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收藏家》2008,(11)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聪明智慧的中国先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人很早便开始利用自然界生长的竹、木和动物的骨、牙、角制造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美化生活的装饰品,  相似文献   

2.
张雯 《收藏家》2010,(9):61-66
中国彩瓷的生产发展到清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制作水平更是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除了继承传统的釉上五彩、青花五彩、素三彩、斗彩品种外,还发明了釉上蓝彩代替了釉下青花五彩,创烧了在青花轮廓线内填绘彩料的斗彩和淡雅柔和、绘画精美的五彩,以及婀娜多姿、美轮美奂的珐琅彩等。此外,种类繁多的杂彩在清代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李晶 《收藏家》2007,(8):75-78
簋是古代用以盛放食物的器皿。根据文献和器物自铭可知,其用途类似现在的大碗,古人用它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在宴飨时席地而坐,簋放在席上,用手到簋里取食物。簋的形制一般为侈口、圆腹、圈足。商代簋多无盖,无耳或有二耳。西周和春秋的簋常带盖,有二耳或四耳。因鼎专用以烹饪或盛肉食,而簋则专以盛放黍、稷食粮,所以簋、鼎多搭配使用,相得益彰。从考古发掘资料看,簋除了作盛食器外,也作温食器。商周时期,簋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的象牙雕刻是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众多传统手工技艺之一。象牙雕刻,又叫牙雕,是指将象牙雕刻成各种实用器或工艺品的技术,也泛指各种象牙制品。象牙雕刻艺术品,以坚实细密、柔润光滑的质地,精美的雕刻,以及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清代是我国牙雕工艺的鼎盛时代,雕刻艺人在融入竹、木、角雕等风格的同时,又保留了象牙的自身特点,牙雕艺术品以洁白玲珑、温润典雅  相似文献   

5.
晋祠博物馆馆藏的清雍正青花云龙盘与清光绪豆青釉红彩二龙戏珠云龙盘是两件不可多得的珍品。两盘图案新颖,龙眼凸现,生动传冲。它们昂首张牙,腾云驾雾.凌空舞爪,气势威武,四周祥云缭绕。光绪时期的龙.龙鳞片片相依,自然向上;雍正时期的龙形态雄伟,生动矫健。两件尼盘画面线条明快流畅.神形兼备,充分反映了匠师们高超的绘画技能。  相似文献   

6.
林弘 《成都文物》2006,(4):44-49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向以馆藏各代杜诗版本种类多,书、画作品等级高而称。2005年馆藏物登记时,发现本馆收藏清代、民国各类瓷器,亦堪称一绝。按本馆瓷器。均为旧藏。就目前整理过程中,尚未发现官窑器物,但亦有不少称得上民窑珍品和精品。其分类以花瓶、花盆为主,兼以杂类,且藏于馆中,从未示人。今遴选花瓶中精美,略作介绍。其余种类,再另行。  相似文献   

7.
伍亚婕 《收藏家》2013,(3):59-64
15世纪末,航海家哥伦布把美洲印地安土著的烟草与吸闻鼻烟的习俗带回欧洲。而后十余年间,吸闻鼻烟迅速成为西班牙和法国宫廷的时尚,传统吸食烟斗的方式逐渐沦为下等阶层的象征。16世纪末,意大利传教士朝贡鼻烟,大获明万历皇帝赏识,从此舶来品—鼻烟在中国落地生根。17世纪60年代,当23岁的法王路易十四登基17年后终于亲政,开始引领"中国风"装饰,大规模采购中国瓷器、家具装饰凡尔赛宫时,英国王子查理二世结束九年的流亡生涯,回英即位。这位游历欧洲、精通艺术的皇帝把很多法国上流社会的习俗带回英国。  相似文献   

8.
沈岩 《文物春秋》2014,(4):66-68
中国的象牙雕刻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清代则是牙雕工艺的鼎盛时期。清代的牙雕技法分为南北二派,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烟台市博物馆收藏的象牙席和五象桥两件牙雕艺术品设计巧妙,技艺高超,恰为南北两派牙雕工艺的代表之作。  相似文献   

9.
张卫红  孙黎生 《收藏家》2014,(12):55-59
<正>德化白瓷是我国古代传统陶瓷生产领域中的重要系列之一,其制造工艺和艺术成就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显著地位。从晋代开始,古代人口流动频繁,国家的统一、分裂战争都是促进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当时中原先进多彩的陶瓷工艺也随着人口的南迁来到了德化,并结合德化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形成独具特色的  相似文献   

