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1932年5月13日,北平《世界日报》上刊载了一条重大新闻,迅即在文化圈与出版界激起反响.新闻题为“胡适等函请市府取缔翻版书籍”,全文刊出了以胡适为首,刘半农、周作人、冰心、俞平伯等联合署名的一封致市政府公开信,一致要求严厉打击翻版(盗版)书籍的印制与贩卖活动.  相似文献   

2.
舒芜 《炎黄春秋》2000,(8):79-80
顷见贵刊2000年第6期上所载吴江先生《从胡适说到周作人》一文,对我殷殷见教,非常感谢,至请代达。但所教也有几点未能透彻领会,还想再请教一二。  相似文献   

3.
在新文化运动最初的年月里,胡适与陈独秀、李大钊、周树人周作人兄弟、钱玄同等人都是亲近的同事和朋友。他们以北京大学为堡垒,以《新青年》为阵地,高举科学民主的旗帜,共同向旧思想旧文化开战,在污浊沉闷的中国刮起了一阵清新刚健之  相似文献   

4.
走向“政治解决”的“中国文艺复兴”──五四前后思想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的关系罗志田关于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学界已有的研究不可谓不多,但文学革命主要人物之一的胡适晚年以为,文学革命“这一运动时常被人误解了”。周作人则更早就指出:对民国初年的文学革命,“...  相似文献   

5.
吴江 《炎黄春秋》2000,(6):14-17
周作人和胡适不能相提并论。两人虽同是“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名人,但两人的地位、作用、声望悬殊,经历差别更大,主要是,在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周作人叛国附敌,为虎作伥,而胡适则无论如何乃抗日阵营中人。两人对民族国家有忠奸之分,有爱国卖国之分,为人有正邪之分,岂能同日而语!我提起这个问题,是因为在我写了论胡适的文章(载《炎黄春秋》2000年第3期)之后,  相似文献   

6.
《中华遗产》2008,(1):154-154
作者从历史长河中撷取了一个个闪亮的名字——曾国藩、胡适、梁漱溟、周作人、朱自清等,向我们展示了他们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复杂斑驳的心路历程。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来很难真正超脱于政治,作者对这一点有着清醒的认知。因此,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了曾国藩身居高位的清醒,胡适在政治与学问之间的犹疑,梁漱溟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朱自清从象牙塔走向十字街头的决绝,等等。  相似文献   

7.
脸谱     
<正>考验周作人叫苦鲁迅去世的电报到达八道湾后,周作人找宋紫佩同往西三条,通知"鲁迅的母亲"。老太太悲痛至极,只能说:"老二,以后我全要靠你了。"周作人说:"我苦  相似文献   

8.
晓川 《文史月刊》2011,(11):62-62
标点符号是鲁迅先生在1909年引进并推广使用的,当时遭到许多旧文人反对,直到1920年,北洋政府根据胡适、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六名北大教授提出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方案》,发布55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  相似文献   

9.
周作人所提倡的"问题小说"观,对"五四"乃至以后的文学理论建设和小说创作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不仅关联着周氏"人的文学"及"平民文学"等重要的文学主张,而且表达了当时《红楼梦》研究的一种新思路,与胡适、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共同构建了红学研究的生态景观,现代红学史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周作人对儿童文学的研究,既是周作人研究,又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他为儿童文学研究的学科建设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为儿童文学研究确立了研究范围;选定了研究角度,即教育的角度与民俗学的角度。但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研究也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徐玉诺与周作人的交往鲁汉论及二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必提起周作人,而他与家居河南鲁山的"五四"诗人徐玉诺却有着一段非同寻常的交往。周作人小品集《恬适人生》中,有《寻路的人--赠徐玉诺君》一文。文中有"我是寻路的人。我日日走着路寻路,终于还未知道这路的方...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文献研究室对《毛泽东著作选读》的部分注释进行了修订。上海有人借此机会提出,“中央对周作人的评价改变了,要为他平反了。”有些报刊也信以为真,断章取义,宣布毛选注释不再提及周作人曾在抗战时期出任伪职之事。影响更为恶劣的是沈鹏年在南京师范大学《文教资料》1986年第4期上发表的《关于周作人的一些史料》,公然说周作人不是汉奸,他站到前台出任伪职是共产党方面的意见。这样一来,曾经身着日本军装威风凛凛公开亮相的周作人摇身一变,俨然以共产党的地下尖兵现身了。这组所谓“周作人史料”不仅蒙骗了大陆的不少读…  相似文献   

