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人大规模向海外移民始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世界华人数量约十余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地。至19世纪中期,世界华人数量约150万人,仍高度集中于东南亚。19世纪中叶以后,大规模华工出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华侨华人分布的状况,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和欧洲都出现数量不等的以华工为主的华人社区。由于19世纪后期东南亚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均排斥华工,20世纪初华人的数量仍高度集中于东南亚。到20世纪50年代初,世界华侨华人约有1200万一1300万人。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中国新移民决定性地改变世界华侨华人高度集中于东南亚的格局。到2008年,世界华侨华人总数超过4500万人,而东南亚华侨华人的比例降为73%,北美、欧洲、澳洲和日本、韩国的华侨华人数量激增。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华人飘洋过海到澳洲去谋生的事最早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去的人数也少。19世纪50年代由于澳洲发现金矿,才吸引了大批华人前去淘金。由于种族的、经济的以及生活习俗诸方面的原因,澳洲白人的排华活动愈演愈烈,终于导致20世纪初主要旨在禁止华人入澳与留居的“白澳政策”的形成。此后,华人离澳的多,入澳的少,在澳华人数量陡降。二战期间,澳洲政府接收了一批华人难民。因此,20世纪初到二战前的几十年中,在澳华人的主体仍是淘金时期入澳而后来留居的那部分华人。二战后,澳洲政府允许一部分华人学者、留学生、商人、企业  相似文献   

3.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经营一座城。人与城共有一种秉性。上海人的精明、骄傲、时髦,适应于现代化大都市的节奏;厦门人的闲适、平和、柔婉衬托出滨海之都的精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留给大家的印象往往一致。例如中国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世界上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广东人.等等。  相似文献   

4.
战后越南华人四十年历史之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人移居越南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10世纪末叶越南形成为一个自主国家之前即已开始。越南独立后,经过17世纪中叶和19世纪以后两次移民高潮,在越华人迅速增加。至本世纪40年代,已有100—150万人。另有人估计1975年越南的华人有155万,占越南人口的5%,在当时全球2200多万华人和东南亚1800多万华人中分别占7%和  相似文献   

5.
契约华工对秘鲁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 ,早已载入史册 ,彪炳千年。那么 ,契约华工成为自由人之后 ,对秘鲁华人社会起了什么作用呢 ?他们又如何适应这个异国他乡 ?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一 拉开华人移秘的序幕  据 1935年出版的《利马日记》记载 ,16 48年和 16 5 6年在利马均有华人活动 ,1但中国和秘鲁远隔重洋 ,万里迢迢。由于受到地理、交通的限制 ,相信在 19世纪中叶前 ,侨居秘鲁的中国人寥若晨星。 1849年 10月 ,75名契约华工乘“弗德利各·吉耶尔莫”号抵达秘鲁介休港 ,拉开了华人移民秘鲁的序幕。同年 11月 17日 ,秘鲁通过一项以引进…  相似文献   

6.
本文为作者长篇论文《1945年以前印尼华人的华人观初探》(共分五部分)中的第二、三、四部分。为便于读者了解论文全貌,现将文章其他部分以提要的形式一并撮述: 所谓印尼华人的华人观,指的是印尼华人对自身及自身同中华民族和中国,荷属东印度印尼原住民族,印尼民族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关系的总体观念。它包括印尼华人对华人内部关系的认识和对华人外部关系的认识两方面,是两者有机的统一。印尼华人的华人观的产生可以一直追溯到汉代,但直到唐末以前华人成批移居的现象尚未出现。自唐末至19世纪中叶印尼华人的华人观逐渐演化发展为二元化的格局:一种是“以唐人自居为荣”的“唐人观”:另一种可称之为“息览观”,它是一批不奉中华文化习俗而改奉当地社会习俗,但又不肯认同于原住民族的华人所持的华人观。19世纪末,“番化”华人虽然出现一种“回归”趋势,但印尼华人的华人观并未实现统一,而是并存着“唐人侨生二分的唐人观”和“新客土生的帕拉纳甘观(Peranakan)”。总的看来,19世纪以前华人观多元化的进程是缓慢的,基本同步于民族间的自然同化进程,与国家观念、政治观念尚未发生严重纠葛,是一种比较单纯的民族观、种族观。  相似文献   

7.
首批华人抵澳的报道见于1848年。①此后,时有华人移澳。而今,在澳华人约有30万。本文仅就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60年代澳洲华族社会几个引人注目的方面作一述评。一广东人占绝大多数根据澳洲维多利亚殖民地议会记录1868年第3卷第1291页记载,当时在澳华人的绝大多数来自广东省,而且集中来自距广州市西南约100英里的台山、新会、开平和恩平四个县,以及广州南面的南海、番禹和顺德三个县。至于各县的精确人数,记录不详,但肯定上述7县中,来自台山和新会的人占优势。②下表所列,是“南墨尔本华人寺庙”所登记的1893-1913年居住在墨尔本,…  相似文献   

