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赖天兵 《中原文物》2008,32(1):74-79
本文确定了杭州飞来峰四臂观音三尊龛的建造年代与施主身份,并通过考察四臂观音三尊组合形式的演变及对造像龛现状的分析,推定龛中已毁两像的尊格。三尊造像的组合形式系由印度传入西藏,然后再随藏传佛教传到汉地;造像藏风显著,但也含有一定的汉地因素。本龛是国内已知窟龛中唯一带有纪年题记的四臂观音三尊像,且在四臂观音题材作品中纪年最早——建成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是大一统的元代藏传佛教的流行及藏汉艺术交流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2.
印度诸神像是经历了公元2世纪至12世纪,从西域丝绸之路,从南海海路,或直接翻越喜马拉雅山山脉,或经过西南的滇缅之路陆续传入中国。印度诸神像来到中国,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既有佛经的记述,又有西方的形象依据,如诸佛、诸菩萨等;第二类是由印度教诸神转化成的佛教护法神;第三类是佛经虽有记述而印度未有造像者,则由中国人大胆创作;第四类是中国人调和不同宗教的造像,把不同宗教的像造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阿拉伯文献《中国印度见闻录》中有一段关于阿拉伯商人与中国皇帝的对话,其中提到了关于世界诸王以及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等许多问题。这类记载在古代阿拉伯文献中还有许多,大都是以伊拉克王为中心,包括中国皇帝、突厥王、印度王和拜占庭王在内的"五王说",它反映了古代阿拉伯人的世界观念。在古代印度、中亚及中国也流传着类似的"四天子说"。这种观念最早出现在印度,它认为世界是由人主、马主、宝主和象主四位天子所统治,分别对应着中国、突厥、拂菻(拜占庭)和印度,而印度则是世界的中心,它反映了古代印度佛教的世界地理观。在中亚地区和中国也流行着类似的说法,大都是受其影响。从阿拉伯的"五王说"与印度的"四天子说"可以看出,古代两河流域诸王朝与古代印度在有关世界认知观念中的相互影响。实际上,它反映的是一种"世界观念"在古代亚欧大陆流动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唐卡"是藏语的音译,为"平面画"之意,特指藏传佛教的一种卷轴画,它大约起源于唐吐善松赞干布时期,盛行于明清。在藏传佛教流行的地区,唐卡无处不在,它是皈依佛门的标志、顶礼膜拜的对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唐卡的题材广泛、丰富,涉及到藏族的宗教、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医学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被称为"历史画卷"。它的绝大部分内容表现的是宗教画,几乎包罗了佛门所有的佛、菩萨、罗汉、护法神和宗教活动等。其中的护法神很有特色,许多护法神既不见于印度佛教,汉地佛教中也没有,他们是…  相似文献   

5.
<正>佛教是已经中国化、汉化了的外来宗教。它约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产生于印度,公元前后的汉代传入中国,以后形成了许多派别,至南北朝至隋唐发展到顶峰。这五六百年的发展时期,也是其逐渐  相似文献   

6.
邢继柱 《收藏家》2012,(2):55-64
图24(15世纪六臂白玛哈嘎拉像)高22厘米,重2034克,红铜鎏金。玛哈嘎拉是藏传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护法神,汉文也有译做大黑天的。其地位十分尊崇,在西藏宗教绘画"圣仙树"中,玛哈嘎拉占据了中心位置。其形象有很多种,有四臂的、六臂的等等。图24中的白六臂玛哈嘎拉是护法财神佛,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全品相。  相似文献   

7.
论泰戈尔散文诗集《吉檀迦利》的东西方文化双重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较之印度的传统宗教文学,《吉檀迦利》集中表现出泰戈尔对生命本体的跨越性认知。泛神论与博爱精神是贯穿于泰戈尔生命的两大主题。印度宗教传统与西方文化对泰戈尔具有双重影响,在散文诗集《吉檀迦利》中表现为人的觉醒以及"神人合一"的理想。  相似文献   

8.
宗教对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姓制度是世界文明史上一种具有奇特性的等级制度,覆盖和渗透了印度社会人与人之间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它虽产生于古代印度,但至今仍留存于印度社会,贯穿于印度人类生活的始终,成为印度社会发展的重要特点。本文试图从宗教(尤其印度教)对种姓制的影响来探寻种姓制长期留存的原因。(一)宗教神话使种姓制的起源具有神圣性关于种性制的起源,学术界观点很多。如有“瓦尔那”论、职业论、种族论、宗教论、雅利安人家庭制度论、土著文化论等。作为一个历史现象,种性制的产生自然有其特定的社会条件。但印度最古…  相似文献   

