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津门炉房考     
有清一代,沿用银两与制钱,政府税收及大额交易用银两,民间零散交易用制钱。清政府对制钱管理较为严格,全部官铸,打击私铸。而对于价值高于制钱的白银,政府却采用放任自流的政策,允许各地方铸造及民间铸造。由于没有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各地方有各地行用的平与色,各地银两仅能在本地流通,而不能到外地行用。如甲地银两运到乙地,必须经炉房熔铸成当地通用的平色标准银后方可流通,反之也如此。  相似文献   

2.
世界上的货币分为东西两个体系,历史上西方货币币面以图案为主,而东方以中国为代表,流通的货币币面一般只有文字,很少有图案。自秦以半两统一中国货币后,其基本形状是外圆内方的方孔圆钱。后来大额交易用白银铸的银锭。到了清代基本是大数用银,小数用钱。政府的财政收支以银为标准,实际收付可以折钱。白银是称量货币,铸成一定形状的白银称为“银锭”。大锭一般重五十两左右,中锭重约十两,小锭重三五两到一二两。各地实际流通的银锭,形式和重量等并不一致。银两的衡量标准是平砝,还有成色的区别,平砝和成色合称为“平色”。官方的衡量标准称…  相似文献   

3.
“吉林厂平壹两”是清光绪十年(1884年),由吉林机器官局铸造的。当时吉林省现钱紧缺,物价飞涨,商贩们无现钱使用,只能以钱票流通。而这些钱票,名义上能兑现,但实际上因缺乏现钱而不能实现。从而致使银价暴涨,百货腾贵,为了稳定市场,当时吉林将军希之从军饷中提取白银五千两,委托吉林机器官局制造银币,铸行币值分别为壹两、柒钱、半两、叁钱、壹钱5种银币。满洲语中“吉林”意为“船厂”,当地银两称“厂平”,该套银币亦自铭“厂平”,它虽由机器官局铸  相似文献   

4.
公估局银平票颇为罕见。书载有公估局银条,以条取银,有的可以流通支付。此种公估局银平票,印有说明,可用于流通支付,书无载。本文介绍的为四川罗江县公估局在宣统三年(1911)所出之银平票。“平”为称,以砝称重。其上文字如下:罗江县宪局九七通饬公议官平别无私设(义盛隆仁边商)兑银(一)锭,重(十两二钱正)。风吹摇动红软一分大小块头当面清点号有相同过后不认忙中有错复平不取宣统三年三月廿七日兑票人义盛隆仁边商存入公估局银锭一枚,经公估局以九七砝码称重为十两二钱,开出此票交付。兑票人在交易往来中无须携带银两,将此票支付。持票人凭…  相似文献   

5.
江户时代(1603—1867年),日本德川幕府以金、银、钱三种货币为法定流通货币,建立了具有集权色彩的三货制度。然而,肇始于战国时代的地域性货币———藩国货币并未因此退出流通领域,某些藩国货币一直保留至幕末。本文拟就江户时代三货制度下藩国货币的铸造、流通等问题谈一些看法。一、藩国货币铸行的动因江户时代各藩国的货币,因币材、形制以及作用的不同,基本上可分为金属铸币和纸币两大体系。但无论是铸币还是纸币,其大量铸行和印制的原因,大体上都是相同的。第一,幕府货币铸造量的相对不足,尤其是以领主阶层和商人为使用对象的金、银货币…  相似文献   

6.
清代区域市场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货币体系,被称为市钱。清朝存在一个以小数钱(东钱)为市钱的经济区,以奉天省为中心,辐射到与直隶、内蒙古、吉林等相邻省份的交界地区。本文以小数钱为例,论述了奉天地区市钱的出现及其演变过程,首次系统地梳理了乾隆以降小数钱与制钱和银两的比价。笔者推测支撑市钱货币体系活力的是各种店铺发行的纸币,这种非官方性质的纸币按照市钱的货币制度流通,形成一个庞大的纸币市场,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  相似文献   

7.
正明清货币交易复杂,一般认为,明代货币包括银、钞、制钱。明代中期白银成为实际的主要货币,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货币选择过程,最终白银货币化在明代得以确立~([1])。清代继承实施银两为本位的银、铜平行货币制度,白银与铜质货币是货币体系中的主要存在。传统银两在明清时期经历了重要的发展变化。徽州作为具有独特文化属性的地域,货币的具体使用情况有着自身的特色与规律。  相似文献   

