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泓 《文物》1994,(12)
台北王振华先生,近年致力于蒐藏中国古代兵器,又以商周青铜兵器为主,兼及汉代遗物精品。在其古越阁所藏文物中,古兵已达数百件,其中精粹,以吴王夫差剑和越王州旬剑为最,为大陆和港台学者所瞩目,张光裕、李学勤等先生曾先后著文论述。去冬王先生自所藏古兵中精选116件(组),集成古越阁藏《商周青铜兵器》出版,收录兵器以剑、戈、矛三类为主,其中剑类55件(包括小刀1件),约占总数量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清水河县拐子上古城发现秦兵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9月,内蒙古乌兰察布盟清水河县贾浪沟村农民在修筑呼和浩特—准格尔旗公路时,于拐子上古城内发现10件青铜兵器,随即送交我站。兵器有戈、矛两种,出土于古城西北部的高土台内侧,距地表深1.18米。现介绍如下。戈 4件(G:1—4)。形制相同。援两侧作双弧面刃,胡上近阑处有三个长方形穿;内上一穿,上、下缘也作锋刃。标本G:1,内一面刻"五"字,一面纵刻"廪丘"二字(图一:1、2);胡一面刻"□□武  相似文献   

3.
1978年10月,围场县龙头山乡小锥子山村一农民在“小锥子山古城址”附近挖土时,发现了战国青铜兵器7件,其中戈3件,矛4件,后由县文物管理所征集并收藏,现分别介绍如下。三穿戈3件。1.长援,微上翘,双面刃,长胡,近阑处有3个半圆形穿,平内,后缘上翘呈弧形,中间有一梯形穿。援长14.7、内长8.7、胡长10、通长23.4厘米(照1)。2.长援,微上翘,双面刃,长胡,近阑处有3个半圆形穿,直内,后缘开双面刃,呈弧形,中间有一长方形穿。援长14.6、内长8.7、胡长10.2、通长23.3厘米(照2)。…  相似文献   

4.
1974年秋,芦山县城北3公里青源乡大同村筑埝时,在距清源河西岸约150米处埝渠地段内,出土一批青铜兵器。计有:青铜鞘短剑二盒;三种不同型制的戈;矛、斧各一件;柳叶剑数柄,为常见之巴蜀式青铜短剑,刃部纹饰多为虎纹、手心纹、花蒂纹等。这批兵器现收藏于芦山县博物馆。上述青铜兵器,出土于水埝地段中部约30米区域范围内。水埝全长约300米,宽3米,深2米,兵器散乱出现于距地表1.8~2  相似文献   

5.
山东济宁拣选出一批古代青铜兵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健 《文物》1992,(11)
1980年秋,济宁市博物馆在市废品回收公司拣选出一批文物,其中青铜兵器有40余件,大部分完好,种类有戈、剑、矛、鐏等,已由济宁市博物馆收藏。现选出部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1984年9月,西平县师灵乡师灵街农民黄双喜捐献一件战国晚期青铜勾戟,现藏西平县文化馆。此戟分戟刺、戟刃和胡、内、穿等(见图)。通体完好无损,锈蚀较轻。戟全长30、宽22厘米;援长11.5、宽2厘米;戟刺长21.7、宽2.6——4.4厘米;直内长5、宽1——1.7厘米。这件铜兵器为连铸,戟刺较长且双刃锋利,戟刃(援部)和胡部以及内端均有利锋刀,对敌皆有杀伤力,它能刺可勾,为刺兵器和勾兵器的结合物。这种铜戟是战国后期出  相似文献   

7.
在峨眉山博物馆馆藏青铜兵器中,有一件引人注目的“人虎纹”戈,据称此戈系1975年在峨眉县符溪乡(今峨眉山市符溪镇)收集而来,甚为难得,其纹饰精美,且独具意义。本文拟对此戈纹饰之命名及其含义,年代等问题谈谈我们的一点看法。此戈形制为长胡三穿式,但有独特之处。戈长24厘米,其中援长16厘米,援中部有显著的圆柱状脊突起,援的后部有一大圆穿,援末略成三角形,上下宽刃,锋刃锐利;胡长16厘米,上为短胡一穿,下胡较长有二穿,胡上  相似文献   

8.
安徽阜阳地区出土的战国时期铭文兵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40多年来,阜阳地区出土了一些古代青铜兵器,其中以战国时期的铭文兵器尤为珍贵.现分别论述如下.(一)蒙字戈、剑蒙字戈,1974年3月,笔者在临泉县城关废品收购站拣选,现藏该县博物馆.戈长援,上翘,呈弧形,内平直无刃,尾圆,内中一长方穿;阑长过胡,阑侧三长方穿.戈通长24厘米,其中援长15.5、内长8.5、胡长10、阑长11厘米.字在胡部,为鸟虫书,字体狭长,作虎头鸟尾装饰,模铸(图一).  相似文献   

9.
自1978年秦始皇兵马俑坑正式发掘以来,先后出土秦代青铜兵器上万件,特别是带有刻铭的戈和戟,引起了学者和专家的重视。2005年4月,我们在对秦俑一号坑后部的部分文物进行清理时,发现2件带有铭文的戈和戟,为研究秦代兵器提供了新资料。其中一件为“十年寺工”戈,出土于秦俑一号坑T12G7中。该器长胡,曲援,长内上翘,援、胡均带有锋刃,阑侧四穿,内部有一个横长方形穿。器物保存完好,明亮如新,刃部相当锋利,胡部刃稍有小豁口。通长27厘米,援长16·9、宽3·1~3·2、厚0·5厘米,内长10·1、宽2·8~3·3、厚0·5厘米。出土时木朽迹犹存,尾部套有一…  相似文献   

