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关于中国早期现代化(或称近代化,下同)的进程,以往的有关研究中有一千ti说法,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器物层次阶段,戊戌维新使它开始进入制度层次阶段,五四运动使它转变为文化层次阶段。这种说法,就这三次运动的主体目标取向而言不无道理,但是就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整个过程和这三次运动的实际成效而言并不全面,亦非尽然。从戊戌维新的实际成效来说,它作为一次政治制度变革运动是不成功的,它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主要是进行了第一次较为全面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动员。在思想文化上,它开始了科学与民主的启蒙…  相似文献   

2.
论党在过渡时期的文化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在过渡时期的文化政策 ,对解放精神生产力 ,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对变革文化制度 ,推动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变革 ;对转换文化结构 ,推进传统文化现代化 ,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 ,这些文化政策也存在一些缺陷。  相似文献   

3.
清政府在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周积明在中国和其他后发现代化的国家,现代化从观念传播到现实的行动,中央政府的介入起有决定性的作用。其原因在于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不是一种"自然"的过程,而是迎接外部挑战的结果,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为的过程,而国家...  相似文献   

4.
外来文化在日本现代化中的地位刘光宇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的理论,所谓现代化是人类摆脱旧制度、旧观念的束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文明社会过渡的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政治以及文化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现代化运动有其内在发展规律,经济现代化与政...  相似文献   

5.
儒学与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洪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化领域中也逐步显示出它的勃勃生机。近年来,儒学在现代化社会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尤其对东西地区现代经济的崛起,起着积极的作用,继而有所...  相似文献   

6.
中国以其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闻名于世,然而在我国古代传统的“贵中华,贱四夷”的大一统观念影响下,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国早期历史文化应以华夏为中心,而轻视周边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后,中国开始了早期现代化进程。中国的早期现代化是在缺乏必要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准备的条件下,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而开始的,属于“后发外生型”的强行启动,因此它在现代化主题及工业化、民主化进程中就显现出许多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典型特征。本文力图在分析中国早期现代化过程的基础上,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特征与局限作些总结与归纳。  相似文献   

8.
邵华 《神州》2013,(3):45-45
哈尔滨的早期现代化历时三十余年,起于1898年中东铁路的修建这一外力的推动,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结束。在早期现代化进程中,哈尔滨的经济和政治、文化教育与观念、城市和社会生活等,都历经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因此,研究1898-1931年哈尔滨早期现代化的历史特点,可以为中国其他城市乃至中国的现代化提供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过程中的娼妓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Zhang B 《史学月刊》1999,(1):99-103
在中国近代开埠城市中,娼妓炽兴,卖淫嫖娼日趋社会化、商业化、复杂化。本文从认识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过程中弊病的角度,以城乡关系和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及市民行为观念的转型变迁为背景,剖析了这一城市病的历史及社会根源,试图揭示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过程中的几个面向和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由于地缘的孤立和中华文明长期居于东亚文明的中心地位,使得中国传统地理观念一直具有浓厚的“自我中心”色彩。这些传统观念在世界现代化进程开始后遇到空前的挑战。传统地理学中中国中心观、华夷族类思想和风水观念等渗入社会思潮,沉淀于民众心理,障碍了国人对世界的理性认识,影响了传统世界秩序观的解体和近代世界秩序观的形成,淡化了国人的危机意识,对早期现代化起了极大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个世纪前,清末状元,近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张謇先生,为实现他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理想,在家乡南通进行了实业、教育、文化、慈善等领域的一系列变革,从而探索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早期现代化道路。南通博物苑正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重要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2.
五四的社会后果:妇女财产权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形成了高涨的妇女解放思潮,但"男女平等"成为社会主导观念,最后在标举男女平权宗旨的国民党执政后,才最终修订颁行了真正实现男女平等财产权的法律。这一法律条文比民间实际情况有所"超前",因而效用性受到限制,但对社会观念及民间习俗变革起到了主导和引领作用。反映了观念、制度和习俗变革之间有一定的"超前"梯度,这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变革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3.
翻开近代中国留学史 ,晚清时期岭南出国留学生对中国近代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特别引人注目。首先 ,他们是中国近代出国留学的先驱者和开拓者。其次 ,他们是中国近代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再次 ,他们也是肇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早期启蒙者和先导者 ,而且在一定的客观程度上 ,积极推进着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最后 ,他们对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贡献 ,就是起着开风气之先 ,最早吸取和引进西方先进文化 ,并把它辐射到全国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以其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闻名于世,然而在我国古代传统的“贵中华,贱四夷”的大一统观念影响下,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国早期历史文化应以华夏为中心,而轻视周边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在文献记载方面,囿于历史的原因,以往在华夏中心论的影响下,我国史书  相似文献   

