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是全国有名的自由撰稿人,曾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多家媒体发表各类作品200余万字;他侠肝义胆,如枪之笔写尽世间不平之事,新加坡著名作家尤今曾为他题词“一笔走天下,正义凝笔锋”;然而,他的人生经历却又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坎坷不平,催人泪下……前不久看《华西都市报》时,头版头条一个熟悉的名字跃入眼帘,使我精神为之一振:“盛学友”!久违了,这位响当当的东北汉子,他什么时候成了《华西都市报》的记者?作为与他神交多年的笔友,我带着这个问题拜访了他。没想到几次碰面之后,我却为他的人生经历唏嘘不已。…  相似文献   

2.
今年3月是《环球人物》创刊15周年,衷心祝愿《环球人物》生日快乐!衷心感谢时任总编辑刘爱成同志,时任副总编辑谢湘、徐学良、丁子同志以及曾经和现在为这份刊物工作的每位同事!之所以要感谢,是因为我知道,15年来,这些同事付出了很多艰辛。2005年下半年奉命筹办《环球人物》时,我已到人民日报编委会工作。  相似文献   

3.
这是l997年3月l9日萧乾在北京医院住院期间,与夫人文洁若的合影。说起这次与萧老相见,有点偶然性。那次进京本是奔梅绍武先生去的。其父梅兰芳先生是我的乡贤。事谈毕,告辞时梅绍武先生讲礼数,坚持拄杖送到电梯口。等电梯时,梅绍武先生问我去看萧乾先生没有。我说无事不敢去打扰他老人家了。梅绍武说:“听说他得了心梗。前天住院了。”  相似文献   

4.
四年前的夏天,萧克将军为《陈独秀诗集》写了序言,此前,特地邀我们几位编者到京交谈这部诗集的注释。老将军平易近人,他论诗及人,笑语风生,兴致勃勃同我们谈了两个小时。临别时,他又把刚出版的大作《朱毛红军侧记》题签赠送。这是一部关于党史、军史的重要著作,翔实生动地记述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萧老在这部书的前言中说:“这是一个曾在朱毛红军战斗过的老战士的怀念与追思”,“我不满于自己的记忆,许多问题都是在翻阅大量原始资料基础上进行研究的,还曾与一些当事人商讨,与党史、军史部门的研究人员共同研究,认真甄别…  相似文献   

5.
李达南 《百年潮》2003,(1):38-43
“外交大权属中央,中央授权给我,别人不能说,我管。”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艺报》发表了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这标志着“文化大革命”揭开了序幕。11月30日《人民日报》奉命转载,周恩来虽在他修改审定的“编者按”中设法把问题放在学术讨论范围内,但也无济于事。1966年1月,林彪提出突出政治五项原则,《解放军报》连续发表突出政治的七篇社论,同根据周恩来意见撰写的强调政治要落实到业务上,与业务密切结合的三篇《人民日报》社论唱对台戏。2月8日,外交部召开第四次驻外使节会议,周恩来作报告,讲了形势、国际反美统一战线、越南战争、外事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中国学术界,庞朴先生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先生学识渊博,思路宽广,为学善于小中见大,爱用“汉学”方法钩稽“宋学”课题,每每新见迭出。他气度温文尔雅,说话不瘟不火,与人相处时是宽厚长者。因此,学者圈中多尊称他为“庞公”。 结识庞公是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庞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1982年,他在《人民日报》上率先发出“应该注意文化史”研究的呼唤,并和朱维铮教授一起主编《中国文化史丛书》。  相似文献   

7.
钱江 《炎黄春秋》2012,(4):55-58
林韦是一位忠诚于人民的新闻记者,一个毕生追求真相和真理的人。他在前半生中经历了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华北《人民日报》和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创建,始终是人民日报的重要干部。他成长在人民日报,挫折在人民日报。晚年,他是《中国社会科学》杂志负责人之一,是在  相似文献   