13.
郭若平 《百年潮》2007,(11):66-69
陈独秀与周作人都是中国现代史上有名的人物,两人有过一段很密切的合作时期,这就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也就是周作人参与陈独秀主持《新青年》杂志的时候。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现代文化学会胡适研究会、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联合发起的“胡适与中国新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5年6月21日至24日在上海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五十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者就胡适与传统中国文化,胡适与现代中国文化以及胡适的治学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一周人物     
《南方人物周刊》2014,(22):11-11,13
《南方都市报》报道,2012年,一份由周作人撰写、鲁迅批校的《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珍罕手稿亮相拍卖会。周作人之孙周吉宜等闻讯立即与拍卖行交涉,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于1921年8 月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女神》发 表,离不开“创造社”。这一诗集的发表奠定了郭沫若在中国诗坛上的永恒地位,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的这部诗歌大大风光了一番,并将胡适的(尝试集)比得有些暗淡。在近代“新诗”的探索方面,胡适与周作人耕耘播种而郭沫若则开花结果。“薄有名声”之后,郭沫若对自己的医学,就兴趣不是很高。这种不感兴趣有两个原因,一是自己的耳朵有严重的重听,不适合再做医生,二是自己的文学创造有了成就,极大地吸引着他的精神。 “创造社”的创立,是…  相似文献   

17.
前几年,有关周作人的争议说得已经够多了,得出的共识大概是:周作人一生是复杂的。早年与鲁迅一起投身五四新文学运动,周氏兄弟各自在杂文、散文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再后来,鲁迅成了"民族魂",周作人却因失节落水成了民族罪人。周作人晚年,以戴罪之身居住北京八道湾。他与海外的联系仅止于两人,一是帮助他出版《知堂回忆录》的曹聚仁,另一个就是这本书里与其信函交驰的鲍耀明。后来这两人均将知堂老人的书信编印出版。曹聚仁出版的是香港版《周曹通信集》,鲍耀明先是出版《周作人晚年手札一百封》(1972  相似文献   

18.
刘岳 《百年潮》2013,(12):56-61
八道湾的枪声 北京八道湾11号,是鲁迅1919年11月购买的新宅。不久,二弟周作人全家也搬来同住。1922年,周作人与哥哥鲁迅绝交。鲁迅带着母亲和夫人朱安,愤而离开八道湾,搬到砖塔胡同84号。从此,周作人“鸠占鹊巢”,成为八道湾11号唯一的主人。  相似文献   

19.
周作人的两个学生和弟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散木 《文史精华》2002,(9):59-64
一、周作人“四大弟子”中的沈启无《语丝》时期周作人“苦雨斋”的弟子,一向有“四大弟子”之说,即俞平伯、冯文炳(废名)、江绍原和沈启无。不过周作人从来不承认这“世间的传说”,以为“此话绝对不确”,原因是他无意自立门派,其实是不想树大招风。而传说中的“四大弟子”也并非俱“弟子”出身,且四人亦流品  相似文献   

20.
王鲁娅 《民俗研究》2010,95(3):262-264
此信件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周作人先生回复赵景深先生《〈笑府〉与〈广笑府〉》一文,该信对周作人的研究、民俗学研究、笑话研究及《广笑府》的版本辨伪等研究都有珍贵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