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虎在中国人心目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古往今来,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对老虎有着异常的好感,爱慕它的美丽,崇尚它的力量,尊重它的威严。老虎历来是画家笔下常见的题材,寓意吉祥的虎画随处可见,而周明安画的老虎更被人们称为虎画中的珍品。  相似文献   

2.
他是一名普通的战士,又是一位不普通的画家。十数年来,他寄一腔豪情于笔底,画猛虎,扬军威,人称“军中虎王”。他的虎画吸引了三百多位将军为之题词赋诗,创造了中国美术史上前无古人的旷世之作,名播海内外。走进名人圈“军中虎王”与百位将军的“虎缘”●柴红芳周玉...  相似文献   

3.
中国虎文化     
《民俗研究》2008,(1):F0003
汪玢玲著,中华书局2001年1月出版。本书以文化考古篇、宗教民俗篇、文史艺术篇和传播养护篇来结构全书,分为:虎崇拜的深远渊源,青铜器中的虎文化结晶,虎图腾崇拜与虎神话,东北崇虎与中原文化的渊源,宗教与虎文化,古今民间崇虎习俗,干支、虎与十二生肖,伏虎史话,老虎传奇故事,虎典与虎谚,虎画与虎工艺等十四章,从文化人类学、民俗学、文献学、历史学等方面关注虎文化的诸多领域,许多见解新人耳目。  相似文献   

4.
正"虎贲"一词始见于《尚书》的《牧誓》、《立政》篇,指军中猛士尤其是周王的近身卫士。西汉平帝时更名宿卫的期门军为虎贲,为后世所沿袭。目前已知的商周金文中并无"虎贲"一词,但有"虎臣"与之相类。虎臣一词又见于《尚书·顾命》及《诗经》的《常武》、《泮水》篇。伪孔传以为虎臣即虎贲氏;郑笺称《常武》之虎臣乃一职官,《泮水》之虎臣泛指威武如虎的武将。有学者认为虎贲由虎臣分化而来,乃虎臣之一种。1窃以为虎臣当即虎贲,名称变换而已。  相似文献   

5.
高志其说:"姚君画虎,集物之大成,所谓虎头、狮眼、豹嘴、兰须,亦世之奇绝也。兼夫秦汉瓦当,隋唐壁画,京昆净谱,无不汲取精华也。" 姚少华先生以画虎著称于中外,他笔下的虎有一种气吞山河的凛然之正气,王者之风范,尽显阳刚之美,傲骨雄风, 给人一种强悍的视觉冲击力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之气概,展示出虎的超然内在精神之实质,开创了自己画虎的独特风格和艺术特色,令人观后耳目一新,心灵为之一振,充分体现出了一种奋然崛起的时代精神和民族之魂魄。  相似文献   

6.
虎属大型猫科动物,《说文解字》中称:"虎,山兽之君也。"早在200万年前,被称为"中华祖虎"的现代虎祖先,就生活在中华大地上。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虎文化也应用而生。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虎纹饰,多见于鼎、尊、钺、戈、卣等器物之上。战国至秦汉出现专门调兵遣将的铜虎符,形为两半,上有铭文,一半中央掌握,一半给予地方,调兵遣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方能生效。宋代将显出虎纹斑的瓷碗称为虎斑,是茶盏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7.
苏联春画虎     
“自古英雄气,原由素养充。爪牙饶锐利,草莽占丰功。力蓄牛吞势,文藏豹变同。深山闻震恐,一啸自生风。”这是已故画虎大师张善子的虎画题跋,也可作为青年画家苏联春作“千虎图”的写照。青年画家苏联春从小痴迷于绘画,为了学艺不惜多方求教。他常常早出晚归,到动物园的虎山旁,观摩写生,废寝忘食,最终创  相似文献   

8.
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二十年刘乐贤睡虎地秦简《日书》于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出土,迄今已整整二十年。二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它作了许多研究和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二十年来的《日书》研究成果作一简略的回顾和评价。一、睡虎地秦...  相似文献   

9.
眼前摊开了一幅幅金陵画家王寅之的猛虎作品,一只只神态逼真的斑斓猛虎腾跃扑挪,栩栩如生,将我引入了一个神奇的虎的王国。那一轮冷月照耀下,威猛的老虎昂首屹立,虎视眈眈,透出一种凛然之气(图①);那两只跃上山岗的猛虎,体健威武,后腿注劲,仿佛一跃即可腾上山巅(图②);那伫立溪涧的五只老虎,四只虎从不同角度向一毛色深褐的老虎在诉说着什么,好象一家,亲密无间乐叙天伦(图③)……。王寅之笔下的动物,不管是猛虎,还是飞鹰、奔马,无不是充满灵动和趣韵的“精灵”,是被赋予人的情感的载体。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炮"的角度,让我们再次认识"北洋之虎"段祺瑞。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直至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中国历史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历时十余年。此间北洋第二号人物"北洋之虎"段祺瑞,威风凛凛,一再出头,成为北洋军阀  相似文献   

11.
正身为"陆战之王"的坦克不仅要有越壕爬坡、如履平地的陆上身手,还要具备踏波浮水、闭气潜行的水中功夫,历史上第一种在设计时就考虑到潜渡能力的坦克是德国的虎式重型坦克,因为欧洲地区的很多桥梁无法承受虎式坦克的重量,所以德国人为它配备了用于潜渡的密封器材和通气管,潜水深度可达4米。实际上,在虎式坦克问世前,德军在策划入侵英国的"海狮"行动时已经在III/IV号坦克上实现了潜航能力,并且制造出  相似文献   

