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月是吃四季豆的季节。阳光静静地洒进厨房,我闲闲地打理着四季豆。“如果干煸,用那种扁扁的四季豆最好。”这是一个朋友告诉我的。只要一吃四季豆,我就会想到他。如果他缘那些活着的朋友一样,在城市某个角落过着干篇一律的日子,我怀疑自己还会这样强烈地想到他。他选择了一种惨烈的方式来结束生命——把自己抛到窗外去。  相似文献   

2.
正某一年在北京呆了半年,有一次乘公交车从西三环路过,听到车里喇叭报站名"公主坟到了",很是奇怪:这里四周都是高楼大厦,哪里有坟?同行者是北京人,似乎对当地的历史比较了解,他告诉我说这个地方在清朝的时候的确埋过一个公主,而且还是汉人公主。清朝是满族建立的,他们的公主应该都是满人,怎么可能有汉人公主?后来查资料还真找到了"公主坟埋了个汉人公主"的说法,只不过后来弄明白那只是个传说。  相似文献   

3.
六宴代一礼     
半年前我还一次喜酒没喝过,现在已经出席过七八次婚宴了——当然,这里面有一大半是我自己的。这就是新青年的苦恼:我们斩钉截铁说不搞婚礼,却逃不过爸妈的殷切,“咱就请人吃饭。”结果一吃吃了6次,绵延两周。最后连我们自己都只好承认:耍这帅干嘛,还不如举行一场婚礼拉倒。  相似文献   

4.
正"我离开那里,一半是不情愿的",杰里弗·戈尔——一个曾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去过巴厘岛的英国旅行家说:"深信不疑那是我所见过的、最期望见到的、最接近‘乌托邦’的地方。"戈尔绝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臣服于巴厘岛的无穷魅力而不能自拔的人。"我离开那里,一半是不情愿的",杰里弗·戈尔——一个曾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去过巴厘岛的英国旅行家说:  相似文献   

5.
刘征 《百年潮》2002,(6):29-31
吴伯箫同志临终嘱咐,骨灰洒在泰山.他的遗愿实现了.1984年我登泰山,写过一首诗:"松柏昂藏七尺身,冰泉幽咽想清吟;访君莫道不相见,万壑千崖都是君".吴老自愿魂归泰山,朋友也以泰山之子目之,不仅因为他是山东大汉,而且因为他有"泰山石敢当"的硬气,托身泰山是毫无愧色的.  相似文献   

6.
吴镕 《钟山风雨》2010,(2):41-41
<正>1990年秋,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偕王兆国来南通视察旅游等方面的工作。当时我在南通任市委书记,市长是徐燕,我问他:"您是老外交部长,中西大餐都吃过了,到南通来吃点什么呢?我  相似文献   

7.
我的父亲     
正我认识他十四年了,在这十四年里,我和他展开了无数次"腥风血雨"的战争。他生气的时候总是用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眼神审视我;他最生气的时候会用最无奈也是最可靠的方法——"罚跪"让我三思;我清楚地记得自己跪过三次,比起弟弟小错大错不断跪过的次数,我真是庆幸自己犯过的错可谓屈指可数;然而每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是数学在重要的考试中挂彩了。他全然不  相似文献   

8.
<正>魁北克城向导Richard的美食寻味之旅从一家标榜正宗的拿波里披萨店开始,可惜我才吃了一半就仓惶而逃,据他说下段行程是带我去吃奶酪——想想那味道我要吓死了。美国纪录片《丑陋的美食》曾经嘲讽过玛格丽特披萨这种抱残守缺、因循守旧,以守护传统为名,  相似文献   

9.
梁红伍 《百年潮》2006,(9):19-22
"文化大革命"结束30年了,而"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些人与事却依然耐人寻味.康生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揭发江青和张春桥是叛徒一事,就是其中一件.对于康生此举的动机有不同说法:有说这是他惯于投机的本性使然;有说这是他"迫害狂"的本能反应;粉碎"四人帮"之初,有人甚至公开宣称,这是康生同"四人帮"有过斗争的证明.1978年,我曾在中央党校做"清查"工作,在整理"康生问题"的材料时,曾看到过康生揭发江青、张春桥的有关内容.现就我所掌握的资料,谈谈此事.  相似文献   

10.
正周总理在三〇五医院住院治病期间,对自己生与死的问题看得非常清楚,他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革命到老,改造到老。"他还说,我和邓颖超早已约定,死后不保留骨灰。后来事实证明,周总理的这个决定,在中央一级是第一个实行的,他是一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活得清白,死得"干净"。周总理住院期间,我负责招待工作,包括招待外宾、中央领导等来访人员和候  相似文献   

11.
殷明星 《南京史志》2023,(28):79-80
<正>何林生,镇北北关桥人,身高七尺,矮小,瘦削,花甲有余。我一直不知道他的准确年龄,也一直没看到他的档案或身份信息。正宗农民,幼时习木匠,听说有把好手艺,吃过“百家饭”——是个木匠、瓦匠、漆匠的活计样样都会的“杂匠”。认识何林生师傅近30年,我能知道的差不多就这些。我20岁工作的时候,何师傅就是我们学校的“工友”,那时看他就是个老头。现在我也长成一个老头了,他还是原先的那个老头——岁月居然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太多的痕迹——这的确是个奇迹。  相似文献   

