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古代的汉口镇与河南的朱仙镇、江西的景德镇、广东的佛山镇合称为古代“四大镇”。汉口自古便作为发展商业城镇是有其缘由的,因其地处长江汉水交汇处, 1905年以后又相继修建了平汉。粤汉两铁路,相聚于汉,水陆交通较为便利,故其从古至今均为贸易集散之地和武汉三镇的商业中心。 据史料记载,历尽沧桑的中山大道,其路基原为汉口的城垣旧址, 1907年被拆除,修筑了后城马路(即今中山大道)。旋即在京汉铁路以南、前进路以东,将后城马路两边进行了大规模的填土筑基工程,土淌湖和单洞门铁路以内的黄孝河故道逐渐填平,扩为…  相似文献   

2.
“五百年前一沙洲,五百年后楼外楼。”《汉口竹枝词》里的一个名句,精炼地概括了汉口从一个汉水边的码头。成长为一个世界知名的近代化城市的历史。近代,外国人要深入中国腹地,指名要在汉口开埠;国人也言必称“大汉口”,或曰“四大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或曰“天下四聚”(京师北京、苏州、佛山、汉口)。  相似文献   

3.
汉口地处长江汉水交汇处,自清以来水运发达,码头也逐渐增多,因为汉口的发展与繁荣随着汉水改道而开始,因此,汉口的码头修建也是先汉水而后长江.明代成化初年,汉水改道由龟山以北入江,从此,汉口与汉阳分开.因汉水沿汉口一侧的河岸十分利于船只停泊,靠近汉水的汉正街首先繁荣起来,成为汉口的商业中心.由于水运频繁,从清代中叶开始,汉水沿汉正街一线便大量修建码头.  相似文献   

4.
襄阳竹条汉代墓葬、窑址发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熊北生 《江汉考古》2000,(1):3-16,21
襄阳县竹条镇位于襄樊市区西北约10公里处,西南距汉水约0.5公里,北距襄渝铁路约5公里,汉十公路从这里通过。竹条墓群正位于竹条镇街区,墓地长约1.5公里,宽约1公里。其东约8公里有邓城遗址,再向东有余岗墓地(图一)。这一带处于汉水谷地,地势平缓,为汉水冲积平地。东面桐柏山及随枣丘陵迤逦而来,西面武当山、荆山  相似文献   

5.
2012年12月28日,是一个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武汉地铁2号线正式开始试运行。此前,汉口京汉大道开通了轻轨,那只是在城市上空奔驰,可算轨道交通,却算不上严格意义的地铁,故地铁2号线的试运行,标志着武汉正式进入地铁时代。尤其是地铁将汉口、武昌最繁华的地段一线穿起,从看不见的地下越过长江,三镇市民素来饱受长江汉水分割之苦,为地铁的开通当然格外欢欣鼓舞。  相似文献   

6.
长江之滨汉水之尾.百多年前一个叫大王庙的地方,曾耸立着两座欧式厂房,红砖铁瓦,砖雕门楣,一些用角钢铆接的铁塔从厂房边向四面延伸出去,点亮了大汉口的万家灯火。这便是被誉为“推动武汉从封建市镇向近代都市发展的引擎”——商办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大王庙电厂。  相似文献   

7.
汉口,在武汉的三镇中发展较迟。明代以前,只是与汉阳连在一起的沼泽地,属汉阳县管辖。1466年(明成化二年),汉水突然决堤而出,由郭茨口经龟山北麓入江,始分南北两岸。清乾隆年间,在汉水改道入江口的北岸,即今武汉市水运公司码头处修建了龙王庙。 龙王庙地处汉口与长江的汇合处,河口窄小,河岸呈突出的弧形岸线,既受汉江洪水顶冲又受长江水流淘刷,经年累月,岸陡脚虚,500多年来决堤数十次,历年都是武汉汛期防守的重点、著名的险点。  相似文献   

8.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汉口开埠以后,英、德、俄、法、日等帝国主义,除了用洋枪洋炮掠夺武汉领土,划分租界以外,还用鸦片烟和传教来麻痹武汉人民.这时,英国派出了杨格非(Reogirf-feth John)牧师来汉传教.不久,杨又把在上海《循道会》当牧师的同事郭修礼找来汉口,两人经过商量并作了分工.杨在长江一带传教,他将汉口、武昌教会工作安排妥当后,于1878年进入汉阳教区活动;郭在汉水一带传教,整个湖北省及武汉市控制在其基督教教区势力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9.
宗关地名考     
在汉口硚口区的汉水之畔,江汉二桥和铁路桥之间,有“宗关”故址一处.由此还衍生出宗关街、宗关一巷、宗关二巷等街、巷名,乃至统辖面积3平方公里、街巷36条、居民4万的街办事处,也以宗关命名.如今,宗关处于硚口地区繁华路段,又在汉口与汉阳之间的交通要道上,所以它远近驰名.  相似文献   

10.
一条汉水是歌,它从陕南的秦岭山中发源,欢吟高唱三千里,在湖北汉口汇入长江,流进东海。 一条汉水是画,它描绘着两岸人民多彩的生活,报道着时代发展的痕迹,呈现出人类文明进步的图景。  相似文献   

