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瑞波  陈秀洁 《人文地理》1996,11(Z2):35-37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城市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通过对城市化与城市环城关系的探讨,试寻求一条城市化与城市环境相协调发展的道路,以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实际上在走城乡二元发展的道路,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生。消费需求的三次升级,一方面刺激了经济增长,使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快速扩展,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外资和技术的引进。浙江的民营企业加专业市场是中国自下而上城镇化的典范,江苏的集体经济加开发区建设是政府主导城市化发展的一种模式。本文重点探讨中国改革开放25年来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机制变化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进行浙江、江苏城市化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3.
19世纪英国城市现代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现代化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19世纪的英国不仅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而且率先在城市现代化方面做出新的探索。首先在城市物质环境方面进行了巨大的改革,从城市街道的规划改造,到居民住宅的建筑规范,从居民私人空间的营造,到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使城市的物质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其次,在城市的管理方面也进行了全面探索,使城市管理摆脱了中世纪的寡头统治,进入到民主监督与管理的时代。由此,使城市的发展在经历了第一个阶段的数量扩张后,进入到了质量的增长时期,即向城市现代化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过程中的娼妓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Zhang B 《史学月刊》1999,(1):99-103
在中国近代开埠城市中,娼妓炽兴,卖淫嫖娼日趋社会化、商业化、复杂化。本文从认识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过程中弊病的角度,以城乡关系和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及市民行为观念的转型变迁为背景,剖析了这一城市病的历史及社会根源,试图揭示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过程中的几个面向和特点。  相似文献   

5.
以东北四个老工业城市为例,通过构建旅游业与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和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2001-2012年期间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旅游业与城市化耦合演变关系,结果表明:①四市旅游业与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城市之间分异显著;②四市旅游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水平缓慢提升,总体呈现大连 > 沈阳 > 长春 > 哈尔滨的空间格局,耦合等级普遍偏低且具有"趋同俱乐部"特征,不断形成"沈大"、"哈长"两大集团;③四市旅游业发展明显滞后,市际旅游业与城市化滞碍关系演变具有三种类型:大连、哈尔滨为"交错更替"型、长春为"断面分明"型、沈阳为"恒定不变"型。最后提出了四市旅游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三线建设在四川省的全力推进,不仅使该省城市借此跃入国家工业化的主流进程并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而且使其城市体系得以重塑。重工业城市快速崛起,成为四川省城市现代化的显著特征。这一城市新体系,既对国防安全和国家经济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又对四川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户籍制度的现代化转型是从清末民初开始起步的,当时的执政者把推行现代户籍制度作为实现宪政的一项基本制度条件。国民党执政时期,国民政府把户政建设视为"庶政之母",列为"训政时期"基础性的国家政治建设,即使八年抗战时期也没有停顿,从而构建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现代户籍法律体系。但是,这个制度建设的步伐在实践中受阻于战乱,到1949年以后则完全中断了。新中国的户籍制度建设走上了另一条路线——计划经济的人口统制管理方式,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最终形成了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相似文献   

8.
9.
河谷盆地型城市是一类地貌条件特殊的城市,本文就以兰州为例,讨论中国城市,包括河谷盆地型城市居住区的分异、空间演变与机制,并对未来中国城市居住区分化的趋势和方向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0.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总结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与国际标准模式相比较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略低于经济发展水平 ,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这一现象是中国独特的工业化道路造成的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转换的客观需求 ,而且一直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一直保持这一趋势。  相似文献   