12.
正"我心里面总是放不下西藏,我想念西藏。我死了以后,你们一定要把我的骨灰送回西藏,安放在西藏。"1985年12月6日,开国中将谭冠三留下最后的遗愿。终其一生,将军最惦念的,一直是西藏。次年建军节,谭冠三长子谭戎生亲手将父亲的骨灰安葬在拉萨八一农场。他的墓碑上用藏、汉两种文字镌刻着阿沛·阿旺晋美的挽词:"谭冠三同志为西藏和平解放和建设事业做出重要贡献,西藏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相似文献   

13.
李锐 《炎黄春秋》2012,(11):44-47
今年我已经吃96岁的饭了,精力体力大不如前,很少伏案握笔。前不久,李凌同志将他的书稿《"民主堡垒"群星陨落记》给我,并嘱写序言。我之所以应命,是由于这本大著中有我熟悉的人,主要描述了当代许多著名学者、大师的悲惨命运,所关注的问题恰恰是我晚年不断呼唤的"何时宪政大开张"。可以说,这本书是当代中国历史变局的一个例证。当年领导云南地下党活动的省工委书记郑伯克,是我在中组部工作时的同事,又同住一栋楼的邻居(已经去世),他在云南多年,曾亲临联  相似文献   

14.
潘小平 《江淮文史》2011,(4):151-155
我父亲活着的时候,曾和我说过,我们是北宋潘仁美的后代。我吃了一惊,问:是那个迫害杨老令公杨继业的潘仁美吗?父亲说是,但他的真实姓名叫潘美,是个大忠臣,你可以到《宋史》里去查查。这是父亲晚年,困扰他多年的历史问题已经解决,他也已经出来工作多年,所以才有心思和我说这个话。  相似文献   

15.
正小朋友们盼望的夏天来临了,齐天大圣孙悟空也来我家过夏天了!那天,骄阳似火,火烧如云,一阵敲门声从我耳边响过,开门一看,哦!是齐天大圣!我兴奋不已。而猴哥呢?他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递给我两个桃子,然后对我说:"我……我要浮瓜避暑!"啊?浮瓜避暑?这么落后的习俗现在居然还用?我吃了一惊。我就对猴哥说:"哎!猴哥,你就吃冰淇淋吧!"猴哥也吃了一惊,对我说:"我才不吃那个叫什么凌的东东!我可没吃过!"我拿出两个冰淇淋,猴哥一看,  相似文献   

16.
读者来信     
正读罢"文史博览"微信公众号2018年2月9日推送的《你吃过忆苦餐吗?来,这里有一场忆苦思甜大会》一文,我深有感触。这种忆苦餐,我小时候也吃过一次,还听过一些关于之前吃忆苦餐的老人忆苦的情况,与文章所述情况类似。我吃过的那次忆苦餐,大概是在我五六岁时。记得当时是在生产队的养猪场,饭里加了一些苦菜,  相似文献   

17.
《纵横》2012,(8):8-13
2009年6月27日,贺龙的骨灰终于得以安葬故里——他魂牵梦萦的湖南天子山,一段尘封的往事再次被打开。 1969年6月9日,一代开闻元帅贺龙含冤而死。他的名字曾经是一面旗帜——八一南昌起义周恩来以贺龙的名义发出命令,文革暴雨狂风中,毛泽东说“我当贺龙的保皇派”。  相似文献   

18.
<正>我跟胡耀邦同志没有私人过从,甚至没有近距离接触过。但什么时候想起他,都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亲切之感。让一个只远远地看见他的人,对他感到亲切,在他逝世后二十六七年,越发感到他仿佛仍在身边一样亲切——这对于一个世俗所谓"大人物",我以为并不容易。那么这种亲切之感从何而来?从1949年往后数,我只在1955年到1957年这两三年跟他有过某种交集,但也是间接的,不过那一段生活经历对我个人影响深远,是忘不  相似文献   

19.
1987年夏天,胡耀邦下台半年左右,一位友人去看望他,安慰他说:"您在人民心中是不会磨灭的。"他回答说:"我问心无愧,我的问题二十年以后才能见分晓。"现在,二十年过去。他的"问题"见分晓没有呢?有的见分晓了,有的还没有。下台以后,他把在位前后十年间的全部讲话、文章、报告、发言稿,集中清理出来,约数百万言,花三个月时间,从头至尾查看一遍。结果,"没有查到原则性的错误",他很感安慰。但是,他没有去深思:自己说过写过的东西,讲过做过  相似文献   

20.
关于陈友仁     
吴之椿 《百年潮》2004,(4):34-39
陈友仁是大革命时期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我和他曾经有过一段工作上的关系,是从1926年秋到1928年春,约有一年半的时间.这篇回忆文章就是根据这段工作关系写成的.由于我只接触到他一生中的一小段时间,这篇文章自然说不上对他有怎么深刻的了解,其中的论断和评语,可能带有片面性或缺乏公允.这就有待于将来努力加以改正或校订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