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从前有个叫婻依的姑娘,和妈妈、孃孃、表妹在一起生活。有一天,妈妈和孃孃提着竹篮上山去采野果野菜,妈妈的头皮痒了,叫孃孃帮她捉虱子。她们站在一条大江边,孃孃想独占家产,起了坏心,一巴掌就把妈妈推下江去。妈妈变成一条大鱼,冲到下游去了。 孃孃回来了,妈妈没有回来。婻依等了一天,太想念自己的妈妈啦,就问孃孃:“孃孃,为哪样我妈还不回家来呀?” 孃孃冷冷地说:“哪个认得!你妈妈说  相似文献   

2.
裴宜理教授1948年出生于上海。父母都是传教士,1931年到上海,执教于上海的圣约翰大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裴氏父母携家离开上海。隔年即1951年迁居日本东京。裴氏父母继续在一所教会大学担任教授。裴宜理也在日本长大,后归国。  相似文献   

3.
    
孙瑞希 《南京史志》2022,(22):48-49
<正>“囡囡,还是老样子?”“对的,孃孃!今天,不加里脊!”她是一位卖煎饼的孃孃,她总是穿着一件淡蓝色的围裙,微胖的身体中藏着一颗炽热的心,因为戴着口罩,我从未见过她的真容,但她那双清澈的因常常微笑而眯起的月牙般的眼睛,令我记忆深刻。只见她挖一勺面糊,摊在锅上,用勺子麻利地抹匀,加上她秘制的酱料、葱花……最后再加上脆饼裹起来,不到两分钟,一个香喷喷的煎饼就出炉了。  相似文献   

4.
传说,金沙江姑娘的母亲是马头山姆,父亲是红胡子天神雷公。这个天神雷公,来无影,去无踪,谁也搞不清他的住处。马头山姆怀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年的孕。到要分娩的那天晚上,月亮孃孃弯着身子笑着,默默地等候在山姆身旁。当天上的吉星刚刚冒出时,在山胯间,发出了“哇”的一  相似文献   

5.
风雨人生路     
1933年9月1日,我出生在台湾省台北市艋老桦圩一个从事小手工业的家庭.“七七”事变后,台北等地出现了逃亡热潮,我父亲决定变卖家当离开台湾.1937年秋,我随父母离开台北,途经高雄转乘“十三港”巨轮到厦门.1938年春,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厦门,直到二战结束.1949年秋厦门解放.在厦门,我亲眼目睹了日本占领、国民党统治和共产党领导的时代变迁,深切地体验到了黑暗与光明、苦难与幸福.  相似文献   

6.
绝处逢生     
我于1970年出生在福井县福井市,是宇坪家的第一个孩子,现年42岁。我的父母曾经营过福井室内的一家小花店,主要从事鲜花和园艺的零售。此外,我的叔父母经营了一家小型商务酒店,我父亲也兼任这家酒店的名义法人。作为家中独子,我的童年大多是在父母经营的花店中度过的。学校一放假,我就被父母带到花店做帮工。  相似文献   

7.
皮耐安 《世纪》2022,(6):88-89
<正>我是1981年至1983年在日本京都大学做访问学者的。这也是我第一次走出国门。和日本导师“先怀疑,后喜欢”我当时在上海师范学院化学系任讲师。那时刚改革开放不久,出国只有公派。公派就涉及到名额分配及国家统一考试。上师大有一个去日本的名额,可候选人沒考上。是放弃,还是换人?我就不得而知了。在此关节点上,我的恩师吴迪胜极力为我争取,学校最后同意让我去试试。那时名额虽少,可有准备的竞争者也少。居然让我考上了。  相似文献   

8.
来自郑州劳工的回忆 郭忠义的回忆 我叫郭忠义,密县(今新密市)袁庄乡柳前寺村人,今年77岁。民国31年(1942年),我同父母和妹妹一起逃荒到山西省平陆县。当时我17岁,妹妹也只有15岁。在那里刚刚待了两三个月,日本兵就把我抓走了,当时父母都非常地伤心。日军先把我抓到蒲州城。在蒲州住了几天,又将我送到运城。  相似文献   

9.
张兰予  汤菁 《风景名胜》2009,(10):118-119
见到Markus,是在上海的一家小咖啡馆里。他一脸和气,非常健谈,尤其是谈及他服务于瑞航33年中所见证到的点点滴滴,这使初次见面的我们一点没有了拘谨。也许也正是他的温暖笑容,向我传递了一个瑞航人的精神气度,也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瑞士航空所提供的温馨服务。  相似文献   

10.
感受农人     
若不是国庆后面的几天帮父母收田,我早已忘了自己曾经也是农人。 当硬邦邦疲惫的身体一接触到粪草煨热的土炕,我便呼呼欲睡。这一夜,我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舒服,不害怕失眠,也没有任何梦,更没有半夜莫名其妙地醒来,一觉睡到天亮。  相似文献   

