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胡适与国民党之间的关系,是中国现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也是“胡适学”的重点问题。从胡适与国民党的早期组织同盟会接触到1949年,两的关系历程大致可分为早期交往、《新月》时期、《独立评论》时期、驻美大使时期、任北大校长时期,其间既有友好合作,又有矛盾冲突。胡适政治思想的两个基本理念,即自由主义和改良主义能否实现,是胡适处理与国民党关系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2.
本文广泛收集和整理了英语世界的胡适研究成果,仔细阅读、推敲其中有代表性的著作,细致总结和概括出英语世界胡适研究成果的基本情况,划分和厘定了英语世界胡适研究史的不同发展阶段,以求在一个宏大的框架下更好地把握英语世界胡适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走向。笔者发现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英语世界就出现了零星的胡适传记和研究著作。五六十年代以来,与胡适相关的研究开始大量涌现:英语世界的研究者或在有关中国文学、哲学、史学、教育、外交、宗教等方面的著作中列专章,或者以专著、学术论文的形式对胡适进行研究,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以胡适为专题的20多部博、硕士论文和专著。  相似文献   

3.
盛菊 《安徽史学》2005,(5):116-120
胡适在撰写年谱的学术活动中,就年谱体例的发展与创新、年谱的功用与价值、年谱与传记的关系等问题,形成了丰富系统的思想,并对年谱体裁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胡适认为年谱应该揭示谱主学问思想的变迁沿革与发展脉络,总结其学术地位与学术贡献,年谱不仅要记述谱主的成就,也可以进行评判与批评,指出他的错误与短处.胡适总体上是将年谱视为传记之一种,但也注意到年谱在内容、体例、功用等方面与一般传记又有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胡适的性格     
胡适,是位曾被文评家和史学家一笔抹煞了的人物,近年来被人拉起,然仍毁誉不一。这是一个好现像,至少说明我们的园地里不再是一花独放了。  相似文献   

5.
李传玺 《纵横》2010,(3):49-53
胡适与陈寅恪,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两座巍峨山峰。他们之间建立联系,从陈寅恪一面,经历了一个从反到正的过程。而一旦从精神上形成沟通,两人便在学术上互相切磋,人生上互相支持,结下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不渝友谊,演绎了现代文化史上段段学术往还砥砺的佳话。  相似文献   

6.
李传玺 《江淮文史》2010,(2):137-151
胡适与陈寅恪,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两座巍峨山峰。他们之间建立联系,从陈寅恪一面,经历了一个从反到正的过程。但一旦从精神上形成沟通,两人便在学术上互相切磋,人生上互相支持,结下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不渝友谊,演绎了现代文化史上段段学术往还砥砺的佳话。  相似文献   

7.
胡适在20世纪中国庄学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尝试运用西方哲学体系研究<庄子>,推动了庄子研究范式的转换.胡适对庄子人生哲学展开了激烈批判,对庄子反科学主义思想既有所批判,又努力挖掘庄书中所包含的生物进化论思想.最近20余年来,庄子研究范式又得到了新的救正.  相似文献   

8.
胡适在风雨飘摇的旧北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明 《炎黄春秋》2000,(1):64-70
胡适在旧北大执教二十年有余,无论在蔡元培长校期间的“新政”,还是蒋梦麟长校期间的“中兴”,胡适的影响重大。胡适本人长校的旧北大的最后三年,是北大历史上最为艰难困窘、风雨飘摇的三年。随着旧北大走完历史,以蔡元培、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教育哲学也在中国大陆寿终正寝,中国的教育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我们知道,从1917年1月蔡元培当北大校长起,或者确切地说从1917年9月胡适进北大当教授起,北大的一系列教育的现代化改革正式揭开序幕。 在抗战爆发前的20年里,北大教育规模发展很快,尽管中间风云变幻、波折屡生…  相似文献   

9.
1937年"七·七"事变之前数年,胡适和室伏高信这两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曾就如何改善中日关系问题多次交换意见.双方都强调加强理解和说真话,并在如何认识中日关系问题的症结及怎样改善两国关系等方面不乏共识.这一讨论在当时引起了不同反响.但对话中两人都体现出明显的思想缺陷,如胡适的软弱、悲观,室伏高信则受到当时日本社会主流思潮的影响而不自知.  相似文献   