8.
从《申报》看苏州的私钱与禁私(1827-1877)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敏 《中国钱币》2007,(4):37-40
清代实行银钱平行本位,大数用银,小数用钱。制钱是民间主要的流通货币,银两只不过是国家财政和大宗贸易的计算出纳单位以及富裕人家的储藏手段。在清朝统治者入关前,就曾铸有“天命”、“天聪”两种铜钱,自顺治进关,到辛亥革命,前后历经十代皇帝,铸有十种年号钱。康熙、乾隆时代的铜钱质量、重量都很规范。  相似文献   

9.
黄敏 《中国钱币》2007,(4):37-40,18
清代实行银钱平行本位,大数用银,小数用钱。制钱是民间主要的流通货币,银两只不过是国家财政和大宗贸易的计算出纳单位以及富裕人家的储藏手段。在清朝统治者入关前,就曾铸有“天命”、“天聪”两种铜钱,自顺治进关,到辛亥革命,前后历经十代皇帝,铸有十种年号钱。康熙、乾隆时代的铜钱质量、重量都很规范。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用银作货币的历史由来已久,将白银按一定形状和重量铸造成的块状物,通常称之为银锭。清代是中国银锭铸造和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赋税均征收白银,政府支出及民问各地相互问的交易,也以银为主要货币,因此对银两的需用量很大。清代银锭是在清政府大力提倡“用银为本、用钱为末”的情况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清代银锭按其大小,可分为大锭(五十两)、中锭(十两)、小锭(五两以下)及碎银4种。清代银锭流通广泛,各省自行铸造,商民也可委托各地银炉自由铸造。由于地域不同,铸造工艺流程不同,各地银锭的器形各异,形式多样,名称繁多。如山东、山西、安徽等地多为船形(形似倒扣的马蹄),江西、甘肃、贵州等地多为方形,四川多为椭圆形,广东、广西主要铸行砝码形银锭,河南和宁夏等多铸行腰形银锭,牌坊锭(马鞍形)则是云南公估银的标准器形。由于清代银锭的广泛流通和分散铸造,致使清代银锭各种造型并存。但清代的五十两大锭,器形一般只有船形和方形两种。人们通常见到的多是两头翘起的船形元宝,习惯上即将其称作银元宝。笔者现介绍一枚清代安徽太湖县铸造的五十两银锭,与同好共赏。  相似文献   

11.
金代不仅广泛使用纸币,而且更普遍流通白银。金代银锭形制与南宋基本相同,一般五十两重。一两银锭可兑换铜钱两贯。起初每贯值铜钱千枚,大定二十年(1180)又规定官私用钱皆以八十为百,遂为定制。并且银锭上也标有银钱兑换值的铭文。根据铭文,金代银锭可分为贡银、税银、盐司银和地金银四种。贡银在唐宋曾分为进奉银与上供银两种。从1978年北京出土“邠州进奉正隆二年”银锭可知金代也有进奉银。另外,《中国山西历代货币》录有“潞州黎城和买”银锭一件,“和买”表明金代不仅沿袭唐宋“和籴制”,而且将和条所得折成白银并铸…  相似文献   

12.
清代每值易号,各地钱局在开炉铸新钱之际,通常先铸一批带有纪念性质的开炉压胜大钱,以取吉祥或以志庆贺,这种特殊用途的钱币称之为“开炉钱”。此类开炉钱与流通行用钱存在较大差异,钱型大而厚重,钱面字一般虽与流通行用钱一致,但钱背面有各种吉语或纹饰,铸造不惜工本,力求精致,为非流通之品。因此类开炉钱铸造精美,铸量少,且与钱币铸造制度有关,历来为泉家所重视,并尽力搜罗,笔亦藏有一品清代宝苏局所铸“乾隆通宝”背“星月纹”开炉大钱,现介绍如下与同好共赏。  相似文献   

13.
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其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货币制度亦相应变革。纵观包括朱元璋建明前的铸行大中钱时期和有明一代的货币制度演革过程.除明前期曾实施的纯纸币流通外,铜钱一直作为朝廷的法定货币之一,与纸钞、白银构成其时的流通货币结构。因此钱法、钞法与银两制度同属明代货币流通制度的基本组成内容。  相似文献   

