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你可能知道褒姒不爱笑,也知道周幽王为了让她笑而“烽火戏诸侯”,直至失了天下。但你是否知道,背负一世昏君骂名的周幽王,临死都搞不清楚,褒姒为什么不爱笑……  相似文献   

2.
梁廷楠(1796~1861)在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编写的《合省国说》,是中国人介绍美国的第一部作品。 所谓“合省国”,即美国独立时,由13个州组成的联邦。美国的“州”,大约相当于中国的“省”,而中国则“省”之下辖“州”,所以当时按中国习惯,把美利坚合众国称为“合省国”。作者对美  相似文献   

3.
我离开中国已经30多年了,我算是一个很幸运的人,中国给了我生命,美国给了我很好的成长环境。中国是我的根,美国是我的家。特别是我有幸和“飞虎队”结缘,学到了很多东西。我的先生、美国“飞虎队”飞行员彼特·莱特,在2007年去世前曾一再叮嘱我说:“你是个中国人,懂两国文化,以后要为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多做点儿事。”  相似文献   

4.
我的提问不属于任务范畴“太好了!终于轮到我说话了。”这是马楠的第一句话。马楠想说的分别是:她没有责问过克林顿;没有痛斥过美国的人权状况;确实是嫁给了美国人,但并没有去美国留学;她的老公也不是性无能,否则两个孩子从哪儿蹦出来的呢?!她说,网上流传的那个帖子,她和她老公看到时“都快笑翻了”。马楠说的帖子,是指《北大反美姑娘马楠的近况》,发在2005年8月13日的“大家论坛”上:  相似文献   

5.
烟雨豁蒙楼     
近日读到几篇近代化名人写的金陵忆旧的章,发现了几个有趣的现象:一是他们无论在南京逗留长与短,都要去登一登豁蒙楼。例如名散家、翻译家、艺理论家梁实秋先生,1923年初次到南京东南大学任教,人刚到,便拉着同伴出了校门,叫了一辆黄包车说:“去豁蒙楼!……怎么,你不拉?”那车夫迟疑了一下,笑着说:“拉,拉!,,梁实秋感到奇怪:这车夫为什么笑呢?等车两三分钟到了目的地,梁先生这才明白:原来豁蒙楼与学校近在咫尺。“难怪车夫要笑我们,我们下了车自己也忍不住笑起来。”  相似文献   

6.
每一个孩子都是特殊的“这一个”,因此针对不同天资、个性的孩子,应采取适合于“这一个”的相应方法。没有一种方法是万灵的,是对所有的孩子都适用的。但是,是否有共同的规律和一般的方法可寻呢? 这里,向父母们推荐徐静蕾父亲的育女之道。徐静蕾是近两年出道的青春偶像,她认为自己的素质跟父亲徐子健有着很大的关系。女儿上学时,父亲就为她拟定了《蕾蕾上学后的学习安排》,内容如下:一、每天读英语一小时,以跟录音机读《跟我学》为主;二、毛笔字每天临摹各一篇,大字一篇,亦可大小字两篇;三、每日写日记一篇,一般一百字左右。一周一篇周记,五百字;四、星期天读范文一篇(一周背诵一篇),诗五首;五、作业按时做,改错本两个(语文、算术);六、晨跑20  相似文献   

7.
“《功夫熊猫2》是垃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曾经的好莱坞电影人蒂姆看来,这部电影是一场欺诈,是给中国孩子洗脑的 试着想象这样一个场景:A国人在B国痛骂A国政府和电影公司只想屈辱B国。如果这事儿是个中国人在美国痛骂李安,拍了部《断背山》关注人家的同性恋亚文化是不对的,只怕早被同胞们指责为脑残叛国代表。但是,如果他是个美国人,在中国声讨《功夫熊猫》系列,义愤填膺地说好莱坞憎恨中国,美国政府足在利用好莱坞打击中国。而且,考虑到他也是个电影业从业人员,还在好莱坞呆过几年,自称是个“诚实的美国人”,这事就变得耐人寻味了。  相似文献   