11.
钱乘旦 《史学月刊》2002,(10):87-90
20世纪历史的主题是现代化,20世纪重大历史事件都围绕现代化展开。就不发达国家而言,现代化对他们的冲击逼迫它们做出回应,于是就出现众多的革命、改良、和民族独立战争。就发达国家而言,经济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似乎表明它们的“现代化”已经出现问题了,于是它们进入“修正”现代化的阶段。一方面是现代化的全球扩张,一方面是“修正”现代化的努力,这两种相反趋势造成20世纪历史的矛盾发展,“不平衡”引发出无数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2.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常常导致社会冲突,解决冲突的方式不一,其中以改革和革命为主.当改革不足以解决尖锐的社会冲突之时,革命便不可避免,旧制度随之寿终正寝,而由国家实施的改革模式则力主法律的继承性和合理化变化.19-20世纪初的俄国则成为这样两种社会发展模式博弈的舞台.俄国通过革命解决了当时的社会冲突,其革命模式对许多亚非拉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这些采取革命方式解决冲突的国家多以失败告终,不仅未能步入现代化道路,反而使国家陷入混乱状态.现代化进程顺利与否完全取决于其自身的历史条件与外部因素,盲目效仿他人不足取.  相似文献   

13.
殖民地时期,在墨西哥中央地区的农村,庄园与村社之间形成了一种虽不平等、但相互依存的关系。殖民地后期,由于人口数量回升、商品关系的发展,大庄园利润上升,村社农民地位下降。独立后,由于大庄园主因经济困难而被削弱,墨西哥的农业从主要满足大城市市场的大庄园商品性生产为主,转向主要以满足自身消费和部分满足地方市场的村社、租佃农、小农场生产为主,出现了一种向"小农制"转变的农业发展模式。这一变化不仅仅给农民带来了直接的经济利益,而且为快速的经济增长和更加平等的分配创造了条件。但19世纪末,在迪亚斯的独裁统治下,墨西哥的农业重新回到了大庄园商品生产的模式,下层农民的处境不断恶化,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终于导致了1910年的墨西哥革命。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史学观念的现代化为基本思路,阐述20世纪史学思潮变化的大体趋势,并认为20世纪史学观念的现代化形成了三次高潮:从五四运动后到30年代中期以前的十多年时间;从建国初期的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的十几年;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的十几年。这三次高潮,反映了20世纪史学发展的波浪式进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察了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的城市化历史,指出了城市化的特点和问题,并分析了它们的原因。20世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历史为我国今后的城市化提供了三个方面的重要启示:一、把握城市化的速度与城市生活质量的关系。城市化水平虽然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但不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推进城市化要以城市能够为它的居民提供更为优良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主要目标。二、在很大程度上,健康的城市化需要与乡村共同发展。农村和农业的不发展是发展中国家过度城市化的根源。三、要处理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追求新型的工业化具有战略意义,但现实的社会状况仍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以缓解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6.
近代城市统治阶层的早期现代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国盛 《史学月刊》2002,2(2):60-65
近代基本经济关系的变动导致政治结构的演变。随之而来的则是城市统治阶层在制度化、非制度化等各个层面上的转换,这种转换不仅体现在其流动方式的变化上,而且更体现在新的社会功能分化导致公务员的出现以及统治阶层的日益扩大化、平民化。但是,特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又使这种转换呈现出畸形特征。  相似文献   

17.
By 1900, most Swedish servants had a rural background. They had migrated to the city from the countryside to perform domestic service in private households. Here they met bourgeois ideals of the comfortable home where the masters could demand home-cooked meals, clean clothes and pleasant surroundings. Servants were needed in order to fulfil this ideal. Yet, the number of domestic servants declined strongly in urban Sweden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This problem is often called ‘the servant crisis’. We explore the background to the scarcity of servant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sters and servants and the role of servants in creating economic and cultural distinctions. We analyse the various adaptations of bourgeois households to the decline of domestic servants. Qualitative sources from private letters, diaries and autobiographies are combined with quantitative evidence from censuses.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的四次实证史学思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20世纪共经历了四次实证史学思潮:世纪初的“为历史而治历史”思潮,二三十年代的“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地质学、生物学等同样’’的新历史考证学,80年代初的“回到乾嘉时代”,90年代的“振兴国学”与“南北二陈”。四次实证史学思潮各有其特点和现实针对性,而学科化建设和科学化道路则是贯穿20世纪中国史学始终的两大主题。但是,考据毕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实证史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变革和学术发展对历史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