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中共领导机关迁移到延安之后,当时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电报末尾常署“洛恩博泽”四字,不熟历史的人可能不知,这是四大常委名字的简写:即洛甫、周恩来、博古、毛泽东。其中的“洛甫”、“博古”都用的是化名。  相似文献   

2.
一、“延祐卤簿”简介 “延祜卤簿”为素绢本着色画卷,纵51.4、横1481厘米。卷首署《大驾卤簿图书》六字,下注“中道”二字。图前有别录一篇,篇首署《大驾卤簿中道官吏人物名数篇》十三字。篇尾有“延祐五年八月 日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臣曾巽申纂进”二十一字款识。图后有品制详目一篇,篇前署《大驾卤簿中道人物品制详目》十二字。俱小楷书。详目后部文字已残缺不全,按图查对,知其残缺部分为“副木辂”、“耕根车”、“羊车”、“属车十二乘”、“金钺豹尾车”、“掩后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次运动,如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增产节约、知识分子思想改造、整党整风、社会主义教育,等等。在《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以下简称《毛泽东文稿》)中对这些运动有不同形式的反映,翻开《毛泽东文稿》第3册,“三反”运动期间有很多与“老虎”连在一起的名词、术语等,以下拟对有关提法略作简析。  相似文献   

4.
南京博物院藏有朱耷《牡丹大石图轴》(图1),纸本,水墨,124.6cm×62.3cm,款署“八大山人”,下钤“驴屋人屋”白文印。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鉴定此画为真迹, 编入《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七册(文物出版社版)。此画曾多次展出过,笔者反复观摩,对署款“八大山人”四字的书法疑其为伪,因此查阅了与此作创作年代相近、署款  相似文献   

5.
从公开发表的毛泽东文稿书信来,所署名字便有毛泽东、毛三石、泽东、之、润、杨子任等10余个。1893年12月26日清晨,毛泽东在韶山出生。父亲毛顺生与母亲文七妹在此前已生过两个男孩,都夭折了,对毛泽的到来,全家倍加呵护。1898年毛泽东5,为祈求长命富贵,母亲文氏领着他来韶山观音石前焚香跪拜,认了“石干”。因毛泽东排行第三,从此,父母家人及乡人都叫他为“石三”或“石三伢”。1910年秋,毛泽东离开韶山冲去湘乡山高等小学读书,因其仰慕梁启超(号公),便以“学任”为笔名。1915年下学,已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的毛泽,其思想深受杨怀中老师的…  相似文献   

6.
1941年1月11日,在国民党突然发动皖南事变期间,毛泽东致电新四军军政领导人叶挺(字希夷)、饶漱石:“希夷、小姚的领导是完全正确的,望全党全军服从叶、姚指挥,执行北移任务。”在此,饶被毛泽东昵称为“小姚”。  相似文献   

7.
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宴请部分会议代表。毛泽东问回乡务农的知识青年董加耕:“你是哪里人?”董回答是江苏盐城人。毛泽东点头:“哦,盐城。你们盐城有‘二乔’,你知道吗?”董回答:“西门有反帝桥,东门有反修桥。”毛泽东笑了:“我不是说桥,是说人。盐城‘二乔’是胡乔木和乔冠华啊。他们是我们党内的两位才子啊。” 胡乔木,盐城人,生于1912年。青少年时代,在扬州中学读书;1930年毕业,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在历史系学习。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因参加革命活动,被国民党当局注意,遂离开学校。后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在殷墟妇好墓的器物铭文中、署“司母辛”铭文的铜器一共五件。其中大方鼎一对(标本789、809),铭文“司母辛”均署于内壁中部(图一;1.2);四足觥一对(标本803、1163),铭文“司母辛”署于器底里中部,盖里后端亦署“司母辛”三字(图一:3、4);另有方形高圈足器一件(标本850),铭文“司母辛”署于口下内壁中部(图一:5)。以上五件铜器均庄严典重,可与“妇好”组的大、中型青铜器  相似文献   

9.
1964年12月26日,董加耕在北京出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应毛泽东主席邀请,参加他的生日寿宴。董加耕是当时闻名全国的回乡务农知青,周恩来总理向毛泽东介绍:“主席,这位是董加耕同志,江苏盐城人”。毛泽东听后随口说道:“盐城好,盐城有‘二乔’。”  相似文献   

10.
定远斋旧藏明祝允明小楷书《成化间苏材小纂》册,近由华宝斋书社影印出版,装潢甚为古朴而精美,并承雅意,惠寄一册,方睹全貌。仔细观摩,对是否为祝允明亲书,颇觉有疑惑处。其一,该册于叙文、各卷卷首各书名款,其中四处款署“祝允”二字(图一),又三处款署“祝允明”(图二),其中“明”字作“明”。向曾见一款署“祝允”的祝允明书作,这是第二  相似文献   

11.
一 1959年4月初。中共八届七中全会在上海召开期间,毛泽东观看了湘剧《生死牌》,剧中有个“南包公”海瑞上场,引起了毛泽东的兴趣。毛泽东吩咐坐在身边的秘书田家英去借《明史》,他说:“我想看一看《海瑞传》。”  相似文献   