11.
汉口早在明清之际已被誉为“天下四聚”,入清以来,商贸更称繁盛,所谓“南珍北货藏作窟,吴船蜀客到如家”,长江、汉水的商路沟通着东西南北,汉口的河街、正街、夹街成为商贾辐辏、店铺栉比的地方,汉水两岸更呈现出“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繁华景  相似文献   

12.
正襄阳是万里茶道的汉水中枢。今天称为襄阳的这个地方,在当年万里茶道上是三个重镇,汉水北岸的襄阳(今襄城);汉水南岸的樊城;再往上游去90公里,汉水东岸的老河口。而运茶船只沿汉水经襄阳进入白河往北,到河南南阳社旗,南方水路运输终于达到尽头,茶叶从社旗起岸,从此靠车马北运了。南船北马,汉水中枢当年,携货北上的茶商们,将茶包塞满襄阳楸子,离开汉口,经天门岳口,逆水行舟二十多天。一大批在樊城卸货,换体积小的船北上,  相似文献   

13.
正天门是中俄万里茶道汉水水路上重要一站。巧合的是,天门又是唐代"茶圣"陆羽的故里。2014年8月18日,我在汉口江滩完成"重走中俄万里茶道"启动仪式,即随采访团取道武荆高速,朝重走首站天门进发。所走路线与当年万里茶道汉水水路基本平行,只是少了汉水的九曲十八弯。一座刻满"茶圣"符号的城市  相似文献   

14.
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汉口的山陕会馆(又称西关帝庙)落成。其时,汉口"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四方商贾云集。山陕会馆由山西陕西两省商人集资修建,位于长堤街与大夹街间,毗邻药王庙,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这里是山陕两省旅汉、在汉人员的会所、办事处和活动中心。康熙年间修建的山陕会馆毁于咸丰四年(1854年)。《山陕会馆志》记载,"毁于咸丰甲寅,粤匪蹂躏武汉,大肆焚掠,合镇皆成劫灰,而会馆亦烬矣"。"粤匪"即  相似文献   

15.
当1861年(清咸丰十年)汉口辟为通商口岸后,列强依恃坚船利炮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强开国门,纷纷来汉设租界,办洋行,开工厂矿山,肆意侵犯我国主权和掠夺内地资源。随着租界的设立和其经济、文化活动的加强,各国驻汉领事馆、洋行也应运而生。据市档案馆馆藏资料记载,在晚清和民国时期,先后在汉口设立领馆的有:英、美、俄。法、德、日本、意大利、丹麦……等20多个国家。 英、俄领事馆 在汉口正式成立总领事馆的是英国。1861年英国在汉口勘定租界界址,正式签订租约,确定在汉口开埠通商“,同时正式建立总领事馆,馆址位于…  相似文献   

16.
汉中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位于陕西省西南部的汉水上游.在汉中古城的东南隅,有一处引人注目的高台建筑,这就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台,现已辟为集文物古迹与园林建筑为一体的汉中博物馆.该馆珍藏着一件珍贵文物--月台苍玉,被誉为镇馆之宝,特别引人注目.(图一)  相似文献   

17.
正自1858年《天津条约》允许英、法等国人持护照往赴中国内地始,汉口街头出现了西方人的身影。1861年汉口正式开埠通商,英、德、俄、法、日先后在汉口旧城区下首滨江地段上设立租界,由此,更多的西方人涉洋前来通商、传教或游历,并留下了大量文字记载,使我们得以从另一种角度了解当时汉口的面貌以及西方人对于中国人聚居的华界的印象。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汉口凭借"南行控巴蜀,西去连鄢郢"这样得天独厚的地  相似文献   

18.
一百多年前,随着一纸中英《天津条约》的签署,汉水与长江的交汇口,这个亘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被再次紧束在历史的潮头。1861~1898年,英、德、俄、法、日相继在汉口建立租界,纯粹以西方城市规划和建筑理念打造的“汉口五国租界区”由此形成。  相似文献   

19.
猪行寻踪     
一、“猪巷”话缘由汉口沿江大道武汉关侧边,有一条名叫“居巷”的小街,就是昔日的“猪巷”.从街名以“居”谐“猪”的一字之变中,便可寻出汉口猪行发生、发展的足迹.全国四大名镇之一的汉口,清初已发展为“楚中第一盛处”.乾隆《汉阳府志·汉镇形势说》中称汉口“人烟数十里,行户数千家,典铺数十重,船舶数千万,九洲各大诸镇皆让焉.”然而,随着城镇居民和流动人口的骤增,对肉食需求也日益增长,原有的猪肉座商(宰户)看到仅靠就近自购自宰自销已满足不了需要,就有一部分人到省内外开拓猪源,有的成了贩运商,有的当了经纪人.开始时“规模不大,且是兼营”,经过一段发展,城乡贩运者兴起,成交量日增,专营猪行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0.
汉水上游巴文化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水是我国古代四大河流(黄、淮、江,汉)之一,源于汉中地区宁强县番冢山,河源段称为漾水,入勉县境内则称沔水,至褒河入沔水处以东则称汉水,至安康县境,一般称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