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第一次见苏先生是在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苏先生出任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主任,我从燕京大学并入北京大学,并选修了考古专业。当时苏先生42岁,魁梧的身材,稍带点严肃的表情,令人生畏。苏先生教秦汉考古学,说老实话,他并不擅长课堂讲授,讲着讲着便离了题。毕...  相似文献   

2.
侯外庐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四九年四月,北京解放后的两个月,侯外庐同志被组织上派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担任解放后这个系的第一任系主任,直到一九五一年初他调任西北大学校长时才离开师大历史系。外庐同志在师大历史系工作的这一段时间,正是新中国成立前后这个伟大历史转折的难忘岁月。外庐同志在师大历史系的工作是平凡的,但又是不平凡的,它包含着这样的意义:怎样改造一个旧的历史系和怎样创办一个新的历史系。  相似文献   

3.
钱基博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钱基博先生曾在我就读过的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为华中大学)任教10余年,而且还是我们历史系的教授。可惜的是,予生也晚,1978年入学时,他老人家已归道山久矣,无缘得以亲炙。不过,以他捐献给系里的数百件物为基础而建成的历史物陈列室,我当年读书时倒是参观  相似文献   

4.
侯外庐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九四九年四月,北京解放后的两个月,侯外庐同志被组织上派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担任解放后这个系的第一任系主任,直到一九五一年初他调任西北大学校长时才离开师大历史系。外庐同志在师大历史系工作的这一段时间,正是新中国成立前后这个伟大历史转折的难忘岁月。外庐同志在师大历史系的工作是平凡的,但又是不平凡的,它包含着这样的意义:怎样改造一个旧的历史系和怎样创办一个新的历史系。  相似文献   

5.
回忆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我深深感到对我此生教育最深、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我的母校———中国人民大学的老校长、著名的共产党人郭影秋同志。郭校长在世时,我作为一个年轻的教师,普通的共产党员,和他有较多的直接接触。在我加入党组织时,他曾亲笔写来贺信;他作为明清史专家曾勉励和指导我研究清史,献身清史研究事业;在他晚年久卧病榻时,一段时间内我有幸与之朝夕相处,协助其整理出版了回忆录———《往事漫忆》。1985年,当郭校长不幸病逝时,我悲痛难抑,曾在人民大学校报的一篇悼念文章中说:“在人生历程中,特别是在历史转折关头,当你徘徊不前,…  相似文献   

6.
《纵横》2003年第六期出来以后,我照例扫了一眼目录,这一扫,便看到了王俊义老师写的《我所认识和了解的郭影秋》。恰好就在此前几天,我们班同学聚会,有人还提起21年前去医院探望郭影秋的一幕。王老师的回忆,也唤起了我的一点记忆。 1979年秋,我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时,成仿吾是校长,郭影秋是副校长兼党委书记。成校长经常来学校和同学见面,郭校长则因为“文革”期间遭受迫害,自我们入校时起就在医院里卧床,大家只是在学校印发的宣传品上见过他的照片。 1982年夏天,我们班到宁沪一带实习。在上海,有一项活动是参观宋庆龄故居。宋庆龄是1981年去世的,她的故居尚未开放,据说只供省军级干部来凭吊。故居的管理很严,进门前先传达注意事项,然后  相似文献   

7.
<正>一王栻先生是南京大学历史系的资深教授,是著名的中国近代史专家、中国研究严复的第一人。在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以后,他在南京大学历史系招收了三届硕士研究生,共五人。我是他第三届招收的研究生,是1980年春考的,1980年9月1日进校。那届王栻先生只招收了我一个研究生,南京大学历史系全系也只招收了三个人,另两个是中国古代史的。原因可能是自1978年  相似文献   

8.
朱维铮先生在"文革"前是上海市委写作班"罗思鼎"成员之一,"文革"初担任过上海市革命委员会调查组负责人,是上海"文革"的重要亲历者。三十多年前,在复旦历史系读书时听朱先生的课,我们同学间就对他"文革"中的经历充满好奇和兴趣。成为历史系的教师后,特别最近几年来,我多次向朱先生提出,希望能有机会协助他记下他在"文革"  相似文献   

9.
高华是我最好的朋友,1978年我在南京大学历史系读研究生的时候,他是历史系的本科生。30多年来我们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只要有机会,我们一定见面,而且无话不谈。我每次与他见面的第一句话,总是故意带着沉稳的官腔,"老高呵,过得怎么样呵,不错吧?"他总是故意压低  相似文献   

10.
郭志坤 《世纪》2022,(2):32-35
<正>周谷老,是我尊敬的国家领导人和我敬重的老师之一。他称我是他“地下研究生” 那是戏言,不过,也让我着实荣幸之至。我在高中读书时,阅读了周谷城的《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两部大著,深受教诲。高中毕业时,我怀着对周谷老崇敬的心情填报了复旦大学历史系,1961年8月我以第一志愿考进了复旦历史系。后来,周谷老给我们1961级同学讲授世界史。他的湖南口音很重,有的同学听不太清楚,可我听清楚了,因为一方面同我家乡的客家语音同韵,我听清楚了,  相似文献   