12.
文物1960年第2期载有訇簋及弭叔簋铭文(器铭照片及两种释文),中之訇簋铭文更关系到西周社会性质.因将所见数事录出,以供同志们参考.訇簋铭文有云:"今余令汝啇官,司邑人、先虎臣、后庸、西门夷、春夷、京夷、……"以全文证之,"先虎臣"是一种军旅,指作为先锋的虎臣.师?簋:"今余肇令汝率齐币、?、僰?、左右虎臣,征淮夷".虎臣既用来征伐,可见本是军旅之一种.以师?簋的左右虎臣和本铭的先虎臣相较,知左右是指左右两翼,先则无疑为先锋.又  相似文献   

13.
西汉水上游秦早期青铜器中的虎造型,堪称春秋青铜雕塑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不仅体现出早期秦人高度发达的青铜器铸造技术,也表现出极为鲜明的地方特色。这种数量众多、形式特别的铜虎造型系列,包含了早期秦人特殊的思想意识,且具有特定的文化渊源和基础。这些系列铜虎应是秦人崇虎习俗的集中反映,其中"群虎"是早期秦人激励民族精神、凝聚族群意志的一种氏族文化符号,"回首虎"则传达了秦人缅怀祖先、向往东方故地的族群意识。  相似文献   

14.
《收藏家》2020,(8)
正1943年秋,王维山在北京稷园(现中山公园)举办个人画展,其展出的50余件作品所绘对象全部为"虎"。(1)时人称这次画展为"王维山虎展"。此展隆重推出一副长十丈、积三年光阴完成的《万虎图》。此图乃是王维山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当时报纸和画刊都对此次画展积极宣传。2003年9月,北京翰海拍卖公司拍出一件王维山的《万虎图》手卷(图1~图4),此作由金梁题写迎首(图5),张海若题签,就是当年在稷园首展的《万虎图》。后手卷得多位前辈大家鉴赏,无不称赞画作之精妙,被誉为"翰林墨宝,大为珍贵",可见王维  相似文献   

15.
一位搞民族音乐舞蹈的朋友曾来我家,希望能协助查一些有关女真舞蹈的原始资料.我和爱人一再说对此并无研究,可这位朋友坚持要我们帮忙,并说文博界对此确有研究,比如有关女真族呼鹿、刺虎、搏熊等舞蹈动作的史料,就是文博界朋友给提供的.我爱人觉得很有趣,就与这位朋友探讨呼鹿、刺虎、搏熊等动作的表现方式,甚至争论起来.朋友做出的"呼鹿"动作,我爱人就说看不出来就是呼鹿,呼别的动物乃至呼人也可做上述动作.朋友做出的"刺虎"动作,我爱人说看不出来就是刺虎,刺熊乃至刺其它动物也可作上述动作.  相似文献   

16.
周佐霖 《沧桑》2012,(3):139-141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说是一个经历世积累而成的文学史观,非一人一时之独创,它发现了中国文学的一些发展规律,确立和提高中国纯文学和俗文学的地位,但它是以西方的进化论为指导来总结中国文学的发展现象和规律,也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安謇 《文物》1976,(11)
1968年9月,陕西咸阳附近发现了一颗玉印。印为白玉雕琢而成,四方形,螭虎纽,印面阴刻篆文"皇后之玺"四个字。有的研究者认为,由于玉玺的发现地点离汉高祖的长陵很近,所以它可能是吕后的玉玺。也有的研究者认为印文的字体篆刻不是西汉初期的风格,因而它不是什么吕后的玉玺。这些属于文物鉴定的专门问题暂且撇开不管。值得注意的是竟然有人在这颗玉玺上  相似文献   

18.
《收藏家》2014,(4):65-71
<正>在中国历史上,虎纹是一种重要的纹饰,很早就出现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玉器上,到了后来更是被广泛应用于铜镜、瓦当、画像石、漆器、砖瓦等制品上。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在宁夏贺兰山和北山岩画中,虎是重要的题材,在贺兰山和北山岩画分布区的每个主要岩画点,几乎都有以虎为题材的岩画①。汉代画像石、画象砖也常刻虎纹。南阳画像石有"虎吃女魅"图,画中刻一神为方相氏,立姿,前肢张开,一肢指穷奇,一肢指虎,当是背使穷奇与虎共食鬼魅。此虎用前右爪捺住女鬼的右前肢,张口欲吞。近代和现代民间工艺品中,也常画虎,意除"五毒",有压邪  相似文献   

19.
虎是贺兰山和北山岩画的重要题材。其构图有单体、双体和群体、虎扑食和猎虎四类 ,形态有直立和曲足两类 ,时代在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这四类虎岩画 ,与图腾崇拜相关。在图腾文化中 ,图腾之名也是相对应的氏族、部落之名号 ,而以虎为图腾的民族 ,其族名是春秋战国时期活动于我国北方的林胡。  相似文献   

20.
杨睿 《中华遗产》2021,(1):44-51
它是百兽之王,凶残刚猛;亦是义兽仁心,护犊情深。这个属相备受排挤,非礼勿近;但也偶尔遭到逢迎,镇压邪煞。它是虎,是王者,一个孤独的王者。大号的猫在今天的社交网络中,虎文化衍生出了新的一面。比如右页图的生肖虎,展现了虎的物种属性——猫科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