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鸿章自1862年率淮军入沪镇压太平军,旋出任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1870年后又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主持清廷外交长达20多年,他与外国人的联系相比较于其他地方督抚而言更直接而且持久。因此,聚集在他身边的以备遇事顾问的洋员数目也相对较多。本文试图通过对李鸿章身边洋顾问活动、经历的分析,来探讨洋顾问对李鸿章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李鸿章如何处理与这些特殊人员的关系。不揣愚陋,愿以此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清朝旧事     
李鸿章送礼 封建旧官场,送礼的名堂是很多的,除一年"三节两寿"的"节敬"、"贺仪"外,冬天有"炭敬",夏天有"冰敬".这当然是文雅的说法,说白了,就是送些银子给你烤火、吃冷饮.左宗棠做闽浙总督时,据说每年冬天送给工部右侍郎潘祖荫的"炭敬"银子,照例是1000两,这是报他多年前的救命之恩.  相似文献   

3.
术道之间     
曾国藩看重"道",李鸿章则重视"术",而术道之间亦非简单的黑与白。牛人往往是由牛人教出来的,李鸿章当年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曾国藩门下时,曾国藩已位居两江总督,文章也是公认的一流。其实,李鸿章与曾国藩的缘分,在投帖之前就开始了。1843年,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从北京来函,让其入京,准备来年的顺天府乡试,利用这个机会,李文安带李鸿章拜见了曾  相似文献   

4.
李鸿章,字少基,安徽省合肥人。清廷洋务派首领。1847年中进士。1853年办团练抵抗太平军。1858年任曾国藩幕僚。1861年任江苏巡抚,又任两江总督。1870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是中国近代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媚外辱国,有人说他最早主张开放引进,众说纷坛。 过去盛传过一个笑话,说李鸿章乘外轮出洋,在餐厅进餐时,侍者拿菜单请他点菜,因为他不懂外语,在菜单上逐次指了四下,所指均为汤类,侍者上了四道汤。当时清廷腐败、官吏无能,所以人们对此说深信不疑,并作为笑料广为传播。 其实,李鸿章作为清廷外相、总理…  相似文献   

5.
名丑嘲骂李鸿章马十三晚清权臣李鸿章,因镇压太平天国有功,曾获清廷赏穿黄马褂。慈禧六十寿庆时,又赏他戴三眼花翎。他官居直隶总督,又被任命为海军会办大臣。中日甲午之战中,清朝军队惨败,北洋海军几乎全军复没.朝廷任李鸿章为对日交涉全权大臣,与日本侵略者订立...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在19世纪地方财政不足,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又不大的情况下,赈灾力度不足和达不到理想结果应是常态和必然趋势.李鸿章通过自身影响和努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这种趋势,但不可能彻底扭转,因而各种救灾活动不可能达到理想结果.但绝不能以此否定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期的赈灾努力.相对于其前后任,李鸿章筹得的款、物最多.赈灾达不到理想结果,更多的是中央政府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百来年名人辈出的大家族 近百年来,上海滩活跃着几个著名的安徽籍大家族,影响最著的要推李鸿章家族,其次要算刘秉璋家族.刘秉璋是李鸿章麾下的淮军大将,会打仗也有功名,是淮军中除了李鸿章之外唯一的一名进士,官至四川总督,还是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胜仗--中法镇海战役的指挥者.  相似文献   

8.
伟大的将军,平庸的总统,而在人品上,他则是崇高的。1879年5月底,刚刚卸任的美国总统格兰特访问中国,在天津受到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盛情款待。席间,李鸿章发现客人的手杖非常漂亮,手柄处镶嵌一颗耀眼的巨型钻石,四周环绕着众星拱月般的小钻石,设计精巧,富贵华丽。格兰特见主人喜欢,便  相似文献   

9.
在晚清四大名臣中,张之洞(曾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是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没有曾国藩那样走红,没有左宗棠那样牛气,也没有李鸿章那样位高权重。但令人称奇的是,在政局动荡、国势颓废、人心背离的晚清,他竟然一生都在升官,从未被贬,甚至没有受过任何处分,并最终成为慈禧临终的托孤重臣。在生活中,张之洞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人物,说他奇特,  相似文献   

10.
李新军 《沧桑》2010,(6):120-122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廷在京城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处理对外交涉事务。而李鸿章在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期间也涉足清廷的外交事务,晚清的对外交涉,他几乎都参与其中,其外交地位甚至一度超过了总理衙门。甲午惨败后,李鸿章本人受到极大的攻击,于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后被罢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其继任者无论是王文韶、荣禄还是袁世凯,都无法再现北洋大臣在晚清外交中那种纵横捭阖、一枝独秀的辉煌。北洋大臣在晚清外交中地位衰落了。  相似文献   