14.
<正>八、清代至民国初年的白银称量货币1.白银货币广泛行用,至乾隆年间渐渐形成了各地流通特色银锭的状态。清代银两使用迅速发展。各种赋税收入多以银两收取和计算,"直省解银,由布政司起解者曰地丁银,由运司起解者为盐课银,由粮道起解者曰漕项银,由关监督起解者曰关税银。皆必倾镕成锭然后起解。"1清政府对自己收支的银两,要求倾镕成大锭方始上解,且对成色也有明确要求,"其用  相似文献   

15.
在喀票区内小额交易及找零可用红钱和铜元,加之民国以来喀什新铸不少五钱银元及各种版式的铜元,故与纸币同时流通的银元、银块、铜元、红钱均较多,找零方便,纸辅币发行量较少。  相似文献   

16.
包头商会金融票程卫红包头是内蒙大自治区西部的一座著名的“钢城”。在近代史上,它是蒙汉人民聚居的地区,是“旅蒙商”西去新疆、中亚路经的重要城镇。包头金融业是在山西近代金融业和“旅蒙商”的发展下带动起来的。本文披露的这张商会金融票是在山西境内发现的,为有志于山西金融业和“旅蒙商”的研究提供实物依据。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包头商业日渐发达,人口日益增多,诉讼和行政治安等事项官府无暇过问。商人不得不自行组织机构维持市面秩序。复字号在当时包头各行各业中居于领导地位,便率先联合各行业组织起“太行”。民国初年,“太行”改为“公所”,后又改为“商务舍”。“太行”首领及其后的商务会长,较长时期都是由复字号各掌柜轮流担任,“商会”的建立,一面解决商民大小纠纷,一面处理巡查、维持治安等事项,俨然是包头镇的权力机构。当时包头市场通货种类复杂,易换频繁。有所谓七色银子、八色钱之说,银两有足白、市白、卯白等,钱币有三六、二七制钱等。这些银两出自各地自铸其质量、重量各异,为适应群众兑换、折算的需要,有些商号开始经营以银易钱和以钱易银的兑换业务。因大额交易中制钱、银两比价换算及携带不便,逐渐形成了注明面额,凭票即付现钱的“庄票”或称“钱帖”  相似文献   

17.
同治初年,为了解决成丰年间钱制紊乱问题,户部特铸一批同治重宝背当十标准钱,颁发各省,照式铸行,此即部颁样钱。其制作精美,形制雷同,钱文如出一人之手。计有宝泉、宝源、宝直、宝晋等18种。对此,各种钱谱中均有记载。  相似文献   

18.
太平天国于1853年开始铸钱,1854年才正式行用,由于天京正处于清军江北江南两大营的包围中,天京城内又严格地实行圣库制度和禁止民间贸易的政策,因此所铸之钱难于流通,“商旅不许妄藏市,城里无用人不争,出城与人互交易,依旧咸丰通宝行”,圣宝“如持赴城外买物,人亦不妄”。随着天京包围的被打破,拓地日广,政策改变和铸钱质量的提高,也由于清廷制钱日劣并铸大钱,圣宝钱开始在统治区内流通。故太平制钱之种类繁杂,花样百出,未尝不由此。  相似文献   

19.
明清两朝对流通钱币有比较严格的规定。自明朝起对本朝钱币有了制钱的专称。《明史·食货志》:制钱者,国朝钱也。明朝制钱专指本朝官铸钱币,相对于明前历代钱币,则统称古钱。明朝开国时已有大中通宝五等钱铸行,洪武元年颁行洪武通宝钱制,也为五等制,故明朝制钱包含各等折值国朝年号钱币。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收集了徐州及邻近地区流通的一些顺治通宝"宁"字钱,有背单汉字"宁"字钱、背"宁一厘"钱、背满汉文"宁"字钱。细察之,有诸多不同版式。顺治通宝"宁"字钱为何局所铸,泉界长期意见不一,或曰甘肃宁夏局铸,或曰江南江宁局铸。在徐州及邻近地区,顺治通宝"宁"字钱尚属多见,笔者意为江南江宁局铸,不作详述。江南江宁局开铸时间也有不同记载,《皇朝文献通考》等文献记载为顺治五年(1648),《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