史》沿用重修的《日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