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云很善于自律和节制。比如吃菜,他以青菜豆腐为主,每 餐豆腐的块数都有定量,任何情况下也不多吃或少吃一块,几十 年如一日。每餐一小碟花生米,永远是13粒;休息散步,每次 准时13分钟;至于一般礼节性的会客则尽量谢绝,若见也最多 3分钟,从不浪费时间。陈云还终身坚持饮淡茶,每次只放3片 茶叶。 (摘自《领导广角)  相似文献   

2.
陈毅和张茜共同生活30多年,他们膝下3男1女。张茜服从组织决定,当了副总理兼外长陈毅的外交夫人。她随丈夫出国访问、拜会,仪表清丽、落落大方。陈毅的职务变化多次:新四军代军长、三野司令、上海市长、副总理兼外长。在张茜眼里,陈毅职务再变,在家他仍是自己的丈夫,限制丈夫吃肥肉,不准丈夫多抽烟,即便当着周恩来总理的面,她也夺过丈夫手中刚刚点着的香烟,在烟缸中熄灭。有回周总理在北京饭店请陈毅、贺龙两位老总及夫人吃狗肉。几杯入腹,陈毅妙语如珠,他乘兴又端起一杯,突然“哎哟”一声,向着身边的张茜埋怨道:“你不要踩…  相似文献   

3.
彝族白话     
强如罢拘我。递烟筒今年黄烟贵,吃锅尝尝味。喝酒拿烟是我拿,烟瘾是你发。今年黄烟多,吃锅又吃锅。望着你闲罗,拾酒给你喝。望着你闲罗,抬烟给你唆吃饱吃不得,烟锅还你呢。酒碗抬呢③高,喝口我瞧瞧。烟锅三道笠,吃呢饱噜噜,黄烟是点灰,吃吃吐掉呢。高粱谷子酒,尝尝味略走?烟锅三道节(夕匕),吃到脖子眼(儿)。烟锅递给你,吃得多吃口。喝酒硬拉你,拈点菜给你。吃锅又吃锅,吃成小喉巴。递呢很不好,接呢轻轻巧。吃酒不吃菜,肚子会作怪。喉巴命中带,不是吃烟怪。递呢不好些,接呢轻巧呢。吃饭不叫人,吃罗月王子疼。又抢你呢手,又隔你呢口②。递烟不…  相似文献   

4.
没有吃过蒿子、蕨根、枇杷树皮乃至高岭土、龙骨石等等的人,是体会不到那种疾苦生活的。1961年2月15日(农历辛丑年正月初一)傍晚,我乘61次特别快车(北京——广西凭祥)离开北京,到柳州转乘普客,第六日清晨抵达贵阳。在贵阳火车站下车后,再乘公共汽车到贵阳客车站买到开阳的汽车票。当时交通很不方便,贵阳到开阳的汽车每天只有一辆,而且是用一辆  相似文献   

5.
程瑞芳日记(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刊 《民国档案》2005,(1):21-25
上海寄的东西来了,是托牛太太买的,也有她送的,都是吃的菜,怕延长下去买不着菜。今晚吃了好菜,是国际委员会送的,一餐吃不多。因钱多,我们将这钱大半给工人和帮忙的职员,请他们买肉吃,我们只用几块钱买菜。我们今晚还吃了三种好东西,是上海人送的苹果、桔子、糖,做难民还有这三种东西吃,不是特别难民吗?吃得真香,多时没有桔子吃,这一样东西我很欠的。  相似文献   

6.
张旭 《湖南文史》2012,(2):24-25
在“主席家”掌灶22年的程汝明,每年除夕夜不过是多做几个毛泽东爱吃的菜——辣椒、苦瓜、红烧肉,全部不放酱油。那晚,程汝明不用在菜里多加汤水保温,因为吃这顿“团圆饭”时,毛泽东不会像平时边吃边看文件,而是在饭后批阅文件。程汝明则和每天一样,把当日菜单处理掉。  相似文献   

