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闽台地区的农产品流通马波经济作物生产的发展和为在市场出售的粮食种植业的出现,导致清代闽台农业的商品化趋势,与之伴行的是区域上的专业化趋势,而区域专业化又导致每个地区不得不依靠市场购买或出卖其生产、生活必需品,使农产品的流通成为实现生产过程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2.
以往在对明清江南市镇认同(即“都市认同”或“共同体”)的研究中,施坚雅的“市场圈”和滨岛敦俊的“信仰圈”最为引入注目。近年来,森正夫通过考察乡镇志名称、镇域认知以及乡镇志横向纵向的相互认识等几方面。从民众的“意识”出发探讨以江南市镇为中心的地域社会的确立。巫仁恕通过对乡镇志《园第志》的分析,认为“文献并不能反映了地方人们认同感的加强,只能说是加强了地方上士绅的优越感。”夫马进通过对清代松江育婴事业的分析,认为“以府城育婴堂为中心的县城接婴堂、镇接婴局、济婴局的有机关系,与官方行政中的有机关系完全不同。”此外,稻田清一对镇董阶层参与地方公事的分析,太田出对清代绿营管辖区域的研究以及张研从清代市镇管理体制的角度而进行的研究,都为探讨江南市镇认同提供了有益的启发。本文以《乌青镇志》为例,从镇志称谓、镇域的认知、镇志的编修过程和对现实问题的关注等角度。探讨明清以来江南乡镇志的编修与地方认同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侯实  还凯洁  薛曈旭  王军  杜晓帆 《东南文化》2023,(2):13-20+193-196
江南水乡市镇处于水网密布的长三角平原地区,相互关联并形成网状分布的市镇体系,朱家角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借助方志、历史地图与卫星地图的比对,可发现,伴随着棉布业的衰落和米粮业的兴起以及主要航路从南漕港向北漕港转移,朱家角的市镇空间从明代以东市为主,到清代逐渐北移,最后形成放生桥两岸最为繁盛的格局。朱家角的历史空间演变为江南水乡市镇“形成—发展—鼎盛—衰落—新发展”的全过程提供了一处明确的实证,支撑江南水乡市镇“系列遗产”的整体价值。  相似文献   

4.
市镇在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唐宋时期,福建地区的市镇迅速发展,数量剧增,南宋前中期达到巅峰,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区域性市场。由唐及宋,福建地区的市镇呈现出分布范围向乡间不断扩大、聚集中心明显形成、地域分布不均衡的趋势。从空间布局的角度来看,该区市镇大致以"交通型"和"生产型"为主。在"交通型"市镇中,以水路、海路交通为主的市镇相较于陆路交通市镇占据主流地位;"生产型"市镇带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以地方特产生产型市镇为主。这是受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双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清代是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学者对于这一区域清代经济史的研究还没有涉足,较早涉足这一研究领域的是上世纪50—60年代日本学者对湖南的米市以及湖广集市的考察①。80年代以后,国内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日益关注。就笔者统计所及,80年代至今,国内学者相关研究论文已有80多篇,专著已有10多部,尤其是近年来更是出现了对长江中游市镇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研究。回顾总结2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拓宽或深入该领域的研究将不无裨益。一城市、市镇经济研究城市和市镇经济研究是本区域清代经济史研究的…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镇经济逐渐繁荣和发展起来。南阳府地处豫西南,“据荆襄上游,为中原咽喉。……秦、晋、燕、赵、川、湖行旅率必由之,舆马贵游,络绎不绝”。(1)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南阳府在明清时代出现了数十个商贾辐辏的市镇,在整个中原市镇经济发展中很具代表性。何为市镇?史学界至今众说不一。有人给清代前期的市镇下了一个定义,认为其“一般具有两个要素;一是交通发达,商业繁盛,人口相对集中;二是有派驻市镇的机构和官员。两个条件齐备者,大概是较大的市镇,只有第一个条件者,大概是中…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地志资料,对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市镇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认为清代地志关于市镇的记述很不平衡,市镇的概念和内涵在诸多方志中不一致;市镇并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一般行政区划,也不全是一方的行政中心;市镇包括市集主要表现为一方经济中心地的功能,社会活动是伴生的现象。市镇按集日分配看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年集、月集和日集,其具体情形和分布略有不同,地域特征显著。由于地志资料记述较为混杂,在作具体研究中应当澄清和分析,而不可贸然用之。  相似文献   

8.
本述评围绕吴滔新著《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的空间透视》的主要思路和问题脉络,尝试对江南市镇研究及区域历史地理研究提出若干探索方向。评述者讲述其与吴滔近十年在江南共同开展实地调查的真实经历,从而阐释书中有关水乡聚落环境、市镇型塑机制、市镇空间生产等重要分析框架的缘起和旨趣,进而提出尚待商榷和推进的若干课题。  相似文献   

9.
张研  牛贯杰 《安徽史学》2007,(6):102-109
清代康乾盛世在长期粗略的自然分工的基础上,在全国性市场网络连为一体的经济格局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的"二元经济".一元是沿江沿海形成专业化生产区的早期近代化经济,一元是其他各类地区包括传统农业、手工业、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等在内的"十分发达"的传统经济体系①.  相似文献   

10.
企业集团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遵循社会化、专业化协作的原则把生产要素合理地组织起来的经济组织结构。通过组建企业集团,发展包括地区和中心城市之间、中央和省属大中型企业同地方中小型企业之间、生产和销售企业之间的横向经济联合,能够产生巨大的生产协作力,对整体推动以国营大中型企业为主导的国有工业企业向集约化、国际化经营发展,增强各类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一、兰州地区企业集团发展现状兰州地区的企业集团发轫于80年代中期,在  相似文献   