12.
900百多年来,通过话本、小说、戏曲的夸张和渲染,“包青天”铁面无私的动人事迹广为流传,可谓家喻户晓,而有关包拯的真实的生平事迹,人们却知之不多。《宋史》有包拯传,仅千字左右,其中记载包拯一家人的情况,只用了40余字,十分简略。“文革”期间,在安徽合肥市东郊2.5公里的黄泥坎,发掘并清理了12座包拯家族墓葬,有包拯夫妇、长子包繶之妻崔氏、次子包缓夫妇以及长孙包永年等6块墓志出土,详细记述了包拯一家祖孙三代人的事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包拯墓志,长约3200字。志文撰写人吴奎,为包拯同朝官员。自署:“枢密副使、…  相似文献   

13.
1978年9月9日,为纪念毛泽东逝世2周年,《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的三首诗词,其中有《吊罗荣桓同志》一诗并附手迹。诗题标署写作时间为“一九六三年十二月”。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出土铜器铭文和陶文“具”字形体演变实例,考证了第四版《金文编》附录下第059号和第014号两个疑难字的形、音、义,指出此二字所从均为变形和移位后的“具”字。059号字应从“走”,“具”声.即《玉篇·走部》“■”字古文,014号字应是从“■”,“■”声,即《说文·■部》“■”字古文。  相似文献   

15.
<正>清末民初,《申报》《新闻报》《时报》并称为上海三大报。《时报》虽然创刊最晚,但它却首创“时评”“附张”两个栏目,最先出版摄影画报——《图画时报》,对改革中国报业起到推动作用。而创办《时报》的狄楚青,也因此在近代中国新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有“报界完人”之誉。革命先驱绝意仕途狄楚青(1873—1941),初名葆贤,字楚青、楚卿,自号平等阁主,别署平子,江苏溧阳人。  相似文献   

16.
杨宇新 《纵横》2013,(8):44-46
毛宇居,字先甲,又名蕊居、禹居,别号“守十子”,自诩“韶麓散人”,1881年出生于湘潭县韶山冲蔡家塘(今韶山市韶山镇韶源村)。1906年,毛宇居同郭伯勋一起在井湾里私塾为族弟毛泽东授课十个月。毛宇居和毛泽东之间,不仅有着师生睛感,更有亲如手足的兄弟之谊。  相似文献   

17.
署有“纳兰成德校伊”的《通志堂经解》问世以后,在编辑权上存有异议。笔者查考了纳兰成德、徐乾学、朱彝尊等人的著述,认为纳兰成德是辑编《通志堂经解》的倡始者、资助者、参与者,担任着该书主编的角色。署“纳兰成德校订”未尝不可。  相似文献   

18.
报载,最早的毛主席像章,是1942年为纪念抗日根据地发 动的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而制做的。一枚为“学习像章”,以党旗为底,左下角有“学习”二字,右边是毛主席留着分头的正面像;一枚为“埋头苦干像章”,“埋头苦干”四字反白,左上角是毛泽东和朱德的合影。 1945年4月 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主席团成员除毛泽东外,每人都佩戴着一枚毛主席像章。这是我国第一枚用金属制做的毛主席像章,刻制者是著名电影导演凌子风。 延安整风和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延安整风清算了党内的错误思想,特别是王明教条主义与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达到了全党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空前的统一和团结;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经验,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那时制做并佩戴带有毛泽东头像的纪念章,无疑是同志们发自内,C对毛泽东同志的尊敬,表达了大家在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奋勇前进,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C。 由于当时根据地生产手段的落后,制做的像章数量极有限  相似文献   

19.
《东坡苏公帖》石刻(以下简称“苏帖”),原在杭州西湖畔,高118厘米,宽63厘米,两面刻,按顺序刻有《寄题与可学土洋州园池诗三十首》、《中山松醪赋》、《买田帖》、《阳羡帖》(《阳羡帖》常被称作《楚颂》或《桔颂》。每面文字分作五截刻,第一面第一截前还有文字两行:“久不作小楷,今日忽书此一纸。元丰七年十月六日,宜兴舟中。”紧接此,第三行有“熙宁九年三月四日,东武西斋”十二字,第四行有楷书“东坡苏公帖”五字。除前述两个年款外.《中山松醪赋》后署“元佑九年二月甘三日,中山雪浪斋书”,后有小字“党文宝摸刻”五…  相似文献   

20.
北宋前期的知制诰和以后的中书舍人及翰林学士负责撰写敕命或制敕包括诰词的初稿,称为“书行”,又称“书名行下”、“签书行下”、“行词”、“行”、“命词”、“演词”、“撰述”、“草”等。知制诰和中书舍人及翰林学士一般应在本人撰写的敕命或制敕包括诰命初稿后面署上自己的名或姓名,偶尔还在其后写“行”字。给事中负责复看或复审这些初稿,也在其后署上自己的名或姓名,初步断定在最后面并不签书一个“读”字。有时由於皇帝或权相的干预,出现过命令给事中或起居舍人、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书行”,或者命令中书舍人或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书读”等反常情况,而一些中书舍人、给事中、起居舍人等也往往严词拒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