11.
1993年 ,我和林天蔚教授相识于台北。那一年的 1 1月上旬 ,我应台湾淡江大学之邀 ,赴台参加第一届“2 1世纪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会后 ,又到台北的几所大学作学术报告。中旬的某一天 ,我应政治大学历史系的邀请 ,向该系师生作有关北洋军阀史的学术报告。在报告结束后 ,有一位学生来邀我到某教室和一位教授晤面。到教室门口时 ,只见一位身材不高 ,但精神矍铄的老教授 ,从讲台上下来迎候。他就是林天蔚教授。当时他正在为历史系学生讲授有关方志学方面的课程。他向我解释 ,因为时间安排有困难 ,所以他让出一课时 ,请我为学生谈谈方…  相似文献   

12.
<正>北京育英中学是一所资格很老的中学,2014年是它建校150周年。育英是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1949年后由人民政府接管,不久改名市立第25中学。解放前,校长一直是李如松先生。1949年夏,我从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由北京市委学校支部工作科派到这所学校任政治教员,几个月后又兼教历史,一度还做过教导主任。1954年离开25中,到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至今。我在育英中学工作一共5年,对它有一定的了解,现将这一段  相似文献   

13.
人之将老,其忆也深。与父亲相处的时间实在不算长,而他又工作繁忙,日理万机,教诲我或带我去玩的机会真如群角凤毛般稀少。然而,儿时的一语一事,往往予我深刻印象。现搜索记忆,撷得零星片断,以纪念父亲。劳碌的身影我未出生前,父亲担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在我刚记事时,他改任浙江大学校长,担子极重,工作异常忙碌。尤其是任校长的一年后,爆发了日军侵华的七·七事变。十一月,日军在金山卫登陆,杭州告急。父亲焦急万分,学校如不内迁,则不是落入日寇之手,就是面临解散的命运。而要搬迁,又谈何容易?师生员工近千人,…  相似文献   

14.
老刘其人     
老刘原是北大历史系本科生,毕业后直接保送读研。因为是老北大,所以2001年开学之初,他自告奋勇去学校南门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同窗。当日他见到风尘仆仆一脸土气的我,互通姓名,便爽朗笑告,说我和他同住一个宿舍。当即命令历史系大四学生某某,蹬着个三轮车,载着我的行李和我,吭哧吭哧送到宿舍去。  相似文献   

15.
柴德赓先生(字青峰),是我校校友,1929年他自家乡(浙江诸暨)北上,考入我校历史系,这时历史系主任是陈垣(援庵)先生。他于1933年毕业。自这年开始到辅仁附中任教,1936年人辅仁大学历史系教课。抗战时,1943年底去大后方,抗战胜利回辅大历史系任教授、系主任。1955年支援兄弟院校,调往苏州。除中间离开母校三年外,读书、执教前后达二十三年之久。他教课,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凡听过他讲课的,有口皆碑;社会上对他的史学研究,久有定评。但对他善于书法和长于赋诗,则知道的人不多。他曾在六十年代担任过  相似文献   

16.
马句 《百年潮》2014,(2):49-55
正1946年至1948年胡适任北京大学校长,这期间我在北京大学文学院学习,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和学生运动,对胡适校长的言行很关注。他在学生集会上的讲话,我大多在场;他在北平的讲演、发表的文章、记者采访他的报道,我都注意看。他在北大的往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几位北大老同学多  相似文献   

17.
梁白泉 《南方文物》2002,(2):124-125
蒋赞初教授是我大学时的同窗。那是抗战胜利后第二年的冬天,我们同在南京丁家桥入学中央大学理学院地理系一年级,住同一间宿舍,一起去教室听课。第二年迁四牌楼,他转入学院历史系二年级,又过一年,我也跟着转入历史系。我们又在昌桥同室而居。在解放前夕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日子里,我们少不更事,却在一起感受时代的脉搏与呼吸。妄借敦诚赠曹雪芹诗中的两句话,恰合  相似文献   

18.
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北京大学历史系在翦老领导下,先后建立了中国史(分古代和近现代)和世界史等专业。在大学历史系成立世界史专业,北大是最早的一家。翦老还积极主张在北大历史系创办考古专业,率先建立了新中国成立后大学里的第一个考古专业。那时的历史系,真是生气勃勃、欣欣向荣,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都比较好,学术气氛也比较浓,人才培养很有成效。 坚持走马克思主义所指引的道路,这  相似文献   

19.
<正>1972年春夏之交,我在东胡村二队担任育红薯苗的技术员,还担任从本村碱土中提取碳酸钠(食用碱)、硫酸钠(皮硝),从草木灰中提取氯化钾、硫酸钾、碳酸钾的厂长兼技术员时,突然收到黄西沟大队的邀请,聘我重返学校执教。原来,自我上次离开后,大队一直努力争取让我再去。恰逢千庄公社书记换成孙希锦,孙希锦是我在梁赵上高小时的校长、老师,也曾是我母亲的下级和同事。他对我很了解,  相似文献   

20.
帕米尔的诱惑寻找流逝的西域文明之一梁越穆舜英从北京到喀什噶尔我对中国西域这片陌生荒原的向往,是偶然从北大旧书摊上买到一本英国人斯坦因的著作《西域考古》引起的。那是1955年,我正上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当时,中国考古界涉足新疆考古的只有黄文弼等人,他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