11.
明代的盐法是从宋元时期的盐法继承而来的,在国家专卖制度下组织了灶户制度,随着明初钞法的破坏,以及社会经济的变化,明代的盐法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如允许余盐和正盐一样可以公开进入国家的专卖体系;明中叶以后又出现了纳银开中制度等。所有的这些变化并不仅仅是盐法自身的变化,它也引起了与明代盐法变化密切相关的商人的地位与命运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倪玉平 《安徽史学》2012,(1):25-29,45
曾国藩是对晚清两淮盐政改革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性人物。在两江总督任上,他对两淮盐政开展全方位的改革:一是力图收复川盐济楚失地,二是在淮南推行保价整轮,三是在淮北实施改票轮售。曾国藩的改革,承前启后,是晚清盐政史上的重要环节,也成为梳理两淮盐政改革脉络的基石。虽然曾国藩的改革取得了税收上的成功,但也彻底颠覆了原有票法的精髓,并充分显示出他对市场经济的怀疑。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盐湖卤水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盐湖生态系统等盐湖知识和理论,结合古人对盐湖湖色和浑浊度相关记载,校正《水经·涑水注》安邑盐池文字当为"紫色澄渟,渾而不流"。该段文字反映了盐湖在特定时间段内盐度增高,而盐度变化引起盐湖生物链顶端的优势种群卤虫体内产生红色素,进而将卤水染成紫色或者深红色;同时,这些悬浮于高浓度卤水中的卤虫,极大地影响了湖水对光线的吸收和散射,带来湖水浑浊的盐湖地理现象。郦道元提取了盐湖湖表卤水湖色和浑浊度的感官性状指标,强调其在盐天然结晶前的指标作用,是传统时代汉文文献中记载结晶前高盐度卤水中湖色和浑浊度变化精度最高的文本。  相似文献   

14.
金代解盐使司银铤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娟 《中原文物》2006,(2):64-68
本文中的两笏金代解盐银铤,均出土河南省西峡县。经考证,与陕西临潼出土的两笏金代“解盐使司”银铤,出自同一铸地,是金代盐商向解盐使司购买钞引的入纳银铤。它不仅记录了明确的铸造时间、地点和重量,而且对金朝的盐池管理机构、金银铺号、榷货盐司的官吏等方面的记载详尽,为研究金代的盐课税制、金银行会制度、客商制度、白银在当时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及流通中所设置的管理机构、流通方式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5.
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之一。商代王都人口众多,对盐的需求量甚大,在当时生产和交通条件都不发达的情况下,单靠从商都之外运入,恐怕难以满足。今天的豫北地区在商代虽然比现在温暖湿润,生态环境良好,但仍然存在某些盐碱性土壤。因此,殷都食盐除了从山东、山西以及四川等地区输入外,普通百姓也可能就地取材,制造土盐,以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清初迁海给沿海尤其是盐场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的破坏,但具体影响的范围、程度和方式,却不能仅就官方文献和展界后的赋役情况轻下定论。通过广东归德等盐场及相关宗族在迁海前后的活动情况,我们发现,迁海并没有给盐场宗族主要成员造成太大的影响,相反,官方文献"盐课缺征"、"丁绝田荒"的记载,实际上是盐场家族有意识地利用迁界机遇和制度漏洞,逃避灶课、隐匿盐田,借恢复祖先祭祀之机抢占民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波斯地志《世界境域志》以流域为限,详略有别地介绍了唐时期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两个“布格舒尔”。作为波斯语的专名,前者盐资源属性是盐井,位于剑南道泸州附近,是沿长江州郡中产量和规模最大的盐井;后者盐资源属性为盐池,同时用以代指邻近长安辖有盐池的大城市,该城地望为辖河中两池的河中府。河中盐院内“绿莎厅”的称呼者及在场者,皆为波斯商人。他们参与了“就场专卖”盐法规定的驻河中府领盐行盐之事,而居中关联者为时任河中府散兵马使且已任廿年之久的波斯裔李景侁。  相似文献   

18.
汉代以来盐史记忆中已经可以看到中原人对远方奇异盐产的印象。多处盐产地盐的异样色彩,与内地以往经济生产与饮食生活中的观察体会及消费经验有所不同。关于宿沙氏“煮海”传说盐色“五样”的情节,学者以为“异闻”。许多文献资料可见所谓“紫盐”“青盐”“黄盐”“赤盐”“黑盐”等记录。这些对于远方盐色的体会,是以长途交通实践为发现条件的。而早期丝绸之路史的记录,与相关盐史迹象存在某种关联。这一情形,值得交通地理与文化交流史研究者关注。  相似文献   

19.
李鸿章与淮军昭忠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了在镇压太平天国及捻军的战争中兴起的以李鸿章为总首领的淮军,为了褒扬祭祀死于战场和积劳病故的官将兵丁,在全国各地修建的几所淮军昭忠祠,分析了李鸿章修建淮军昭忠祠的目的,叙述了淮军昭忠祠实行的入祀、祭祀制度、日常管理、资金来源,以及淮军昭忠祠的兴衰与李鸿章的特殊关系,从政治、文化等角度对李鸿章与淮军昭忠祠进行了分析评论.  相似文献   

20.
盐务道员是明清政府为管理食盐产销设立的重要职官。万历末年,明廷为催征盐课以供辽饷,先后创设整饬、疏理两淮盐法道。天启以后,党争剧烈,道臣清理盐法成效不彰,崇祯朝致力恢复运司专管盐法的旧制。清代重新调整盐官制度,合并运使、盐道为“管盐法道运使”,又新设监管场产的“分巡盐务道”和职司岸销的“通省盐法道”。盐务道员由朝廷差遣官变为地方盐务机构,与专管盐课钱粮的运司衙门共同成为包衣盐差的直属办事机构。皇帝为独揽两淮利权,又令两江总督兼总理盐法,与包衣盐差相互制约。道光年间,盐差因整顿不力奉裁,盐政改归总督管理。咸同军兴以后,运司、盐道的职权被招商、督销等局侵夺,两淮利权遂归总督,成为晚清督臣专权的财政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