10.
《文史天地》2015,(2):93
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尖端为三角刺,形状类似戈的一种青铜兵器。这种兵器异常锋利,可以毫不费力地刺透铠甲。《说文解字》中说:"我,古杀字"。多部典籍中可以看到,"我"是在当时征伐过程中使用率较高的一种兵器,主要的使用击法有"勾、挂、扎、挑"四种:它既可以横击,又可以勾杀,还可以扫、劈,而且分长、中、短三种,使用起来非常  相似文献   

11.
上个世纪70~90年代,建瓯市小桥镇黄窠山、南雅镇丘坑山、小桥镇蜈蚣山陆续出土了10多件商周青铜器,种类有青铜大铙、甬钟、觚、提梁卣等礼器,青铜剑等兵器,青铜凿等工具。尤其是小桥镇黄窠山陆续出土的青铜礼器为全省罕见,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本文对建瓯出土商周青铜器的种类、年代、性质、产地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对于研究福建青铜文化有较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周原岐山贺家、凤雏、双庵等地出土了一批西周青铜兵器。这批兵器数量大,品种多,有勾兵、劈兵和远射兵器,以及勾刺兼用的复合兵器等。现分述如下。一、勾兵勾兵是一种具有勾杀捣刺效能的长柄武器,周原出土这种勾兵武器二十余件,就其风格特点分为十一式: Ⅰ式一件,无胡,援部宽短,几乎作正三角形,援中脊明显,锋圆润。长方形直内,本部有一圆穿和两个条形长穿,戈通长22、内长6厘米(图一:1)。Ⅱ式一件(标本:4),无胡,援呈等腰三角形,有中脊,锋圆润,援本部有一圆穿和两个条形穿,内顶端有一凸榫。戈通  相似文献   

13.
新乡市博物馆收藏有相当数量的从商代到唐代各个时期的青铜器,对研究古代青铜冶铸、造型艺术有着重要价值。在这里介绍两件青铜器,以飨读者。一、商代◇翅戈(图一)戈是古代兵器中的一种“勾兵”,用于钩杀。常见的有直内戈、曲内戈、銎内戈三种形式。◇翅戈是直内戈,系商代晚期的遗物。此戈重425克,通长24.4厘米,制作极为  相似文献   

14.
《文物》2007,(8)
皖南是我国长江流域以南集中出土商周青铜器较多的地区之一,本书共收录了这一地区发现的青铜礼器、兵器、工具等共150件,为首次集中发表。每件器物均有照片、线  相似文献   

15.
济南大辛庄遗址发现商代青铜兵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辛庄遗址位于济南市东郊4公里处,继1970年12月再次发现一批商代青铜器之后,1984年8月,又发现3件青铜兵器,计钺1、戈2。当时山东大学历史系等单位正在此发掘,当了解到该村废品收购站购得几件铜器后,即与乡政府及收购站联系,虽几经了解,终未查到确切出土地点。现将3件兵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1989年,山西高平市北城区凤和村发现战国青铜兵器一批,共有戈3件,链3件。兵器的出土地点在长平古战场范围之内,这批文物现收藏于高平市博物馆。3件戈的形制基本一致,其中1件戈有铭文17字。此戈长援,长胡,援双面开刃,与胡刃形成完美的曲线,三梯形穿,有阑,内呈匕首形,也开有双  相似文献   

17.
解放初期,四川省绵阳县涪江沿岸出土了几件巴蜀式铜兵器,现收藏于绵阳市文管所。戈 1件。通长21.7、内长5.5厘米。援狭长且直,有中脊直通援后部的桃形穿,无胡,援本近阑处有两长方形穿,弧形刃,内上有一穿。内两面铸有巴蜀式刻纹(图一;五;七:2;八:7)。剑 3件,分两式。Ⅰ式1件。通长38.7、宽5厘米。剑体呈柳叶形,有中脊,扁茎无格,茎上有两小圆  相似文献   

18.
一组外流中国青铜兵器评述沈融1931年,河南省浚县辛村一带出土了一组青铜兵器,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没有得到及时的保护,落入古董商人手中,后来辗转到了美国,现藏华盛顿弗里尔美术馆。这组青铜兵器计有长刀2、锁2(含铁刃铜锁1)、戈5(含铁援铜戈1)、矛1、管...  相似文献   

19.
《收藏家》2021,(3)
正浙江商周时期的兵器有钺、铍、剑、戈、戟、?、矛、镦、镞等,其中钺的数量较少,共收集到4件青铜钺,2件半环形玉钺。一、青铜钺根据不同的形制特征,可将青铜钺大体分为宽圆刃斧形钺与风字形钺二种。(一)宽圆刃斧形钺共2件。其一,乳钉纹钺(图1),1974年湖州市废品仓库拣选。长方形直内,刃部延展成半圆形,侧角上翘。两肩下有二枚乳钉、一对方穿。钺身中央有一凸缘的大圆孔。通长19.4厘米。  相似文献   

20.
文博简讯     
《文物》1973,(11)
1972年,我馆征集了各类历史文物四百余件,其中有青铜器百余件(大部分为车马饰、生产工具和兵器),现选出西周青铜器三件介绍如下: 1.白夸父盨(图一):通高16、口长24、宽17、腹围86厘米。通体布满一层翠绿色铜锈,器口、盖口沿均饰有重环纹,两耳有螭首,盖有四足,可却立。从器形和纹饰看为西周晚期之物。盖底有铭文六字(图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