8.
论文回顾了澳大利亚华人移民回流历史,分析了新千年以来华人新移民回流潮的现状、回流原因和趋势。认为从19世纪中叶起,受排华运动的影响,澳洲华人回流现象便已出现,且这种被迫回流现象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叶"白澳政策"废除时。与老移民被迫回流不同的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持续繁荣与发展、澳大利亚移民政策调整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澳洲华人新移民回流人口逐年增长,至新千年已初步呈现出一股方兴未艾的回流潮,并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华人新移民回流潮仍将持续走向强劲。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一些学者撰文认为,中国对海外华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加强,于是越来越多的华人呈现“再华化”的趋势,回归中国的华人日益增多。例如有篇文章说:“在早期的侨居时期,是强烈的‘中国因素’使第一代华人要落叶归根。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海外华侨华人的发源地,也是现代华人移民的主要来源。纵观中国海外移民史,从华侨华人的发源到新移民的产生,既有“惊人相似的一幕”,又有质的根本性区别。虽然,一个世纪以来,“排华”的劫难和阴影总是与中国人在海外创业的艰辛和血泪相伴,但时至今日,“移民”依然是中国大陆充满诱惑力的词语。本文试就中国大陆新老移民的差异作一个比较,从而阐明对新移民发展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1.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危险境地,澳大利亚华人建立了各种民族主义组织,进行政治宣传活动,创办华人报纸,宣传共和思想,支持同盟会的革命活动,捐款捐物,用多种形式资助辛亥革命,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本文用较详实的中外文资料就澳大利亚华人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主要活动与...  相似文献   

12.
“华侨”与“华人”的称呼是科学的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底,在香港举行的一次海外华人问题学术研讨会上,有学者认为,“错误使用‘华侨’及‘华人’的称呼,在中国与一些国家的关系中,造成负面的影响,也不利于海外华人在居住国的发展及生存”。①对于这一议论,我认为不仅是一个称呼问题,而是关系到如何正确看待华侨华人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澄清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一必须把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三者的概念区别开来对华侨与华人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早在50年代初,中国政府就已作出科学界定。何谓华侨?华侨是我国居留在国外的保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侨民(已加入当地国籍的人不能…  相似文献   

13.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发端于19世纪初期。进入20世纪以后,华文教育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到1955年,全马来亚华校达1276所,拥有学生277454人,教员7606人,还建立了马来西亚第一所华人大学——南洋大学,华文教育形成了从小学经中学到大学的完整的教育体系。1956年,马来亚教育部在全马学龄儿童中的调查结果表明,有95%以上的华人儿童进入华校就读,这是马来亚华人教育的最辉煌时期。  相似文献   

14.
论文对明亡之前华人的发型问题,明末清初中国人的出洋与辫子问题,华人、当地人与西方人的辫子观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型(辫子)观的改变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认为历史上海外华人的辫子,并非界定"谁是华人"的唯一要素,然而却是极为显眼的标志。华人的辫子从无到有,以致最终消失,经历了一个被排斥、接受直至"污名化"的历程。而发生在海外侨居地的这一过程比中国本土更早、更复杂,其主体感受也更深刻。小小的发型问题背后呈现的是深刻的文化认同、利益选择以及政策制度问题,是大时代在华人个体及整个族群身上的长长的投射。  相似文献   

15.
华人移居美国始于19世纪30年代,初期移居美国的华人主要来自中国的广东。1965年美国修改移民法后,移居美国的华人数量迅速增加。新移民的到来改变了美国华人社会以粤侨为主的状况,并导致了传统华人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在美华人异族通婚的案例最早发生于19世纪后期,但当时毕竟是寥若晨星。随着时间向现代推移,在美华人异族通婚的情况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本文运用美国近年的人口普查资料,简述在美华人异族通婚的规模和特征,分析引起在美华人异族通婚的各种因素,讨论华人异族婚姻和家庭所面临的若干问题。197O年和1980年在美华人异族通婚的资料(见附表一)表明,1980年每一千个华裔男性中有131人娶非华人女性为妻,而每一千个华人女性中则有168人选择非华人男性作为自己的终身伴侣,相比之下华人女性较男性更多地与外族联姻。从两次人口普查资料对…  相似文献   

17.
华人移居荷兰,在荷兰形成少数民族群体是近百年的事。但是远在400年前已经有华人抵足并逗留荷兰,直至20世纪初才出现华人移民荷兰潮。2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华人移居荷兰情况怎样?20世纪初为什么出现移民潮?早期华人来荷与后来的移民在方式与性质上有何不同,等等。本文试述早期华人移民荷兰的情况,以就教于海内外侨史研究者。一19世纪前来到荷兰的华人谁是最早来荷兰的华人,是一个难予考证的问题。包乐史先生(L·Blusse)著《中荷交往史》记述了一位叫恩浦(Impo)的华商大约于1600年搭商船抵达荷兰,并在荷兰接受基督教洗礼。①…  相似文献   

18.
论文就中美两国对赫蒙人截然不同的族群界定与依据、赫蒙人在美国的生存适应与族群认同的状况进行了研究。对于20世纪中叶沦为难民后,陆续辗转移居美国的老挝赫蒙人,中国学者将其视为少数民族华人,美国官方却将其确定为与华裔、韩裔等少数族裔并列的独立族裔类别。美国赫蒙人虽然在血统的意义上可归属于具有中国血统的人,但其几乎不存在华人归属意识,也极少与中国发生社会联系。许多海外华人或海外具有中国血统的人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失去华人认同意识,并与中国社会浙行渐远。因此建议依据中国血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持、主观认同为华人、与中国社会的联系等“华人性”的几个维度去理解和定义“海外华人”。  相似文献   

19.
1984年8月初,南洋学会在陈嘉庚基金会的赞助下举办了“早期华人移民美国及东南亚”研讨会。研讨会从政治、社会文化及经济三方面,探讨了19世纪华人移居美国及  相似文献   

20.
华工大批输出澳大利亚起于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对此史学界一般没有争议,但关于首批华工确切的入澳时间及人数,中外华人史、移民史学者却有不同说法。据笔者目前所能查阅到的中外文资料,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其一,时间为1846年,人数为121人。陈泽宪先生在《19世纪盛行的契约华工制》一文中说:“澳洲于1846年从厦门运走第一批契约工121名去悉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