8.
动向     
《南方人物周刊》2011,(4):18-18
中国妈妈 前段时间,一篇《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的文章在网上引发热议。文章写道.在美国学生眼中,“中国妈妈”爱攀比,总爱比这比那。人家孩子学钢琴,“中国妈妈”的孩子也要学;孩子考了班级第二名,要问第一名是谁,并要求孩子下次一定超过他。  相似文献   

9.
《旅游》2005,(4)
杨家埠人最爱说的话是:“俺村一千号人,五百人印年画,五百人扎风筝。”意思是说他们全都是艺术家。说话时咧着笑嘴,露着白牙,很是自豪。事实是,潍坊的的确确出了两个匠人,一个  相似文献   

10.
通常认为,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国务卿杜勒斯是美国对新中国“和平演变”策略思想的倡导者。因为这一缘故,杜勒斯在巾国几乎家喻户晓。而另一个与美国对华政策关系也十分密切的国务卿——杜鲁门政府的第二任国务唧——艾奇逊却几乎被人们遗忘。实际上,后一个国务卿,即杜鲁门政府的国务卿艾奇逊,才是美国对新中国“和平演变”政策思想的真正倡导者。而杜勒斯,不但不是美国对新巾国“和平演变”政策的倡导者,恰恰相反,其人并不特别推崇对新巾国奉行“和平演变”政策,更未将其贯彻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实践中。本文拟比较分析新巾国成立头10年艾奇逊与仕勒斯两位美国国务卿的对华政策思想及其活动,以说明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1.
过独木桥(汉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天中午,李二赶集归来,刚跨上家门附近的一座独木桥时,突然看见家中失火了。迎面来了一位叫葛老大的人,手指对岸大声喊道:“我家孩子掉到水里了,快让我过去!”李说:“你没瞧见我家失火吗?快让我先过去!”葛说:“我救孩子要紧!”李说:“我救火更要紧!”二人争吵不休,互不让相,结果订了两不吃亏的条约:李让葛三步,葛进三步;葛让李三步,李进三步。  相似文献   

12.
老的感觉     
编辑先生:我在纽约唐人街东方书店,见到《炎黄春秋》,读后很感兴趣。现寄上短文一篇,希望能介绍给远在中国的读者。冰子老的感觉,不是光老人才有,有的人并不老,却有了“老的感觉”,昏昏沉沉不知进取,我真为他们婉惜。在中国大陆上,大学的确有年龄限制,而在美国,八十多岁的“奶奶”、“爷爷”读博士者,屡可闻见。我以前居住在新州南桥镇时,就知道有位八十多岁的美国妇女,已有了两个“P.H.D”(哲学博士),她还在兴致勃勃地攻读法学博士。有人问她是否想做律师,她笑而回答:“不一定,读书不但可以解寂寞,而且可以使人一…  相似文献   

13.
孩子们为何如此冷漠据《人民网》报道,湖北省年仅12岁的黄某与同班的4名同学私自到距校200米的一鱼塘内游泳。黄体力不支,在水中挣扎。上岸后的4名同学看到后,其中1名同学哭着要喊救人,而另1名同学则制止说:“如果现在喊人,老师会知道我们私自游泳。”4名学生正在犹豫时,黄沉入水底,不幸溺水身亡。4名同龄的孩子,仅仅是为了防止挨老师批评,就可以漠然对自己同伴的生死于不顾,究竟在哪个环节上出了毛病,以至于让小学生们如此冷漠? 无独有偶,某报报道,有4个年龄相仿的少年,他们的父母都是同一单位的,这4个孩子经常在一起玩,有一天,一个小伙伴不慎溺水,另外三个孩子居然既不呼救也不报警,“从容”地掩埋好小伙伴的遗物,若无其事地回家。这起事件,一方面反映出孩子们可能缺乏处  相似文献   

14.
让孩子在厨房中长大大部分中国家庭的厨房是不对孩子开放的,因为它的潜台词是“危险”、“麻烦”等。但在日本,近来却掀起一股“幼儿厨师”热潮,儿童最热门的游戏场所是厨房,书店热卖的书籍是“儿童料理食谱”,百货公司家电柜台里“当红”的物品是“儿童专用厨具”,电视台不落伍的叫座节目是NHK的“儿童烹饪”……为什么会刮起一股这样的风潮呢?几年前,NHK教育台首先开辟一档叫“一个人也行”的儿童烹饪节目,创下7%的收视纪录。  相似文献   

