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明清时期的《汉中府志》及清代、民国《南郑县志》,记载古南郑城(即今汉中市)自秦筑城以来数度迁徙。其中最主要的有两次,一是隋大业八年(612)移南郑县城(亦为汉中郡城)至旧南郑城(简称秦城)西南二里,即宋代以来的南郑城;二是宋嘉定十二年(1219)“徙筑今城”(简称宋城),出自《舆地纪胜校勘记》卷四十八,为旧府、县志所引用。关于这次迁徙,实为误记:《宋史》“宁宗纪”;“嘉定十二年十二月己亥,筑兴元城”。  相似文献   

2.
正明大同镇所辖的广灵城,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广灵县志》(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第一版,下同。)记载,这座城最早修筑于五代后唐同光二年(924年),辽统和十三年(995年)置广灵县,明广灵城即筑于辽城址。此外广灵县境内还有汉平舒县故城、稻地古城遗址。《三云筹俎考》记载,广灵城洪武十六年(1383年)土夯,万历元年(1573年)砖包,城周长"2里7尺15步,高四  相似文献   

3.
北宋时期,在陇山之西的葫芦河流域设立了一个重要军事防区——德顺军。德顺军到金代变成德顺州,到元代改为静宁州。自明清以来,关于宋德顺军、金德顺州治城及陇干县城的位置一直存在争议。静宁县城东郊新发现的宋建炎元年(1127)戚安墓券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不仅是研究宋德顺军弓箭手和静边寨的第一手资料,而且为解决这些争议提供了新认识:一是直到北宋末和南宋初以及金代,今静宁县城所在地属静边寨领地,不属于陇干县;二是北宋从未在今静宁县城所在地设立陇干县,德顺军从未徙治城于今静宁县城所在地。新认识彻底否定了元祐八年(1093)设陇干县并迁德顺军城于静宁的假说。在解读该墓券的基础上,本文对陇干县的设立、静边寨的废省进行了新的探索,提出德顺州治在大德八年到至治三年(1304~1323)由位于今隆德县城所在地迁入处于州境中心的静边寨地界即今静宁县城所在地,并营建了新州城,改州名为静宁,这一变革正是"元省"静边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王琪 《丝绸之路》2011,(9):57-58
甘谷是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素有"华夏第一县"之称。这片深情的土地上养育过人文始祖伏羲、孔子七十二贤人中的石作蜀、蜀汉大将军姜维、一代帝师巩建丰,以及学问人品陕甘第一的王权。一方水土养育了无数灿若星辰的人杰,而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的甘谷辣椒也以同样优良的品质享誉海内,名扬四海。它昔为陇右皇室贡品,今为人民大会堂专用佐料,成就了甘谷"辣椒之乡"的盛誉,赢得了“辣椒之王”的美名。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文献资料并结合野外实地调查,系统研究了濮阳城址的历史变迁情况,认为古帝丘与卫都濮阳城一脉相承,在今濮阳县城东南十六里的五星乡高城村。秦代以来,濮阳城曾发生了四次迁移,秦汉魏晋之濮阳县城在今濮阳县城西南三十里新习乡湾子村一带,北魏时期又东北移至今县西南二十里子岸乡故县村处,五代天福四年再移于今县东南五里,北宋熙宁十年始将濮阳县城迁到了今址。  相似文献   

6.
汉番禺城故址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两汉时期岭南地区经济都会番禺城故址所在历来多有争议,本文通过细致的考证分析,否定了今广州旧城区说这一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以及番禺沙湾说、顺德简岸说等异说,并通过历史文献资料、历史地名遗存、地貌状况、汉墓葬点分布、历史水道交通条件、历史城市生态环境等多重证据,认为秦及南越国时期的番禺城在今广州旧城区,但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则将南海郡治与番禺县治并置于旧番禺城之南,并考订两汉新番禺城的具体方位当在今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北一带,论文相应还探讨了东汉末年番禺县城迁回旧址的时间、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1987年秋天。上蔡县第三中学在县城西关外校院内建厕所挖地基时发现一残宋墓,出土钧瓷碗两件,宋代买地石券一块(见图),现存县文管所。  相似文献   

8.
临潼县位于西安市以东六十华里的骊山北麓之阴。北面渭水,南枕骊岫,东环临河西绕潼水,山川形胜,独秀关中。今临潼县城位置,在初唐属于新丰县辖区。唐新丰县城即今临潼县以北八公里的新丰镇。唐天宝二年,时玄宗从古道,数游幸近旬,乃分新丰县置会昌县于骊山下,后以太宗昭陵数有征应事,宰臣称贺,至七载十二月,改会昌为昭应。县在骊山之阴里许。唐之昭应县在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一五年)避玉清昭应宫名,改县日临潼,以临潼二水分流县左右故名临潼。根据上述文献记载,唐之昭应县城即今临潼县城。然按《旧唐书·地理志》卷三十八记载,天宝二年分新丰万年置会昌县。七载,  相似文献   

9.
正阳和城是明长城遗址之一,所在位置是今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的县城。这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是北方雄镇、军事重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史有"京畿肩背""神京门户"之称。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阳和卫,卫所即今阳和城所在地。清初改"阳和卫"为"阳高卫",雍正三年(1725)改为阳高县,属大同府。《三云筹俎考》记载:"阳和城(洪武三十一年砖建,万历三十年重修)本城  相似文献   