11.
我叫田际钿,1917年腊月二十日出生在湖北赤壁市(原蒲圻县)中伙镇烟墩村,家境贫寒,幼年失学,最为不幸的是10岁左右父母双双病故,甩下我这么一个儿子撒手而去。于是,13岁起便给人家放过牛,帮客栈当杂役,在勤坊铺当过学徒,在酒馆、茶社跑过堂,也帮人家烧过火,给富户人家做长工,小小年纪便品味到了生活的艰辛及世间的冷暖。  相似文献   

12.
1953年秋,当时我7岁,随父母从日本回到祖国.父母带着满腔热情参加新中国的建设,被分配到武汉工作,我就读于武汉市实验小学.我初中毕业后经市侨办介绍进入父母单位工作,当时父母单位非常关心培养我,由组织出学费送我上了业校(市二业中学).  相似文献   

13.
这里记述的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到1949年5月28日上海解放这段时间内,我在地下党领导下的上海参加新闻战线斗争的一段真实的史实。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孩子,无论祖上还是亲友,祖祖辈辈连村民组长那样大的官都没出过。1970年我14岁,因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就回家帮大人干活了。乡亲们看我年纪小让我当生产队的记工员,一年后又选我当民兵排长,后来当到民兵营副营长。到1974年,村里人都...  相似文献   

15.
我原名刘小松,小名松伢。后因名丑李天中收为关门弟子,传其衣钵,故改名刘小中。我1922年生于湖北汉阳县(今武汉市蔡甸区)一贫苦家庭。姐弟五人,三个姐姐做了童养媳,我和弟弟在家,靠父母帮人挑担洗衣度日。1931年,武汉遭到百年未遇的大洪水,家中被冲洗一空。这年我刚9岁,为了生存,我学着卖糖卖花生。谁知生意难做,只有流落街头靠乞讨糊口。到了年关,很想回家,但又不愿空手而归,只好在汉口民众乐园接两张善人发的米票回家,免遭父亲打骂。但守到半夜,寒风刺骨,我的破袄单裤烂鞋子难挡风寒,只有挤在人群中缩成一团,结果睡…  相似文献   

16.
林长丰 《环球人物》2012,(28):42-43
在陕西西安的砖窑厂,有一群来自四川大凉山彝族布拖县的孩子。布拖生活贫困,外出打工是大人们理想的选择。而这群少年,也跟随着父母从大凉山飘泊到西北。年纪大点的孩子会帮父母搬砖运砖,稍小点的就帮忙带更小的弟弟妹妹。他们都不上学,整天跟着父母在砖窑厂里转悠。他们的童年跟这里的尘土砖块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陆立之 《纵横》2011,(2):32-34
混入日本,东京审判有黑幕 1947年夏天在上海,最后一批日本侨民被遣送回国。我当时是《改造日报》的记者,随同几个日共地下党员混杂在人群中,搭乘邮轮到达了日本港口佐世保。上岸后,海关检疫站误认我也是"归来者",经过喷射消毒粉剂后,也发给我一件《欢迎归来,您辛苦了!》证件——凭此证件可免费乘火车到东京,膳食均免费。  相似文献   

18.
长崎是日本华侨的发祥地。长崎华侨不仅在中日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及华侨史上充当了主角,而且在与异文化的接触并摩擦中,为弘扬祖国文化也谱写了壮丽的篇章。日本华侨的历史始于长崎。长崎华侨建造的著名的四大唐寺(又称四福寺),即兴福寺(1620年创建、三江帮所属)、福济寺(1628年创建,福建泉州、漳州帮所属)、崇福寺(162年创建,福州帮所属)、圣福寺(1677年创建,广东帮所属)和长崎孔子庙中国历代博物馆(189年创建),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岁月。每个寺院都是华侨史的一部分,不仅反映了华侨的文化意识和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也是…  相似文献   

19.
我是1952年在上海出生的,4岁到香港.小时候上学,祖籍栏填的是浙江鄞县,即宁波.我在家里跟父母说上海话,其实是宁波话;跟佣人说番禺腔粤语,上幼儿园则学到香港粤语.我把香港粤语当作母语,因为说得最流利,而且自信地认为发音是百分百准确的,如果不准是别人不准,不是我不准.就这样,身份认同的问题也解决了.  相似文献   

20.
1947年夏,有一批日本侨民和战俘从上海遣返日本。当时,国民政府第三方面军总司令部的管理日侨俘处长邹任之同意,由《改造日报》社派随访记者同船去东京;我就以记者身份搭乘美军运输舰,由上海直航日本横须贺港,再转乘火车到东京。目的是想设法采访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审判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