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1957年夏季展开的反右斗争中,毛泽东亲自撰写、改定的《文汇报在一个时间内的资产阶级方向》和《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先后以《人民日报》"本报编辑部"和"社论"的名义发表,时任上海《文汇报》社长兼总编辑的徐铸成在劫难逃,再三检讨仍未过关,很快被戴上了"右派"帽子,报社职务撤掉,全国人大代表除名,随后与  相似文献   

2.
李伟 《文史春秋》2005,(7):23-27
1报人生涯六十年成功辉煌在桂林著名报人徐铸成(1907-1991),江苏宜兴人。他一生中有60年的宝贵年华都奉献给新闻事业。先在《大公报》,后在《文汇报》,在两报他都创造辉煌业绩。1957年3月,某日毛泽东握着他的手说:“你们的《文汇报》办得好,琴棋书画、梅兰竹菊、花鸟虫鱼,应有尽有,真是办得好!”  相似文献   

3.
李泓 《文史月刊》2003,(10):34-37
徐铸成,我国著名报人,1927年进入《大公报》所属的《国闻通信社》任抄写员,凭他的勤奋、才智和《大公报》领导的赏识提拔.很快便转为《大公报》记者、编辑主任、总编和《文汇报》总编,1957  相似文献   

4.
徐铸成(1907—1991年)是名副其实的报人,一生中有60年都奉献给了新闻事业。先在《大公报》,是继张季鸾后,由该报理监会通过任命的两位总编之一(另一位是王芸生)。后到《文汇报》,更达到事业的顶峰。近年有人著述《大公报》史而曲意回避徐铸成,然而这无法磨灭他为《大公报》消磨  相似文献   

5.
姚芳藻 《炎黄春秋》2004,(10):50-51
1957年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令人震惊的社论《这是为什么?》揭开了反右运动的序幕。《文汇报》是这场运动的焦点。这个时候,毛泽东主席亲笔撰写的《人民日报》社论《〈文汇报〉在一个时间内的资产阶级方向》和《〈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还没有发表,《文汇报》老总徐铸成还陶醉在受毛泽东表扬,被委派为中国新闻工作者代表团团长访问苏联的无限荣耀之中。然而,反右斗争的熊熊烈火已向他扑来。9日晚间和10日上午,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两次召见《文汇报》党组书记、副总编辑钦本立,命令他把徐铸成批垮搞臭,连具体作战方案都安…  相似文献   

6.
著名老报人徐铸成从20年代末即开始献身于新闻工作,一生不知有过多少次采访,写出过多少篇报道。以徐先生个人之意,平生有过许多称心之作,其中以1930年初在太原的那次戏剧性的采访最为得意。那次采访获取消息非常意外,发出电文非常机敏,《大公报》处理这条新闻非常巧妙,堪称中国新闻史上的一段佳话。 1928年,国民党北伐军抵达北京后,蒋介石开始着手削弱和剪除其它派系的军阀,通过蒋桂战争、蒋冯战争、蒋唐战争,先后重创了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桂军、冯玉祥的西北军,以及唐生智部队。  相似文献   

7.
梦棠 《纵横》2004,(12)
丁玲生于1904年,卒于1986年。今年是她100周年诞辰。再算一算,她告别人世也快20年了。对于知晓和经历过中共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史,以及建国后从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这段历史的人,差不多都知道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女作家丁玲。我上小学刚学会认字造句时,听到大人们在传说当时一件轰动性的新闻:从延安过来的女作家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小说得了斯大林文艺奖金。那时斯大林还没死,中国和苏联关系算很好。后来又听说,女作家还被邀请去莫斯科在电台上讲话。于是丁玲成了闯入我脑海里第一位现代作家的名字,比知道鲁迅、茅盾还早。我想以后一定要…  相似文献   

8.
周会会 《文史月刊》2008,(12):59-60
有人说:文学、爱情和政治是丁玲一生的三大主题。她的人生,历经磨难,劫后余生。虽然在她一生中三度结婚,但她心中,却始终埋藏着一份崇高的情感。坦率表白:我有了一次伟大的罗曼史1928年初,因为朋友的介绍,冯雪峰开始辅导丁玲学习日语。冯雪峰(1903-1976)是浙江义乌人,原名福春,笔名雪峰、洛扬等。  相似文献   

9.
10.
1947年冬。华北野战军继清风店大捷活捉国民党嫡系第三军中将军长罗历戎之后,于11月11日,又一鼓作气,乘胜攻克了石家庄。  相似文献   

11.
我在四川省南充市生活过两年,从1950年到1952年夏天。那时共和国初建,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工作的老同志都十分亲热,工作夜以继日,建设百废待兴,马上的军旅生涯还未完全结束,马下的建国任务业已开始。老同志中有参加过百色起义的红军将领,也有晋绥根据地的地方领导。原南充地区的老同志四十年间和我家来往最多的就是裴昌会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一位原国民党起义将领。  相似文献   

12.
正波伏娃与丁玲,虽同为女作家,可一般想来,她们是难有交集的。原因不外是国家有别,相距太远;从声望角度考量,波伏娃无论如何也是世界的。在寻常情况下,说波伏娃阅读并评说丁玲作品,可能性不大。可事有意外,偏偏波伏娃就读到并在著述中谈及丁玲作品,她们之间,还有彼此到家做客的交往。对于中国读者,也许是愿意对此有所了解的。  相似文献   