7.
主人家摆满了新婚的酒席,大家欢欢喜喜坐在一起。快吃吧,挟一筷节节菜,吃了可以开山种地;快吃吧,挟一筷野灰菜,吃了可以撵山打猎;快吃吧,挟一筷树花菜,吃了可以万事如意;快吃吧,挟一筷土锅菜,吃了才不会把祖先忘记。这些山茅野菜,是祖先传下的吉详菜;这些山茅野菜,是新郎新娘的美意招待。快喝吧,喝一口荞酿酒,它可以使人们勤脚快手;快喝吧,喝一口谷酿酒,它可以使寨子年年丰收;快喝吧,喝一口果酿酒,它可以使老人长命百岁;快喝吧,喝一口高梁酒,.它可以使生活美如醉。今天是属“牛”的吉祥日今天是新婚的好日子。做新娘的姑娘呵,把自己打扮得俏…  相似文献   

8.
在那个知青下放的年代,也许是因为正处于吃“长饭”,也许是因为肚子里没油水、餐餐吃“红锅菜”,也许是因为天天做事太累的缘故,反正那时特别好吃,也特别想吃。为了吃,为了填满肚子这个无底洞,我们只好在牙缝中剔肉吃,在胃肠里翻食物…… 场里做饭的,是个背有点驼、耳有点聋、70多岁的光棍老人。他不晓得炒菜,只会煮菜。因为他做任何菜都是放几瓢水去煮,熟了就放点盐,而油就是从盐罐里挟出那块已经在锅里烙了几次的“板膏”(杀猪后,把板油切成块,用盐掩着),  相似文献   

9.
漫话     
《南方人物周刊》2008,(19):18-18
"最近好像有一种舆论,说世界粮食价格上涨,就是因为中国人和印度人吃肉吃多了。印度人不吃牛肉,那吃牛肉的肯定是中国人。后来我想也对,中印两国人口多,要多吃点粮食多吃点肉,粮食供应确实紧张。可实际情况,难不成我们就应该是吃菜和吃米饭吗?"  相似文献   

10.
朱红  吴若峰 《旅游》2005,(10):66-72
宅门菜在北京兴起有一阵子了。但也仅仅是少部分人知道、少部分人光顾。因为它不是开给大众的,它针对的也就是那一小撮人——真正懂得吃、并且吃得起的人。 吃宅门菜要懂宅门菜的规矩。经营宅门菜的人家绝不会挂招牌的,因为宅门菜是自家做,做给自己人的。不是面对大众的餐厅,为什么要挂招牌呢?去吃宅门菜不能点菜,你去朋友家吃饭,能自己点菜吗?必须预订,位子有限,不预订不行;吃了宅门菜,最好打听一下这菜的来龙去脉,因为主人和这宅子肯定都有点故事;宅门里没有经理,只有管家,尽管他们干的事情相当于餐厅经理;宅门里的服务员叫丫头。  相似文献   

11.
论到青海饮食——特别是农村饮食,肉多菜少、干多稀少曾经是两大突出特点。 人类饮食都是特定环境下的创造,并逐渐沿袭成为传统,这比如一个游牧民族,无法不叫其餐桌上经常摆放奶和肉。青海肉多是因为有牧区,有牛羊。菜少是因为青海地势高寒,不宜种菜,也就缺少吃菜的习惯。这一点叫河南移民拿老家比较得非常凸显:啧啧,这儿过年吃多少肉,叫咱在老家不吃一年?  相似文献   

12.
编后随侃     
报载:某饭馆某某忽然火爆,每日顾客盈门,且多为回头客。后查出其老板在菜中加了鸦片,不仅刺激了吃者胃口,又使人吃了还想来吃。此老板图财缺德,已受公众谴责和法律制裁。 纵观今日报刊摊点,加了“鸦片”的“菜”似乎不少。本刊这家“饭馆”,当然不能如此下作。但在商潮冲击下,是否做过类似吊人“胃口”稍加“刺激”的事呢?作为“厨师”,未免有点脸红。有读者(有的还是学者)批评我们也追随“歪风”,热衷于“揭秘”、“曝光”,加入“明星”轶事和官司的起哄啦啦队,甚至封面也大登靓女照片等等,因而以为本刊“转向”或改变方针了。对此,我们感…  相似文献   