10.
胡适、吴宓,中国近代学术舞台上两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却道不同。不相为谋。何以?这篇文章回答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12.
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屡屡发现于包括山东、江苏、河南、陕西和四川在内的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为证实发生于春秋末期的"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一中国文化史上重要事件的确实存在,从历史文物方面提供了有力地证据。同时,《孔子见老子图》亦为研究儒道思想之关系的发展脉络,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13.
秦汉以来,"长寿"的老子形象给众多学者和民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东汉之后的道教神谱当中,老子更由一个"善摄生者"一跃而成为养生术的鼻祖、仙丹的炼制者——太上老君。老子长寿神话的产生和嬗变与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化的运行机制之间有着直接而紧密的联系:一方面,"重现实、黜玄想"的文化特质使得早期道家哲学具有直观性、实用性的色彩和追求实用主义的倾向;另一方面,战国秦汉之际的历史神话化运动为早期道家代表人物及其哲学的神秘化、庸俗化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Rousseau seems to exemplify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philosophic life in general and the quest for self-knowledge in particular as a solitary enterprise. An examination of the Confessions, however, reveals that Rousseau holds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discoveries about ourselves are made not in solitude, but with others. It is furthermore the case that, for Rousseau, the philosophic quest to truly know oneself entails the public articulation of one's self-understanding as a part of a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human things, a social activity fraught with political implications. Therefore, the problem of self-knowledge in Rousseau's thought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a social and political problem (albeit not a problem with a political solution). That this is so even for the famously solitary Rousseau tells us something important both about the thought of that philosopher and about the quest for self-knowledge as such.  相似文献   

15.
Much has been written in the last few years regarding Leo Strauss's political attachments, especially with respect to his purported influence over American neoconservatives. Problematically, Strauss scrupulously avoided explicit ideological entanglements, rarely addressed particular policy debates, and left little guidance for the statesman or thoughtful commentator interested in drawing practical political inferences from his philosophical writing. To add further ambiguity to already muddy waters, Strauss's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prudence and philosophic insight coupled with the many and incompatible roles he assigns to the philosopher within the city make it unclear if there is anything at all that philosophy can teach us of political significance. The following essay aims to explain Strauss's view of 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 philosophy in light of his distinction between classic and modern utopianism and what he calls in On Tyranny "philosophic politics."  相似文献   

16.
论“五四”时期高一涵的自由主义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国强 《民国档案》2004,(4):112-120
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是近十几年来国内学界的一个热点。本试图采用微观实证的研究方法,依据高一涵“五四”时期在《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的论和译作,对他的自由主义观念加以具体的分析与评述。为了深化研究主题,作采用了对比分析的研究范式,将高一涵与不同时代的西方思想人物和《新青年》群体其他代表人物加以比较。作认为“五四”时期高一涵的自由主义观念既有显的个性特征,也有那个时代的一些共性特征。他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民主”、“法治”等概念的分析论述,大大超越了《新青年》群体的一般认知,但他依然无法彻底摆脱中国传统的泛道德政治观和欧美各国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本的分析论述不但有助于我们了解自由主义观念在“五四”时期的具体表现形态,而且可以揭示“五四”知识分子群体思想转变的多种动因。  相似文献   

17.
在近代中国,尽管不能断言标名“自由”的报刊必定奉行自由主义,也有主张自由主义的报刊不以“自由”为标签,但那些自称为“自由”的刊物,显然应是考察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历史轨迹的重要凭借。清季自由观念逐渐传播普及,以自由为名号的人士日渐增多。继《申报》开辟“自由谈”栏目,民初至少出现了9家标名为“自由”的报刊,主要分为两类,其一为自由党系统在各地的机关报,其二为以游戏文章追求思想、言论、出版三大自由的报刊。二者在反对各地政权的舆论压制时坚决维护言论自由,但政治上并未高揭自由主义的旗帜,其形象的社会观感亦不甚佳。此后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才再度出现以“自由”为名的报刊数量激增的情形,自由主义成为部分报刊的思想旗帜和政治目标。  相似文献   

18.
John Gillingham's voluminous new book chronicles the course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from the 1950s to the present. It contains interesting accounts of a variety of important events, and has the merit of drawing attention to the European Union as a subject for serious historical scholarship. Some readers, however, may find certain of Gillingham's major arguments controversial, especially his insistence that integration has been and will always be primarily about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相似文献   

19.
李霞 《安徽史学》2004,(4):105-108
由于同一定时代背景相联系,20世纪的国内老子研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前期研究有两大特点,一是以西学解老,二是注重校诂与考证;中期研究的突出特点是大陆学者自觉地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注重分析老学的阶级属性及哲学性质,1973年马王堆帛书<老子>的出土为这一时期的老子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后期的老子研究是在大陆与港澳台四地研究趋于一体化、国内外老学界交流合作频繁的背景下进行的,80年代初注重反思,80年代中期以后的研究在视域上不断拓展,在层次上不断深入,1993年郭店楚简<老子>的出土使得学术界在诸如<老子>版本及作者、老子的道德价值取向以及先秦儒道关系等问题上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新成果,并基本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