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论文基于多元身份认同的理论基础,通过16位在韩国工作生活的中国朝鲜族移民的结构式访谈,对影响其身份认同转变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探析。研究显示,导致中国朝鲜族认同转变的主要因素包括:移居韩国前的高期望值导致的失落感,大量集中于体力劳动行业被边缘化,语言和文化障碍,韩国社会的歧视以及由此导致的自尊心伤害。韩国政府近期移民政策逐渐由优待中国朝鲜族转向对所有外国人群体的普适性对待,在此过程中,如果缺乏对中国朝鲜族这一特殊群体的考虑,将有可能影响韩国整个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我国朝鲜族聚居区民族关系和睦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作为跨界民族而言,朝鲜族聚居区民族和睦的最根本原因是国家与民族间的双向认同,即中国朝鲜族认同中国为自己的国家,中国承认在华入籍的朝鲜人为中国人,朝鲜族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而朝鲜族与中国之间双向认同的产生与基本吻合有着历史、文化、政策等众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自19世纪中期往后的一百年间,因战争饥荒和其他原因,朝鲜半岛不断有人来到中国东北,所以许多中国朝鲜族家庭在朝鲜和韩国两边都有亲戚,  相似文献   

4.
中国朝鲜族历史的多元与复杂特性造就了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的一个根本特性,亦即"双重使命".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历史上的"双重使命"特征,早已成为在国内外历史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重要学术观点.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学术观点,有诸多先行研究者进行长期建构努力,国内外学界对这一重要观点也有广泛认同与采纳,目前付梓出版的诸多有关论著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然而,也有的论著没有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5.
论文运用历史研究方法,从倭乱时期的移民和明清交替时期的移民两个方面考察了明代遗民的迁移以及定居过程;分析了明代遗民同时具有对明朝、对韩国、对明代遗民社团的多重认同和形成这种认同的客观条件,并将明代遗民的地位变化过程与韩中关系的变化过程相结合进行探讨。相对于向来以单一民族自居的韩国,朝鲜时期的明代遗民,是对韩国民族的一种学术性挑战,同时明代遗民研究对韩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也是一种新的开拓。  相似文献   

6.
本探讨了中国东北古朝鲜族的名称问题,箕子东迁古朝鲜问题,“八条之教”问题,古朝鲜与内地中央王朝关系问题等等。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驳正了有关歪曲的观点和不实之论,并对古朝鲜族对中华民族所作的历史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7.
朝鲜族风俗习惯概论金喜成在历史上,朝鲜以“礼仪之邦’而著称于世。长期以来,朝鲜人民在劳动生活与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民族风俗习惯。虽经漫长的、曲折的历史过程,但都固守其俗,其风俗习惯不仅在朝鲜半岛的韩国和朝鲜,就是移居在异国它乡的朝...  相似文献   

8.
我国有约200万朝鲜族,绝大多数居住在东北三省,约63%的人又集中在中朝、中俄边境,他们中有不少人与朝鲜、韩国、俄罗斯、日本、美国等国家的朝鲜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兴边富民行动"实施以来,边疆地区的朝鲜族充分利用海外的广泛联系,发挥人缘、地缘、文缘优势,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先进经营管理经验,促进对外贸易、对外劳务合作和边境贸易,并努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在"兴边富民行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清末到民国,中国东北朝鲜族居民跨境流动是一个延续不断的历史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朝鲜族居民的生存本能、族群意识及其国籍认定。新中国政府在50年代初解决了中国朝鲜族居民的双重国籍问题,但是在入籍标准、出入境管理、人口迁移政策等方面过于顺从朝鲜方面的意愿,这在客观上助长了朝鲜族的族群意识和分离心态。50年代后期中国经济政策失误造成的社会不满,成为60年代初东北朝鲜族居民大规模非法越境的诱因。朝鲜政府未执行中朝关于处理非法越境人员的协议,以及中国政府为了维持中朝关系而不愿有所作为,致使朝鲜族居民非法跨境流动现象愈发严重。历史考察提供了正确处理边民跨境流动问题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随改革开放而产生的特殊社会群体—朝鲜族农村妇女的外流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认真分析朝鲜族农村妇女外流的现状、特点及其影响,积极探求解决朝鲜族农村妇女外流问题的对策,不仅关乎到朝鲜族农村妇女的自我实现价值问题,也关乎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发展,需要社会全方位的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对外劳务输出业务是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事业,开始于70年代末,经过18年的艰苦创业,至今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朝鲜族在这项业务中走在了各少数民族的前列,他们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开拓了主要是韩国的国际劳务市场,为我国的对外交流和开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本文将对朝鲜族对外劳务输出的利国利民意义和今后一个时期政府应有的举措作出分析。我国朝鲜族对外劳务输出是一项要长远发展的事业,因为它具有利国利民的意义。第一,为消化朝鲜族地区的过剩劳动力提供渠道。中国朝鲜族共有近二百万人口,…  相似文献   