13.
八大山人的研究,在经过三百多年历史后的今天我们来说,最大的困难是资料的匾乏和搜集资料的困难。更加上八大山人是明王子孙,清初的杀戮和清廷对明宗室的镇压以及扼制,使得今天我们只能从支离破碎的文献中去寻找那一鳞半爪,使有限的材料还原其历史的面貌,发挥其最大的历史价值,从而使我们的研究得以一步步发展。尽管这种发展的速度比起其它学科的发展来说是缓慢的,但毕竟是在发展着,这也就是今天八大山人研究中,尚有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正在被一个个破译的根本所在。随着八大山人遗留问题的一个个解决,对人大山人艺术的诠释,将…  相似文献   

14.
误会80年代中期,中国三S研究会理事、陕西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安危,在整理埃德加·斯诺的前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保存的资料中,发现了1933年年初,斯诺采访鲁迅的手稿。斯诺问鲁迅:“最好的短篇小说家是谁?”鲁迅答:“茅盾、丁玲、郭沫若、张天翼、沈从文、郁达夫、田军。”丁玲自1927年发表《梦珂》后.到1933年已创作了近30篇短篇小说。鲁迅看过丁玲哪些作品呢?据丁玲自己回忆:“鲁迅先生曾向我要《水》的单行本,不止一本,而是要了十几本。他也送我几本他自己的书。”鲁迅很早就知道“丁玲”这个名字,但…  相似文献   

15.
徐与舒关系略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徐与舒的关系,在史籍中并无详细的记载,只是近代学者在研究它们的历史和有关东夷史料时才引出了徐、舒关系问题的探讨。目前对这个问题基本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即同源说和异源说。这两种观点的基本出发点都是以文献为主,辅以古文字学的研究成果,曾进行过激烈的探讨,但最终各自都没有提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助考古学的方法和材料,对徐与舒的关系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 古徐国,据文献记载,与江、黄、奄、钟离等国同属赢姓,学术界尚无异议。只是对于它的族属问题尚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认为徐属淮夷①。西周金文中也有直接称之为南淮夷的②,因为徐位于周之南土的缘故。《左传·昭公元年》:“周有徐、奄”,杜注:“二国皆赢姓”。《书序》曰:“成王伐淮夷,遂践奄。徐即淮夷。” 二、徐夷不属于淮夷。根据它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与奄、宫、邾等相近,同为少氏之后③,与东夷、淮夷皆有别,淮夷是居住在淮、扬二府而滨海地带,和徐夷居住在淮河以北、微山湖以南的徐州(铜山县)一带不容混淆,并认为把徐、淮同东夷揽到一起是汉人以后的事,在春秋以后,徐、淮在古文献中还是分述的。 以上两种观点虽然相矛盾,但都赞同徐源自今苏北或鲁南...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春末夏初,我有幸到长治市郊区嶂头乡去考察文物。尽管精疲力竭,口干舌燥,还是身不由己地迈步到嶂头村。站在著名作家丁玲曾住过的地方,回首往事,心潮澎湃,不能自已。光阴荏苒,她离开嶂头20余载,虽已人去屋空,但丁玲的音容笑貌还在我眼前显现。  相似文献   

17.
王锡堂 《纵横》2011,(1):15-17
张平化,湖南省炎陵县(原称酃县)人,1926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同年投身北伐。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回家乡开展农民运动,l1月加人中国共产党。当时,酃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张平化就从这时起,跟随毛泽东闹革命,无论是在艰难困苦的战争年代,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异常困难的时候,还是“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岁月,张平化都没有动摇对毛泽东的真挚感情。因此毛泽东也十分喜爱这位故乡人、老井冈,并一直保持着非同寻常的情谊。  相似文献   

18.
本来想尽量不谈有关癌症的事情,奈何事与愿违,坏消息偏偏一而再,再而三传来,使我欲罢不能。  相似文献   

19.
正1938年2月上旬,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两位女作家——丁玲和萧红,因为抗日救亡事业而巧遇于当时的抗日前线山西临汾。她们由临汾经运城到西安,在那里度过了一段交往频繁的时光,直到是年4月17日夜,萧红告别丁玲,返回武汉。对于丁玲和萧红这次烽火岁月里的不期而遇,以往的研究者、传记作家,  相似文献   

20.
徐族的源流与南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族本嬴姓,系东夷族少打(?)氏之支裔.它的发源地,历来的史学家都认为在山东,这只是指商朝后期的徐族。古代的民族和氏族,并非长期地、一成不变地永居一地。因受自然灾害、部落交争以及物质资源的支配和影响,有时频繁地迁徙,有时缓慢地移动(当然仍有部分成员留居于故地)。否则,古老的部族将会被其他的部族所并吞或融合。古老的徐族自然也不例外.它在夏商时期,是发源于嬴姓始祖的燕山一带,是由燕族最早分出来的一支部族。在二千多年的南下迁徙和发展中,留下了不少遗迹,是我们探讨徐族的源流与发展的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