9.
甘地宗教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地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杰出领袖,印度现代最著名的宗教改革家。他主张宗教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为宗教服务,其宗教思想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宗教角度研究甘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印度近现代历史发展的线索;而把甘地置于具有自身特点的印度社会的具体历史环境中来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对甘地作出具体的历史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山茶》2011,(5):44-73
菩提迦耶是佛陀证悟之地,在佛教徒心中,地位犹如精神故乡。它是古老印度的今日幻影,它属于全世界的佛子们。13世纪之后。佛教在印度逐渐消亡。并且从此一去不返。与世界上所有宗教的圣地不同。印度的佛教圣地由一片片巨大废墟组成。像舍卫城外祗园精舍这样的断壁颓垣。依然在缓慢的重新发现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LudwigFeerbach)在其著名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指出:“感性对象存在于人以外,而宗教对象却存在于人以内。所以,宗教对象是自身内在的对象,因此它像人的自我意识、人的良心一样,从来不离开人,它是亲密的、最亲密的、最亲近的对象”秦人  相似文献   

12.
印度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其发展历史悠久,不仅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它促使了印度南亚外交政策的转变,在当今全球危机中表现出伦理关怀,也成为印巴冲突中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佛教产生于印度,但很早(公元前三世纪)就已经传出了印度.佛教以及佛教在印度以外地区流传的历史非常悠久,就这一点而言,它超过了其它任何世界性的宗教.直到今天,仍然还有相当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杰出领袖尼赫鲁,为了表达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坚定支持,为了加强中印人民在共同反抗帝国主义殖民斗争中的合作,于1939年8月23日至9月5日,对中国进行了首访。访问期间,尼赫鲁受到了中国人民的最高礼遇,国民政府最高层和中共主要领导都同他进行了深入交流,国共报刊纷纷发文,称其为"印度民众的伟大领袖"、"我们民族的这位亲切的朋友"。尼赫鲁自己也称这次访华是"印中关系史上的里程碑",它深  相似文献   

15.
<正>尽管中国和印度比邻而居,同为文明古国,但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印度无疑是一个陌生的国度,充满神秘色彩。去年在山西博物院举办的"印度的世界——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藏印度文物精品展"精选了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印度文物127件(组),为中国观众提供了一次难得的了解印度文化的机会。印度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哲学、文学、艺术、建筑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深刻地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浓郁的宗教色彩是印度文化的重要特征,直到今天,与宗教相关的各种活动仍然是印度人日  相似文献   

16.
董媛媛 《神州》2013,(21):238-238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雕塑艺术,是大量汲取了宗教的营养,特别是来自印度的佛教。一方面,它从宗教的局限中解放出来,并逐步走向表现现实生活的道路,另一方面,它引进了许多外来的因素,使中国雕塑艺术产生了新貌,而又能消化、融会、以异军突起的崭新风格,纳入了中国雕塑艺术的优秀传统。揭开了中国雕塑艺术新的一页。其具有代表性的佛教雕塑艺术作品主要表现在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山西的云岗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相似文献   

17.
"三教"的说法起自三国时代,指的是儒、释、道三种教派。儒,孔子所创,并非宗教,而汉儒为了抬高孔子的地位,把儒家学说渲染的像宗教一样,就被人们看做宗教了。释,指东汉时传入我国的佛教,以其为印度释迦  相似文献   

18.
公元10世紀前後印度存在着一些"漢寺",這是以漢僧爲主,體現中國佛教及其文化特色的寺院。它們和中亞絲綢之路上其他漢寺一起,構成了當時中國佛教向西流動的場景。如此宗教現象不僅在印度佛教史上,而且在世界佛教史上都是不應該被忽視的。  相似文献   

19.
发源于印度的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与中国故有的文化艺术碰撞、交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并产生了众多的佛教石窟寺,麦积山石窟是其中著名的石窟之一,它在丝绸之路佛教文化艺术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对丝绸之路开通、印度佛教经像的传入及中国造像艺术、麦积山石窟佛教传入与历代营建、丝绸之路与麦积山石窟营造相关的几个重要人物等进行了论述,侧重丝绸之路佛教文化艺术传播弘扬与麦积山石窟开创和历代营建。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后,印度是第一个同中国进行建交谈判的国家,也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第一个同我国建交的国家。同印度建交是新中国外交的一次重要实践,它不仅确立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先谈判后建交的外交原则,还赋予了"一边倒"更丰富的内涵,开创了中国周边外交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