11.
清代乾隆年间的历史档案和文献资料中,在述及我国西部和西南部边界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时,常能见到“痕都斯坦”一名;清代宫中旧藏、现在的一些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的文物中,亦有为数甚多的所谓“痕都斯坦玉器”(以下简称“痕玉”),这类文物  相似文献   

12.
张岳与北海     
陆露 《广西地方志》2009,(3):39-41,53
“北海”,是清代始见记载的港口市镇。早在明代,廉州知府张岳已在此探明对外新航路“西南海道”及起航港口,奠定了这个海港城市成长的根基。  相似文献   

13.
试论明清徽州市镇与社会转型──兼与江浙市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明清徽州市镇与社会转型──兼与江浙市镇比较杨春雷明清市镇史的研究。早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然研究成果多集中于江南平原市镇。却鲜有涉及江南山地老。本文拟考察江南山地的徽州市镇。并将其与平原地区的江浙市镇对比研究。进而探讨不同的自然人文条件下市镇经济与...  相似文献   

14.
在明中叶至清中叶的三个世纪中 ,苏州城市有显著扩大。这个扩大同时表现为城市地域范围的扩展与城市人口的增加。苏州城市变化的主要趋势 ,是城市从府城内扩大到城厢附郭和郊区市镇 ,从而形成一个以府城为中心、以郊区市镇为“卫星城市”的特大城市。苏州城市变化的主要动力来自城市工业的发展。城市工业的发展 ,并非单纯的府城工业向外转移 ,而是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形成的合理的地域分工。经过这三个世纪的发展 ,到了清代中期 ,城市工业在苏州经济中已经居于主导地位。苏州的城市变化代表了明清中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新道路 ,亦即傅衣凌先生所说的“苏杭型”城市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在清前期长江流域东西贸易日渐兴盛这一历史背景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皖江流域逐渐形成了传统型市镇、地方集散型市镇和流通枢纽型市镇等具有不同层级的农村市场网络体系,并以芜湖作为该区域市场体系的最高中心地.从时间上看,皖江流域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从清初至乾隆年间的恢复阶段、乾隆至嘉道时期的快速增长阶段以及道光至成光年间的平稳发展阶段;从空间上看,皖江流域市场无论在市场密度方面,还是在市场贸易范围、市场贸易半径方面都处于同期全国市场发展的较高水平,但皖江流域内部的市场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状态,各地区的市场密度、市场贸易范围及市场贸易半径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专业化水平低和开放性不强是皖江流域市场发展的主要特征,造成这些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格局的单一性、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和商品经济观念的落后性.  相似文献   

16.
茶叶是清代国内外贸易的大宗物资,也是销往边疆民族地区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砖茶对清廷维护边疆统治秩序极其重要。借助康雍乾三朝对准噶尔部的军事行动所带来的商业契机,北商贩售砖茶至蒙古地区的经济活动在清中前期边疆贸易领域写就了壮丽篇章,促进了商贸线路、物资交易网络和商业市镇的形成。砖茶自产茶区流向万里之外的蒙古地区,成为当地居民的日常必需品和广泛流通的“货币”,并且终清之世位列输入品首位。咸丰十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经恰克图与俄国贸易的北商群体严重受挫,遂将视野转向蒙古地区,并改变经营策略。清末,北商在蒙古地区的商业活动基本得以撑持,砖茶贸易仍保持一定的优势,但盈利情况一落千丈。由是观之,清代北商的砖茶贸易兴衰之道与清朝国力的盛衰走向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17.
论清代贵州义学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统一贵州以后,把崇儒兴教作为加强思想统治的重要工具。随着“改土归流”的完成,清政府在贵州少数民族聚居的广大地区,即所谓千里“新开苗疆”,兴办了许多义学,借以传播封建化,巩固专制统治。在清代,贵州义学成为清政府“化导”各族人民的主要场所。义学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贵州政治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18.
早在清代,广东已出现各种经济作物种植的专业化地区,即使农作物种植尚未专业化的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也十分普遍,挤占了不少农田。进入民国后,广东经济作物挤占农田的现象进一步发展,如蚕桑、甘蔗、烟草、水果、花生、茶、麻、蒲葵、瓜类蔬菜、花卉、油桐、树胶、咖啡等,都形成了一些集中专业产区,  相似文献   

19.
清代,隶属于山西的蒙古地区大致包括今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的察哈尔右翼、乌兰察布盟东南部、伊克昭盟东部和以呼和浩特为中心的土默特旗全境。光绪末年,清政府在内蒙古推行“移民实边”的政策,山西北部的蒙古地区因土地开垦而迅速发展起来,人口激增,逐渐形成既有别于中原内地的市镇村落,又不同于完全游牧为生的蒙古社会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独特区域——蒙垦区。本文试图通过对清末山西北部蒙垦区人口变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关于“权威遗产话语”的讨论发展至今,仍有学者质疑其是否存在过度诠释的倾向,也仍有学者对其采用过于简单的二元对立式的理解。上海提篮桥地区的遗产案例说明,物质本体第一位、价值的选择、横向做比式的遗产话语生成模式的确是存在的;保护与展示的“共谋”也能进一步推动遗产话语的生成;但所谓的专业化的自洽逻辑、动态发展过程、内在兼容性、现实条件的制约等因素也都是不应被忽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