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10月1日,是我们伟大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大庆的日子。在过去的50年里,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无论是质与量,还是方法与史料,都大大超越了前人,为中国史学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此,我们编辑出版了这期“50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专辑,一方面作为我们对这一光辉节日的特别献礼,另一方面也藉此对新中国50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成就和经验,从学术史的角度作一回顾和展望,以使即将到来的新世纪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有所借鉴和参照。我国是个学术昌明的文明古国,我们的学术前辈向来很重视学术史研究。自明末清初的…  相似文献   

2.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民族独立是一国立国的基本条件。进人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晚清中国一步步丧失了完整意义上的国家特征,大好的河山割让,大量的主权利权丧失。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最终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同时,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也向纵深方向发展,一方面分割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另一方面转向“中国无形之主权”的侵略。生长在这一时期的梁启超,饱受了主权理论和近代外交文明的滋润,面对破碎的山河,强烈要求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初步形成了清晰的国家主权观念。一、深刻诠释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概念…  相似文献   

3.
丁一 《文史月刊》2009,(4):30-33
1960年底,美国中央情报局号称完成了意义最为重大的一项使命:终于确认了中国核计划的存在。肯尼迪和约翰逊两届政府的最高决策班子,在上世纪60年代相当多的时间里,就如何对中国核计划作出反应,以及用军事或外交手段来遏制中国的核计划;中国核计划对东南亚和世界局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谋求苏联合作对付中国的核计划等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评估和辩论。使用武力打击中国核计划的方案,不仅被提出,甚至已经有了雏形。  相似文献   

4.
在总结中思考未来──《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读后吴怀祺半年前,我读了桂遵义同志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一书,就想动手写一点感想。最近重新读了一遍,又多了一层感受。在当代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成长和发展,并且在史学领域...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涤荡着中国固有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预示着一种新型文化的崛起。从早期的新文化运动到后来毛泽东思想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一个由表层到内在的中国化的心路历程。换言之,当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致力于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而奋斗时,他们首先要面对中国的实际,他们不得不思考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解决中国社会的现实出路问题,从而引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嚆矢。回顾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心路历程,对于我们今天深刻学习和领悟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曾两度接受过域外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而且都与宗教密切相关。一次是从汉魏到隋唐时期伴随着佛教传来的印度和西亚文化;它成功地输入中国并扎下了根,逐渐化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第二次是明末清初伴随着天主教传来的欧洲文化,这一次,域外文化始终停留在浮光掠影的阶段,未能被中国文化所受容,尽管耶稣会传教士们做了最大可能的尝试,但事实证明,他们的传教活动仍然失败了。除了在某些方面对中国文化略有一些影响之外,后一次域外文化的冲击无论就规模或影响力都无法与第一次相比。重温一下这段历史,对我们今天如何处…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评价斯大林与邓小平评价毛泽东,是共和国历史上两件十分重要的大事,对共和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和进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前者开始了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试图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里程,后者则为邓小平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扫清了障碍,并最终找到了这样一条道路;前者避免了中国走上修正主义道路,后者则保证了中国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使中国走上了民族振兴之路。一、对伟人的评价,绝非仅涉及伟人个人,而是事关一个国家、甚至国际的大事  斯大林与毛泽东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人物。对他们…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国面临着空前的民族危机。甲午战败,中国蒙受了《马关条约》的奇耻大辱,宣告了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的而苦心经营了二十多年的洋务事业的破产,从而酿成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碰撞撞中,中国社会各阶层都从各自的角度来思考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并发出了“救亡图存”的共同呼声。在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逐步形成了学外国,行维新,达救国的共识,并在1898年掀起了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这次运动尽管以失败告终,但它…  相似文献   

9.
文史摘     
《贵阳文史》2008,(1):94-95
梁启超的中国民族史研究 梁启超是中国民族史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开拓者。他首先提出了中国民族史的学科概念,并在1900-1923年间,不断研究、总结,不断调整自己的学术观点,使之更加符合中国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形成了公认的中国民族史学科,从而丰富了中国史学的内容,同时也显示出粱启超的史学研究是以民族史为中心的。在历史研究应该以民族史研究为中心的学术思想指导下,梁启超的中国历史时代划分也突出了这一精神,他认为,中国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上世史、中世史、近世史三个时代。  相似文献   