15.
文化视野中的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本质上属于经济范畴,但其过程本身又与文化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从文化的角度审视现代化,不仅可加深对现代化的认识,也有助于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进一步探索。一、现代化:世界潮流与民族特色的统一现代化作为进程,是指经济、政治体制以及文化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这种转变在不同的国家表现为特殊的道路。从广义上来讲,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从狭义上讲,现代化则指落后国家以先进国家为榜样,采取有效途径,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以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的过程,也是近代西方医疗卫生观念和制度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当资本主义的浪潮席卷西方并猛烈冲击东方的时候,近代来华传教士充当了打破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急先锋。在西方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背景下,一方面,他们向古老的中国展示了建立在西方工业文明基础上的医药卫生观念和制度的先进性,引起了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热潮;另一方面,他们又极力向衰弱的中国灌输其医药卫生的观念和价值,并导致了中西医文化的冲突。伴随着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结果是封闭、排外、保守且具有较强内聚力的中华医药体系逐渐走向世界,并且相对先进的西方医药卫生观念和制度也逐渐被中国人所理解并接受。中西医文化开始走向融合,并由此促进了中国卫生事业现代化的启蒙。  相似文献   

17.
日中两国的传统文化与早期现代化的成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中两国的传统文化与早期现代化的成败罗福惠日中两国同时在19世纪中期受到西方列强的冲击,自此开始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到19世纪末,日本的早期现代化已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亚洲唯一能与欧美列强抗衡的强国;而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却难以启动,且在世纪之...  相似文献   

18.
西周之前人们也考虑过德的问题,然而没有周人思考得这样深刻和系统。德观念在西周盛行,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是一个不争的文化史史实。西周的德观念来源于宗法贵族社会管理的政治理论,随后它超越了政治领域而发展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文化观念和道德准则。它的普遍文化因素表现为一种早期的人文理性,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涵:提倡宽容、反对暴力,张扬人的理性思维,重视人的精神提升,强调人的责任感。然而,它的不足在于漠视个性,为异化个体价值做了历史文化铺垫。中国传统文化极端强调人的社会属性、漠视人的个性的文化倾向即滥觞于此。  相似文献   

19.
儒家文化近几年来再度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可能主要是由下述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改革向纵深发展所遇到的重重困难使人们感到,中国的现代化是一项极其复杂的任务,它一方面涉及社会体制结构的根本改造.另一方面也涉及文化观念和心态习惯的根本改造。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文化传统根基太深。这个传统曾经顽强地反复生长出同一种文化果实,因此若不能予以清算,现代化事业将十分渺茫。因为我们赖以建设现代化的基地就是这样一个历史陈袭太深的古老国家。如果说几年以前人们对这一点的认识还不太明确的话,那么儒学文化讨论的出现无疑是一个标志,所谓儒学文化讨论,其实就是以一个具体题目展开的中国传统文化讨论,其目的显然是在反省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基础,以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它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是够份量的。 第二个原因是,一批海外汉学家,尤其是一批华裔学者提出儒学有再度复兴的可能。他们以二次大战后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为依据,特别是以所谓工业东亚(日本和“四小龙”)的出现为依据。引用一些国内不大熟悉的新理论方法,论证儒学在当代和未来中国有生命力的种种可能。他们的观点在中国(大陆)知识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分子对此作出的反应差异  相似文献   

20.
吴大清 《神州》2013,(32):38-3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为社会大众所世代相传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它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念、思维活动,是构成中华民族深层文化的基因,对于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现状加以分析阐述,以期给相关部门改进自己的工作以有益借鉴,进而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