15.
大化是个以瑶、壮为主体的多民族县份,全县有瑶、壮、汉、苗、毛南等11个民族,各民族民风浓郁,民俗淳厚,民族文化丰富多彩、难现斑说。“笑酒”、“对歌”、“碰蛋”、“哭嫁”、“抢新娘”、“打铜鼓”、“结老同”等等独特的民风扑朔迷离,令人如醉如痴。这里采撷几则,以飨读者。笑酒笑酒,是大化布努瑶族的文化生活之一,一般在节日、喜事、收粮后进行。笑酒,即边说笑边喝酒,分为单笑和双笑两种。单笑是一对一的笑酒方法,即两人你提一句,我提一句,组成内容相连的笑话,一般三至五句就封足而笑,而且封尾一句又特别诙谐幽默,引…  相似文献   

16.
大方队     
这是一支有着光辉足迹的方队。他们从素有“中国西点”之誉的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走来,他们曾代表海军参加了建国以来12次国庆大阅兵。毛主席曾在天安门城楼上高兴地说:“海军走得好,走得像一个人一样。”这是一支堪称军中之最的方队。他们以三倍于国庆阅兵方队的人数,迈着整齐的步伐,高唱嘹亮的军歌,令23国驻华武官惊叹不已:“这是一艘威力无比的人造航母。”美国前国务卿黑格将军看了他们的表演竖起大拇指说:“美国军人是绝对走不出来的,我要他们前来学习。”这是一支训练有素的新世纪的方队。他们用正步丈量人生、用忠诚创造辉煌、用智慧铸就海上的钢铁长城,不久的将来,他们每个人的身后就是一艘军舰、一支编队、一个舰队……  相似文献   

17.
东岳泰山普照寺之南有一巨石 ,上面镌刻“三笑处”三个大字。据传古时曾有三位旷达的耄耋老者结伴登山至此小憩 ,谈笑风生 ,交流长寿经验 ,每人说一句。一个说 :“吃饭留一口”。一个说 :“饭后百步走。”一个说 :“取个媳妇丑。”说罢三人放声大笑 ,居然一古脑儿全笑死了。“三笑处”遂由此得名。传说归传说 ,但其中也不乏科学。就拿上述三条长寿经来说 ,控制饮食 ,经常活动 ,其中道理自不待言 ,而“娶个媳妇丑”也决非戏言。最有意思的是 ,当代国外科学家也有此观点 ,可谓“英雄所见略同”。报载 ,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们经研究得出这么…  相似文献   

18.
傅国涌 《百年潮》2002,(10):65-68
1995年3月,以写作武侠小说知名于世的金庸对北大教授严家炎说:“四十年代在陈向平主编的《东南日报》副刊《笔垒》上也发表过散文”。他指的就是《一事能狂便少年》、《人比黄花瘦》、《千人中之一人》三文。今天读过这几篇旧文的人恐怕已寥寥无几。不久前,我浏览浙江省档案馆收藏的残缺不全的《东南日报》(微缩胶卷),发现了这三篇  相似文献   

19.
去年11月的一天下午,我正在看书,孩子一进家门,就大声喊道:“我明天秋游,给我钱买东西去。”我故作没听见,连头也没抬。“快给我钱啊!天黑了,东西就买不到了。”孩子一连说了几次,见我还不理睬,就跑到我身边,说:“爸爸,给我点钱吧。”孩子的语气缓和了许多。“我听见你说了,可我不知道你在叫谁呀,你又没叫‘爸爸’。”“爸爸,给我点钱吧。”孩子摇着我的手笑了。“说的还不对!”我也笑着对他说。“怎么不对?这次不是  相似文献   

20.
传教士与近代中西文化竞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21年6月30日,美国哲学家杜威在北京各界给他送行的大会上谈到他对中国两种人,即学生和青年及教员和成人知识阶级两方面的印象时说:“青年方面呢,都渴望新思想,对于学理只是虚心的公开的去研究,毫无守旧的态度……就是年长的人,也很肯容纳新的思想,与青年有一样的态度。”杜威虽然说这是“新时代的精神,科学的精神,并不只是西方的精神。”但他同时指出:“全世界无论哪一国里要找这一群青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