10.
甘谷石窟文化是甘谷文化的象征,是见证甘谷悠远深邃的文明历史的"万世之宝"。从布局、形制、功能、审美特征以及文化内涵看,甘谷石窟文化都表现出"纡余委曲""若不可测"的东方文化的含蓄美。其石窟和古建相间的格局,体现了中国古代延续至今的以中轴线为核心均衡布局、依地势地貌起伏变化的设计思想。甘谷石窟还体现出自然与雕琢完美结合的艺术特点。甘谷石窟文化所展示的不仅仅是石窟造像这种以宗教历史为背景的文化现象,更重要的是蕴含了文明进程的历史脉络。其形成与发展受到宗教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深度影响,给予人们的不仅是时间和空间的美感享受,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振奋。所以利用石窟文化所蕴含的历史文明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提高审美能力,是促进社会和谐、推动文化发展的最好形式。  相似文献   

11.
羊马城是一种修造于大城与城濠之间的辅助性城防建筑,由于筑城技术的发展与复杂严峻的政治、军事形势,唐末五代及宋代掀起了修筑羊马城的高潮;明清时期,因爆炸性火器的大规模应用和砖城的广泛修筑,羊马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后唐孟知祥曾建造成都羊马城,其城筑于清远江(今府河)与罗城之间,距罗城并不远,符合当时的筑城理论;其长度也仅约九里,只是包围罗城北墙。这一形制与当时孟知祥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汀州初置于唐中期,设治初期治所曾屡有变动,至大历十四年(779年)以后稳定在今长汀县城关镇。唐代汀州城已建有子城、罗城双重城郭,而长汀县治则居于汀州城外;至宋代,城外街区又得到长足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明中期,先于汀州府城郭南垣外另筑新城,作为长汀县城,复拆除二城间城垣,将府、县城合而为一。在汀州城市发展及形态演变历程中,军事政治控制与商业发展需求交替发挥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大像山石窟位于甘肃省甘谷县城西南2.5公里处的文旗山崖壁上(图一)。文旗山是秦岭山脉西部的一条余脉,东西走向,山体挺拔,巍峨多姿。此山原与其东侧的簸箕山统称旗鼓山,两山一左一右,突兀而立,犹如两面迎风招展的旌旗,故此山称"文旗山",与其并列的簸箕山则称"武旗山"。大像山之得名,则是因山巅修凿大佛像的缘故。大像山因其山势险要和地理位置重要,历来被兵家所重视。传说西汉末至东汉初  相似文献   

14.
林天山 《丝绸之路》2014,(18):63-64
甘谷汉简是重要的文化遗存,既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又具有审美鉴赏价值。本文从社会美、自然美、含蓄美、气韵美等方面阐述了甘谷汉简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晋河会城、缠缩城、清塞城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较少论及的晋代河会城、缠缩城、清塞城 地望进行了考证,从文献与实地考察二方面入手,认为河会城在 今兰州市河口镇达川乡驻地南300米处,缠缩城在今未登县中堡 镇大营湾村罗城滩社东南,清塞城位于今天祝藏族自治县打柴沟 镇安门村,至今均有古城遗址存在。  相似文献   

16.
新疆奇台石城子遗址汉疏勒城今地之争戴良佐1990年7月15日盛夏,随奇台县文管所干部,抵达了著名的石城子汉城堡遗址。这个遗址是新疆境内已发现的汉代文化遗址之一,1978年列为奇台县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为昌吉州级首批文物保护单位。一.汉疏勒城今地之...  相似文献   

17.
王琪 《丝绸之路》2011,(15):39-40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对麻的歌咏。这种生长在《诗经》里的植物,在穿越了2000多年的风霜雨雪后,依然茂盛地生长在渭河两岸、秦州大地。这种植物就是制作甘谷麻鞋的主要原料。传说中,麻鞋是出生于甘谷古风台的人文始祖伏羲因受网罟启发而发明的。  相似文献   

18.
安西四镇是唐朝建立在天山南道的若干军事建置,其中碎叶镇城位置的不同,构成了学术探讨上的"两四镇不同"问题。研究表明:"两四镇不同"是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镇镇治在焉耆国的碎叶城与焉耆城之间来回迁移的结果,"碎叶镇城"具体位置当在今焉耆回族自治县县城之所在处。  相似文献   

19.
江陵县郢城调查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郢城位于湖北省江陵县纪南乡郢城村境内。西南距荆州城(今江陵县城)约1.5公里,西北离楚故都纪南城3公里。城址的东北3公里处有长湖的叉湖海子湖环绕,南距长江约2公里。襄(樊)沙(市)公路从城外的西部、荆(门)沙铁路从城外的东边由北向南通过。城址四周的地势平坦(图一)。  相似文献   

20.
甘谷大佛雕凿于北魏至盛唐时期,融合着强烈的西域风格与中华雕塑艺术个性,是一尊精美绝伦的佛教雕塑艺术珍宝。其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明显的地域性,蕴含着丰富而深奥的文化信息和登峰造极、匠心独具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