13.
妈妈: 您好! ……白天要出工,晚上的蚊子又多,所以拖到今 天才写信,请您原谅! 千山红农场(湖南沅江--编者注)的特点就是太 大,望不到边的水田与旱土、水稻和棉花,做事主要靠 人工。分场新知青学习班结束后,我们回队上就出工 了。锄了几天棉花地里的红霸根草,又开始了紧张的插 秧战斗。等搞完双抢,再来扮这里的禾(一季稻--编 者注)。冬天还要挑堤修水利,四季无农闲。 ……新知青每人领了一个提桶、一个脚盆、一把 锄头、一根扁担。做了一件塑料雨衣,买了顶斗笠。 队上要搞饭给临时工吃,我们就便一起吃,每餐只一 样小菜,挖(盛)一蒸钵几个人吃,经常是饭吃了一半 就没菜了。但农场比公社还是好得多,每月有基本口 粮30斤。由于计划不好(没有量米的升子),我33天 吃了63斤米。队上每10分工配4两粮,这个月的日 子不得圆(完)。食堂的菜里面找不到油星,每人每月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我的故乡四川丘陵农村实行公社大集体,农民从生产队里分得的口粮长年不够吃。想要填饱肚子,就必须开动脑筋。多在自留地种牛皮菜(又叫厚皮菜,两年生草本植物)、多吃牛皮菜就成了乡邻维持生计的普遍规律,主要是它好种、产量高,人猪都能吃,可以大大弥补当时紧缺的粮食。  相似文献   

15.
张晓东  黄夕 《环球人物》2013,(13):16-19
辞了职的副总理及议会高官,都曾是他长期的支持者5月8日,俄罗斯政府副总理兼政府办公厅主任苏尔科夫忽然宣布辞职。一直以来,这位俄政府"三号人物"非常神秘,号称"克里姆林宫的灰衣主教",曾先后效力于  相似文献   

16.
葑菜腌菜     
赖广昌  木子 《旅游》2012,(3):11
故乡有种蔬菜名叫"葑菜",读《诗经·邶风·谷风》时,发现已有记载:"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我猜想这个葑菜肯定是一直从古代吃下来的菜了。偶然翻阅清人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其中"芜菁"条下有这样的记录:芜菁,昔人谓葑、须芥、蕵(sun)、芜、荛、芜菁、蔓菁七名为一物。翻到"芥"条,其中几句话让我异常兴奋:"江西  相似文献   

17.
“糖鸡屎”     
正三公离世后,我与纤尘不染、有着太阳香味的"糖鸡屎"素嬢嬢重逢,命运的转折,翻开了一个老故事,延展了一个新人生。三公过世后,"糖鸡屎"再也没有来过尚节堂。"蜂糖罐……马齿笕……"每当提篮小卖马齿笕、灰灰菜、蜂糖罐的女性叫卖声响起,我就会跑到巷子口,看叫卖的人是不是"糖鸡屎";又或者一看见挑着山楂圈、刺梨串走街串  相似文献   

18.
正傍晚,我拔菜给羊吃时,发现菜叶上竟然有三只野蜗牛,于是捉起来细细观察。野蜗牛个头不大,却十分灵活,在白纸上爬来爬去,透过那半灰半白的外壳似乎可以看到蜗牛的身体。它的上半身软软的,底下有一条缝隙,时而伸展,时而合拢。蜗牛有两对触角,一对在正前方,较短,另一对在头顶上,较长,最顶端的两个黑点就是它的眼睛。它的  相似文献   

19.
陪土司进馆子一天,李土司要进馆子,一定要沙则陪同前往。到了馆子里,李土司大叫:“凡是好吃的酒菜都抬来。”不一会,桌子上便摆满了酒菜。沙则看着桌子上那么多好吃的菜,就拿起筷子不客气地独自吃起来。李土司见了,问沙则:“沙则,我主人都不吃,你怎么就吃起来了?”“我是你们的仆人,哪样菜都应该让我先尝尝才好。”沙则不动声色地说。李土司睁大眼睛问:“为哪样?”沙则  相似文献   

20.
王恩收 《文史月刊》2008,(11):47-47
慈禧太后掌握大清政权近50年,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 慈禧太后每次吃饭,必须上100盘菜。这么多的莱有的她都顾不上看一眼。有一次,她坐火车去沈阳,光炉灶就带了50个。每个炉灶配一个大厨,一个专管生火的小厨,一个杂厨,比如老太后要吃豆芽,杂厨就要一根一根地择豆芽,不能弄断豆芽杆,每个大厨每次就做两样菜,因为有时候一个菜需要做两三天,比如老太后喜欢吃鸭子,大厨炖一只鸭子就需要两天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