8.
50年前,《人民日报》在河北是歹省平山县创刊。1998年我有幸到京拜访了(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李庄同志。他告诉我,《人民日报》先后创办了三次,而在平山时除了里庄,还有东焦村,它们分处在光禄山的两侧。光禄山,位于河北平山县城南两公里,平山与鹿泉市(原获鹿县)交界处,本是太行山千万个山峦中很不起眼的一个。说它是山,其实高不过百余米。除了当地人知晓,外人知道它的很少。如果说它有些名气,也是近年来因建筑材料,特别是水泥而小有名气。其实半个世纪前,在光禄山下就竖起了一座丰碑,那就是《人民日报》在这里创刊,并走向…  相似文献   

9.
殷之俊 《世纪》2023,(5):47-48
<正>我与中央文史研究馆、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共同主办的《世纪》杂志结缘,始于1999年7月,是年《世纪》第4期刊登我《毛泽东王芸生关于“另起炉灶”的对话》一文。这些年来,我在《世纪》发表30余篇文章,自2008年4月退休至今又担任《世纪》特约编审。若问我为什么钟爱《世纪》?我的回答是:《世纪》留下了信史。限于篇幅,暂且记述以下几件事吧。  相似文献   

10.
50年代前期,我工作的单位来了一位年轻的同事小朱,他是省重点高中的毕业生,因为身体不太好,在当时体检不合格就不能报考高校的情况下,而被分配工作的.他与我朝夕相处、亲如兄弟.又因我的年纪比他大,故而他对我这个“老大哥”十分尊敬.在言谈之中,他知道了我是一个影剧爱好者,特别是京剧.又在闲聊时,他说王玉珍是他嫂嫂的胞妹,他们朱、王二家合住在汉口大夹街53号,有他和他的哥嫂,有王玉珍和她的父母亲,由玉珍的母亲主持家务.那时的玉珍还是一位群众艺术馆的干部,一位业余的歌唱演员.小朱向我介绍了玉珍的情况,也向玉珍说到了我.我与小朱共事一年后,他的身体健壮了,后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他赴沪之前向我说,一定要让玉珍与我见见面.这时的王玉珍已是主演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主角韩英的著名歌剧演员了.在此之前,王玉珍是湖北地方歌剧团的演员,演过《刘海砍樵》和《秋江》等剧.她主演《洪》剧时,湖北地方歌剧团则改为了  相似文献   

11.
他的新闻事业开始于战火纷飞的年代。60年来,他见证了"中国第一报"——《人民日报》的诞生、成长和发展。他说:"我的一生都在《人民日报》度过。"  相似文献   

12.
最近,电视连续剧《光荣街十号》正在中央电视一台的黄金时段播出。令我感到亲切的是,又见到我所熟悉而又久违了的老面孔。 你看,在“光荣街十号”居住的三个“将军”中的那个“金政委”,不就是当年英俊潇洒的“少剑波”(电影《林海雪原》)和爱憎分明的水手长李健(电影《海鹰》)吗?岁月的沧桑刻在了他的脸上,饰演解放军指战员时刚毅威武的英姿,已换作慈祥温厚的身影了。 他,就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一位以饰演一系列解放军军人形象而著称的山西籍优秀演员——张勇手。 说起张勇手,年纪稍长的人们都记得,五六十年代,张勇手曾先后在影片《黑山阻击战》(1958年)中饰演连长王海龙,在《英雄虎胆》(1958年)中饰演侦察参谋耿浩,在《县委书记》(1958年)中饰演复员军人小虎子,在《海鹰》(1959年)中饰演水手长李健,在  相似文献   

13.
刘锴 《南京史志》2009,(6):16-16
儿子今年13岁,却已是一名初中生了;儿子生于普通的工薪族家庭,却已是小城惟一的“终身荣誉游客”了;JD子虽然尚在读书,却已拥有了自己的“账户”……每每谈及这些,我和老公最感欣慰的是:我们给儿子安上了一双飞翔的翅膀,使他拥有了一片自己的天空!儿子还没出生时,单位同事和亲友们就抱来了一大撂《育儿手册》,  相似文献   