10.
人类利用竹子的历史相当久远,但是由于竹制品不易保存,流传至今的并不多见,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雕刻精美的竹雕,一般都是明代以后的作品。济南市博物馆珍藏了一批明清时期的竹雕精品。本文撷取其中的一部分作简要赏析,并以其为例,谈谈竹雕鉴定与赏析的要点。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Recent excavations at Beverley Minster contribute significant new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nster from the later pre-conquest period until the 12th century, as well as some technical detail relating to the 14th-century nave. This paper provides a brief overview of later 19th- to 20th-century considerations of the minster’s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Thereafter, the results of recent excavations are presented and the impact of these in re-shaping the history of the minster’s development is then considered within the wider context of the minster as a whole. More specifically, evidence is presented for the existence of an early pre-conquest cemetery, perhaps focused on a church of an alignment sligh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present. The implication of further burials pre-dating a 12th-century nave is also examined. Evidence relating to a large 12th-century aisled nave is also presented and discussion given to the impact this nave had on the rebuilding of the eastern parts of the church after 1188 as well as to the origin of the eastern elements that preceded these.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上博三《彭祖》篇原有的简序进行了重新排列,新的简序是1→4→3→2→5→6→7→8。1号简是彭祖谈"天之道",3号简是耈老对谈"天之道"的回应,3号简应排在1号简之后。2、5、6号简是彭祖谈"人之道",似是对3号简耇老提问"敢问为人"的具体解答,3号简似应排在2、5、6号简之前。4号简中彭祖称耇老为"夫子"、"君",而3、2、5、6号简中都称为"汝",4号简排在3号简前似更合适。  相似文献   

13.
栾晔 《收藏家》2010,(9):12-16
沈阳故宫藏有明代犀角雕玉兰花杯、犀角镂雕梅花杯、清代染角透雕人物船、兽骨镂空花翎折扇、牙雕巧工葫芦、牙雕草蝶形盘、贝浮雕鱼等精美的雕刻艺术品。当这些雕刻艺术与清官的陈设品相结合之后,它的辉煌又在木质光华中闪耀。  相似文献   

14.
杨得鸿  郑勖溱 《收藏家》2012,(10):63-68
潮州木雕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充分体现了潮州文化与生活风尚,在艺林中有独特的魅力。 潮州木雕是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重要类别,总量达2000多件,常设馆(图1)由香港国学大师饶宗颐题写"漆木精华-潮州木雕艺术展览",向人们展示了潮州木雕的历史源流:孕育在隋唐时期,萌芽于宋元朝代,成熟至明代晚期,清代乾隆至宣统为鼎盛时期,其中以唐代木鱼历史最为悠久,宋代的木雕造像最为宝贵。  相似文献   

15.
李艳红 《收藏家》2013,(6):79-84
徽州木雕是指明清时期在古徽州一府六县(今安徽省的黟县、歙县、祁门、休宁、绩溪和江西省的婺源县)的区域内,具有徽派风格的民间雕刻工艺,与石雕、砖雕并称"徽州三雕",制作工艺一直流传至今。其时采用浮雕、圆雕、透雕等多种技法,在梁陀、撑拱、雀替、窗扇、栏杆等上雕刻精美的山水、花鸟、历史人物、戏剧典故等,可谓"物必饰图,图必有意"。本文主要选取安徽博物院馆藏徽州木雕的部分精品略作介绍,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张锋 《收藏家》2009,(3):3-10
梅、兰、竹、菊是中国画的特色品类,源远流长,历久不衰,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在文人画发展的漫漫长河中,梅、兰、竹、菊常被文人雅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感情,因此,被冠以“君子”之称。  相似文献   

17.
苍劲雄健 远追宋元—济南博物馆藏蓝瑛绘山水四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玉英 《收藏家》2008,(7):73-75
蓝瑛,字田叔,号蜨叟,晚号石头陀。又号西湖外史、西湖外民、东皋蜨叟、东郭老农等,浙江钱塘人。生于万历十三年(1585年),卒年不详,据记载其寿八十余。蓝瑛以山水著称人物及花鸟、竹石都有很高的造诣,被称为“浙派殿军”,后世也把他开创的绘画流派名为“武林画派”。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Excavations in 1975 and 1976 at a Republican healing-sanctuary, situated on the Via Praenestina, nine Roman miles to the east of Rome, yielded more than eight thousand terracotta ex-votos. The great majority represented parts of the body. Quantitative and medical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sanctuary specialised particularly in the cure of foot and hand injuries, and in the main served a rural population. Some other sanctuaries also appear to have had their areas of medical specialisation. The origins of the practice of dedicating votives in Italy are examined, as is the apparent demise of the cult in the second to first centuries B.C.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