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战时期的黄埔军校情况复杂,不仅分校众多,且不少军校生由军校委托各专门军事学校代训,仍属军校建制。抗战时期,黄埔军校四分校及为军校代训的三所专门军事学校迁入贵州。贵州为军校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培养大批基层军官,有力地保存了抗日力量。军校也对当地教育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随着大量人口的内迁和国民政府对体育的重视,湘西民族地区的体育事业出现了快速发展。这一时期,湘西体育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学校和社会体育活动普遍开展。  相似文献   

3.
战祸、自然灾害与难民迁移——抗战时期安徽省个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根福 《民国档案》2004,(4):105-111
抗战时期,日本的侵华战争和自然灾害造成了260多万安徽难民。其迁移情况极为复杂。就省内而言,主要是迁入皖南、皖西山区、中小城市及本县或邻县安全区域;就省外而言,主要分布于湘西、西南、西北各省及浙、赣等邻近省份。难民迁移给迁入地社会带来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陕西境内的人口迁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时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极其频繁的时代。本文主要探讨明清两代今陕西省境内的人口迁移过程,包括人口迁移的原因、形式、迁移数量、外来移民的地区分布等。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分析总结了外来移民对迁入地区的人口分布、经济开发、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本文认为,由于外来移民的大量迁入,明清时期陕南许多山区得到广泛开垦,耕地面积大为增加,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客观上促进了各有关迁入区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大肆毁林开荒,盲目扩大耕地面积,致使陕南山区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从而制约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一教训我们应引以为诫。  相似文献   

5.
全面抗战时期,面对伤病问题,新四军以外来医务人员为基础组建和发展了自己的卫生勤务系统.但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外来医务人员进入工农革命队伍后,初期双方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信任和磨合的问题.皖南事变以后,中央军委和新四军领导层积极调整政策,将其进一步纳入革命队伍.而外来医务人员在与部队的长期相处及革命战争洗礼中,也不断实现自我转化,逐步融入到革命队伍之中.外来医务人员"进入"和"融入"新四军的过程,是抗战时期中共军队吸纳和转化外来专业技术人员的缩影.  相似文献   

6.
关于抗战时期沿海高等院校内迁入渝,已有不少述论及,但说法不同,互相矛盾。如金以林《近代中国大学研究:1895~1949》一书认为:内迁高校,“其中四川最多,仅重庆一地就集中了二十五所,有复旦、交大、东吴、沪江、中央、之江理学院……”而李定开《抗战时期重庆的教育》一书则认为重庆“原有之高等学校15所,其中战前建立的3所,战时建立的12所。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中国出现了一场自东向西的人口大迁徙,随着大量人口及政府机关、厂矿、企业、文教团体迁入西部地区,给当地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产生很大影响,这些影响对于促进贵州社会进步与发展起到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宋明时期汉族移民迁入广西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大致奠定了桂东、桂中汉人与桂西土著民族聚居的分布格局。宋代开启了岭北汉族移民规模性迁入广西的序幕,而明代则形成了以湖南、江西籍为主的岭北移民迁入桂东北,以及以广东、福建籍为主的岭南移民迁入桂东南的分布特征,并呈现出向桂中扩展的态势。宋明时期外来移民对广西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广西社会的变迁,奠定了清代广西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抗战期间,湘西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教育一改战前落后状态,获得重大发展。教育走向大众,在湘西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完备的学前、小学、中等、职业、师范和高等教育等现代教育层次,现代教育体系、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得以确立,湘西教育的现代转型最终完成。战时湘西教育的现代开展,不仅培养了大量适应战时需要的人才,为民族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强化了湘西各族的中华一体感和民族国家认同,推动了后来湘西现代教育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清镇的教育起于明朝初年,明清时期以卫学、县学、书院、义学、私垫等几种方式办学,培养了一批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的人才。民国时期,创办了小学堂;抗战期间,由于外省学校迁入县内,推动了清镇教育向近代新型的中、小学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被称为中国的“大时代”,徐文珊的《历史教育论》则是这个“大时代”的产物。它是一部总结和阐发抗战时期中国历史教育动向的专门著作。它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历史教育由“考古”向“考今”的转向,也顺应了抗战的时代要求。它的内容比较丰富,具有鲜明的思想特色,主要包括首次明确地从理论上将历史教育区分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两个不同领域、历史教育以情感教育为先等六个方面。而它的时代价值,则体现在推动了文化抗战工作,促进了历史教育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西南边疆汉族的形成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元代以前,迁入西南边疆的移民逐渐被原有民族融合,并形成新的本地民族。元代后外来移民大量进入,融合原有民族人口形成西南边疆汉族群体,其作用和地位明显增强。对于西南边疆的外来移民和西南边疆汉族及其演变发展的情形,历朝都十分重视并有程度不同的认识,并以此为制定治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范旭东于1922年创办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是"永久黄"团体附属的核心研发机构,也是我国私立化学工业科研团体的嚆矢.全面抗战时期,内迁入川的黄海社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开展创新研发活动,不仅有力支撑了"永久黄"团体在大后方的发展,更为众多后方工业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并在棓酸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黄海社在全面抗战时期的研发活动,既反映出这一时期我国工业企业的技术研发达到了新高度,也展现出后方工业企业的研发成果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试论抗战时期的商会币陈肥壤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中的必然产物。商会币则是由富商联合发行、是以他们的资产作信用保证,并局限于指定范围内流通使用或兑付,是一种临时性的货币,商会市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抵抗外来侵略等具有一定的贡献,在中国货币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近...  相似文献   

15.
蒋欢宜 《沧桑》2014,(2):181-184
湘西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人文环境使得不同民族原始宗教之间,原始宗教与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相混融,多元宗教并存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多元宗教并存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且湘西多元宗教内含促进社会和谐的理念,因此,多元宗教并存可以为湘西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加强对原始宗教的管理,将其纳入法制体系;尊重宗教差异,积极倡导宗教比较与对话;大力发扬宗教中内含的正能量等措施,都有助于湘西多元宗教为社会和谐提供积极的理念,实现多民族多宗教地区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湖南农业呈现曲折发展的态势.因受战争的影响,湖南省政府采取措施大力发展粮食、棉花、桐油等战时急需的农作物,使得粮食作物的年平均总产量较战前略有提高,但各种经济作物发展不平衡.从地域上讲,湘北、湘中地区屡遭日军蹂躏,农业出现衰退;湘西、湘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迅速.战时湖南农业发展与近代科技实现了初步的结合,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了,对支撑抗战起了重要作用,但封建租佃关系成为湖南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大批高校内迁,原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迁入西北,几经波折,最终落脚甘肃兰州,成立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本文主要关注的是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师生们是如何逐渐适应这段充满艰辛的迁校岁月,从被动适应到主动热情,这是一条复杂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8.
姚茂华  张小琼 《沧桑》2014,(3):118-119
通过对湘西地区15—19岁在不同学校的土家族、苗族、汉族的高中学生进行身体形态的检测,了解到湘西土家族、苗族学生身高与体重具有种族性,还具有地域性,推导出影响湘西土家族、苗族学生身高与体重的因素除了重要的遗传因素外,还受到外界环境的显著影响,提出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和均衡营养来促进学生的体质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对《永定县政府各学校教员调动的通知(1940年度)》档案的解读,从永定县小学教员调动入手,分析抗战时期永定县小学教师的生活与工作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抗战时期国民教育的状况。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在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的大力倡导下,延安大兴学习历史之风;高级干部带头,全体在职干部和干部学校学员踊跃学史。干部历史教育在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培养史学研究后备人才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