12.
存在于1910-1914年的朝鲜族自治组织——“间岛”垦民教育会(垦教会),在延边地区获得了沟通中国官府与朝鲜族的中介地位,并取得了参与设立官立朝鲜族学校、自己设立学校以及管理私立学校之权限。于是,垦教会在扩大朝鲜族教育机会的基础上,实施爱国(朝鲜)教育,进而促进中国的朝鲜民族同一性的形成。然而,清末民初,正是中国民族国家开始铸造之时,民族主义需要的国家权力必须是没有竞争的权力。在此情况下,垦教会与延吉府之间的冲突随之而起,垦教会被解散。本文考察了垦教会如何对应中国的朝鲜族教育政策的同时,解明了该会如何利用中日两国的矛盾,对朝鲜族实施民族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论文分析了我国朝鲜族赴韩跨国人员流动的背景因素和在韩朝鲜族经济适应的阶段性发展历程。认为我国朝鲜族的赴韩流动贯穿于“淘金梦”,在赴韩流动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将身份认同作为跨国社会适应的一种策略,其中的经济意义远高于政治意义,其经济适应经历了从“边缘拒斥”到“族裔联结”再到“多点延伸”的过程。回顾朝鲜族赴韩跨国流动及其经济适应经历,不变的是“他者”身份与中华文化认同,变化的是“工具理性”与流动方向。  相似文献   

14.
由黄有福教授和廉松心博士师生二人撰写的<舒兰朝鲜族现状与发展研究>一书是一部较为详细、全面且深入研究朝鲜族发展现状和发展模式的专著,丰富的调查,翔实的资料,精辟的阐述,让人对朝鲜族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社会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其中的反思和建议是应该让我们朝鲜族以及各级政府重视的.  相似文献   

15.
金虎 《旅游纵览》2013,(3):284-285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东北地区朝鲜族人口的主要聚集地。朝鲜族独具特色的文化带动着旅游地区文化旅游的发展,成为延边州旅游发展的核心吸引力。旅游的发展加速了朝鲜族文化与其他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对朝鲜族原有的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了各种影响,朝鲜族民俗渐渐失去了本色和乡土气息。在开发和发展朝鲜族旅游文化的同时,应加强朝鲜族优秀文化的保护意识,加强民族历史、文化教育,传承和弘扬朝鲜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6.
朝鲜族民俗独具一格,具有悠久的传统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与朝鲜族的历史发展、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地理环境等有密切关系,反映了朝鲜族的民族传统、民族性格和审美心态,是展现朝鲜族民族文化和精神风貌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7.
孟庆圣 《满族研究》2003,(4):32-35,43
丹东地区的朝鲜族群众利用跨界民族优势,在推进辽宁边境地区与朝鲜半岛经贸往来中,发挥了特殊的重要作用。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对朝鲜族特殊作用认识不足,出口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朝鲜族文化活动环境不够优良等。对此,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朝鲜族女性文化与女性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鲜族女性化与女性学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朝鲜族女性学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朝鲜族女性化的长足发展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真实地反映了朝鲜族女性化的核心内容和变迁过程。朝鲜族女性学又为期鲜族女性的命运呐喊.为朝鲜族女性的真正解放探索、导向.促进了朝鲜族女性化的丰富和发展。朝鲜族女性化.乃至女性学的发展变化.又都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变化着的朝鲜族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的社会环境和人物样态为根基的。  相似文献   

19.
金景一 《史学集刊》2007,2(3):52-61
朝鲜战争爆发前,中国军队中的一大批朝鲜族官兵先后返回朝鲜。这些官兵大都是自近代以来尤其是日本吞并朝鲜以来,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特殊的历史环境造就了这些朝鲜族具有双重国籍的特性,也构成了战后朝鲜族部队形成、改编和回国的复杂背景。他们返回朝鲜,看似孤立的历史事件,但它源于自近代以来朝鲜半岛向中国移民的历史,源于中朝两国人民携手反抗日本侵略的武装斗争史,更源于战后初期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展开的中国共产党与朝鲜的关系。某种意义上讲,它是这种错综复杂的历史渊源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文史月刊》2011,(8):2-F0002
朝鲜族民间舞蹈之一“农乐舞”俗称“农乐”,通常在农事劳动和喜庆节日里表演,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民间艺术它产生于朝鲜三国时期,流传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朝鲜族聚居区,深受朝鲜族农民喜爱,,农乐舞根植于朝鲜族大众之中,很早以前,朝鲜族聚居的地方就有了自己的农乐舞表演,解放前后,村村都有自发组织的农乐舞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民间艺人的存在,农乐舞才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最终成为朝鲜族民间舞蹈的代表和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