10.
“少数人的责任”: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士大夫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中国的士大夫精英意识,在晚清“四民社会”解体之后,虽然一度被平等的国民意识所取代,但国民内部智性和能力的不平衡,使梁启超等人产生了“既有思想之中等社会”这一新的士大夫意识;而到五四启蒙运动,个人观念的崛起又进一步在意志和理性上强化了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其合法性基础也从个人的德性转变为现代的知识。人民固然是国家的主人,但政治和舆论的操盘者,应该是具有现代知识和政治能力的知识分子。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士大夫意识,与另外一种相反的平民意识相互激荡,形成了近代中国思想界的两歧性分野,也构成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1.
世界要知道中国,中国也要了解世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事业和化交流的不断发展,一本本化史作相继问世,其研究范围有关于中国的或中外化交流的,也有关于世界的,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和知识领域。最近,由程栋、沈敏华两位同志合.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博览业的先驱陈琪及其著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1期和1999年第4期分别刊载了梁碧莹教授的《民初我国实业界赴美的一次经济活动——中国与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和马敏教授的《有关中国与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的几点补充》两篇章。章依据国内报刊资料和国外英档案资料,对中国参与此次盛会的情况作了较细致的评述,但对中国赴美赛会监督兼筹备巴拿马赛会事务局局长陈琪其人以及陈琪与中国近代博览业的关系着墨不多,对陈琪所撰的《中国参与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记实》一书也未曾提及。笔拟在此作一补充介绍,以期说明陈琪在中国近代博览会史上的地位,以及陈琪述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任何一种成熟的艺术都表现为一定的程式,中国绘画尤其如此。本文通过对中国绘画史及世界绘画史以及对当代中国绘画的研究,对中国绘画程式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4.
新品推荐     
《山茶》2010,(10):186-187
探寻当代中国居家之道 《时尚家居》携手红星美凯龙国际家居连锁,举办了以“探寻当代中国居家之道”为主题的全国巡展,并首次采用图片辅以部分局部实景布置,用以营造真实家居生活氛围。一幅幅具有时代气息的家居图片及场景,以点带面地记录了中国过去十年家居文化探索的精华,再现了这一代人为实现家居理想所做的真实努力,并生动展现了中国人丰富的创造力和热情。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国家机器对于社会发展具有双重职能:一是缓和冲突和对社会事物进行协调管理,二是对人民实行镇压和统治。西周国家运用分封制度,更充分地发挥了国家机器缓和冲突的职能,促进了中国国家大一统历史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作品,最早是在本世纪初由日文译成中文传入我国的,到了20年代,则被大量地直接翻译介绍,他的作品曾影响了我国几代读者。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对中国人民始终怀着友好感情。一百多年前,年仅20岁的泰戈尔面对英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鸦片,并迫使清政府割地赔款的罪行而怒发冲冠,他在《婆罗蒂》杂志发表著名论文《鸦片──运往中国的死亡》(一译《在中国的死亡贸易》),文中说:“英国坐在亚洲最大文明古国的胸脯上,把病菌似的毒品一点一滴注入他健全的肌体和灵魂,推着他走向死亡。出售毁灭一方获取暴利,另一方损…  相似文献   

17.
<正>扎根山西河曲彼得·托尔杰森(中文名叶永青),出生在挪威西阿格德尔郡的一个工薪家庭。17岁那年,叶永青通过一场讲座得知远在东方的中国人民正经历着空前的苦难,他深感意外和震撼。在讲座结束时,听众纷纷为中国人民捐款。叶永青也掏出了钱包里所有的钱,并当场写下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还有我自己”几个大字。叶永青明白,要想实现“为中国献身”的理想,就必须用知识武装自己,同时挣够远赴中国的费用。于是,他一边到美国求学深造,一边找工作挣钱。1918年,他终于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人民和其它国家人民之间相互支持的历史中有一个颇有意义的篇章,即有关从西班牙内战时的反法西斯前线,转到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前线的一批志愿医务人员的活动。他们在1939年来到中国,留在中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其中有些人留的时间还更长些。现在这本译著就是这富有意义的事件中严斐德(FritzJensen)和富华德(WalterFreudmann)一人的著作,它是个会受欢迎、十分需要的能引人回忆的作品。说这是一本十分需要的能引人回忆之作,不仅因为它是记载外国友人史料的一部分,也因为它包含了一段老年读者都知道而年轻读者不一定…  相似文献   

19.
冯秀文 《百年潮》2011,(3):60-62
2007年,我应墨西哥学院的邀请,进行为期一年的学术访问。这是我第五次造访这个美丽的国家。故地重游,又看到许多共事多年的老朋友,心情格外高兴。时值中墨建交35周年,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和其他城市举行了一系列庆祝活动。来自中国的歌舞、戏剧等各种艺术团体,在剧院和广场举行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纪念演出,吸引了无数墨西哥人的眼球,使他们亲身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也感受到中墨建交后两国关系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这里,我愿向大家介绍两位多半个世纪以来对中国人民真挚友好而且终生不渝的美国夫妇。他们不是演唱家,然而,当1937年,白求恩大夫来中国途经纽约,在一次集会上介绍中国抗战的情况时,他们当场高唱起中国的《义勇军进行曲》,带头在群众中开展了支援中国抗战的募捐活动;随后他们每年都把募集来的药品、医疗器械和款项,通过在香港的宋庆龄转送给中国前线和敌后根据地;当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这一天,他们夫妇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欢悦,同著名的美国黑人歌王保罗·罗伯逊一起,臂挽着臂地走上纽约街头,高唱已定为我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