14.
黄健 《文史春秋》2008,(6):41-46
1992年9月3日,是我编辑生涯中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钱学森从《人民日报》上看到由我担任责任编辑的《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研究》一书出版的消息,便让他的秘书涂元季两次打电话到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转达他的意见:“购买几本《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研究》,学习研究用。”  相似文献   

15.
元宵节。深圳迎宾馆的蟠桃别墅里,萧克和张爱萍两位老将军在这里热情聚会。两天前,张爱萍来到深圳,得知萧克两天后也将住进桃园,与他比邻而居,不胜欣喜。头天一大早,他就连连问萧老是几点的车。当萧老于9时许来到“蟠桃”后,张老就急着要前往看望。刚刚进入别墅的萧老,一听说张老就住在旁边,也十分高兴,连连询问张老的情况。工作人员正向他介绍,张老偕同夫人李又兰带着身边的工作人员前来拜访萧老了。92岁高龄的萧老步履蹒跚,急急走出室外迎接。他乡遇故知,两位将军的大手紧紧相握,相互久久凝视着,彼此由衷地问候。两位儒将…  相似文献   

16.
1971年7月,基辛格博士履行他的秘密中国之行,特别注意握手言和之礼仪。他在《白宫岁月》一书中写道:“9日下午4时,周恩来来到,我在宾馆门口迎接他,特意把手伸出去。周恩来即微笑和我握手。这是将旧情嫌隙抛到脑后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7.
杨继绳 《炎黄春秋》2013,(12):75-81
孙经先先生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6期上发表了《关于我国20世纪60年代人口变动问题的研究》的长文,又发表了《人口统计学中的虚拟人口理论及其应用》,声称“用科学分析”和“严密的数学方法”。论证出“饿死三千万是谣言”。我于2012年写了《脱离实际必然走向谬误——就大饥荒年代的人口问题与孙经先商榷》,也采用他那种“严密的数学方法”,按他所设定的条件,否定了他的结论。最近,他又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连续发表文章,不仅说“三年困难时期饿死三千万人”是重大谣言,还说“《墓碑》大量使用了伪造的、被篡改的和极为荒谬的数据”。本着对历史真相负责的态度,我再次回应。  相似文献   

18.
《炎黄春秋》2014,(9):93-93
贵刊今年第6期《我知道的名流佚事》一文中“周游的两难处境”一节,说1957年6月8日,“《人民日报》登出文章,标题叫《工人说话了》。”我记得这是“反右”运动的第二篇文章的标题,第一篇文章的标题是《这是为什么》。请查实。  相似文献   

19.
刘重来 《世纪》2023,(4):78-80
<正>2023年2月27日,传来了厉以宁先生去世的噩耗。能活到92岁,应算是高寿了,但我与亿万中国人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真诚希望他能再活些年。他被公认是“给中国经济把脉的人”,多么希望他能继续“把脉”下去,因为国家经济发展太需要他的睿智与高见了。说实在的,我与厉先生原本并不认识,完全是因为偶然的机缘与巧合,才使我有幸与他相遇相识,而且在前后5年的交集中得到很大教益,使我终生难忘。  相似文献   

20.
早就听说《人民日报》有一位年轻编辑是蕲春人 ,我便和家乡另一位同志赴京出差时前去拜访。谁知 ,来报社门口迎接我们的竟是一位“外国人” ,只见他毛茸茸的胡子长得齐胸。我们惊奇地问 ,“您就是李守群同志 ?”“正是。”他说着 ,便把我们引到他的家里。他家里陈设简陋朴素 ,但文房四宝却样样齐全 ,且门类繁多。李守群和他的妻子沈青以当场书法作画的特殊方式盛情接待了远道来访的乡亲。李守群写了“雕琢”两字 ,沈静则画了一幅绝妙的《竹》。然而 ,更令人称绝的是李守群的胡子画。他拿了一幅李时珍的肖像画 ,问我们 ,“你们看 ,这是用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