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良渚玉器“神人兽面纹”新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此,笔者试图着重讨论这种神像的意蕴与功能.让我们先从最重要的“琮王”神象说起.余杭反山出土的“琮王”(甲型1件,M12:98,图版壹)纹饰区之一是四个正面的直槽内上下各有一个神人与兽面复合像(图一),“神人的脸面作倒梯形.重圈为眼,两侧有短线象征眼角(案:专家指出,这是与所谓“兽眼”的重要不同点).宽鼻,以弧线勾划鼻翼.阔嘴,内以横长线再加直短线分割,表示牙齿.头上所戴,外层是高耸宽大的冠(案:疑系长发之夸饰,参后),冠上刻十余组单线和双线组合的放射状羽毛,可称为羽冠;内层为帽,刻十余组紧密的卷云纹.脸面和冠帽均是微凸的浅浮雕.上肢形态为耸肩、平臂、弯肘、手指平张叉向腰部.”反山《简报》已注意  相似文献   

2.
一件诡秘怪谲的商代神人兽面铜头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的四百余件青铜铸品中“,有一件双面神人兽面头像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和兴趣。在巫术宗教与神灵崇拜之风极为盛行的殷商时代,这一类神器和面具,无疑沉淀着极为深刻的社会与宗教内涵。双面神人兽面铜头像(标本67),原来我们一般称之为“双面人头形神器”,也有称“双面人神器”②、“双面人头器”③,还有的简称“银神像”④,出土于格室南侧中部偏东处,为一空腔双面青铜铸像。其造型特点是,扁平长脸,额部宽,颌部窄,呈倒置的等腰梯形。圆突目,中空,眼眶深陷,大耳耳上呈尖前状,肥鼻突起,有双孔…  相似文献   

3.
新干青铜器群中有一件独一无二的半人半神的青铜造像———双面神人头像,作为一种艺术现象,其奇特诡谲的造型,体现了上古时期赣鄱流域先民的“艺术意志”,是他们的“世界感”在青铜艺术活动中得到外在显现。本文试图借助艺术象征和神话象征,对一神异超然的青铜艺术品进行阐释,并以此探寻殷商时期赣鄱流域先民艺术创造的动机、心理状态和社会文化背景。一双面神人头像为中空的扁平形双面人首造型,额部宽、颔部窄、呈倒置的等腰梯形,两面均有内空的圆突目,竖耳上尖,肥鼻,有双孔,高颧,张口,两侧口角上翘,露齿,上四下八,除下犬齿外卷似獠牙外,余…  相似文献   

4.
《文物》1990,(7)
1977年秋,承德县下板城镇东窑村村民在东山上筑梯田时,距地表约1.5米深处,发现商代墓葬数座。墓内出土的文物中有石牌饰两件。石牌饰均为滑石质,黑色,保存基本完好。一件石牌两端刻直线纹,上部两平行横线之间刻一兽面纹,两眼圆睁,宽嘴,二尖长獠牙,直鼻,鼻下有二锯齿纹。兽面纹周围及牌饰中部刻排列有序的三角形纹,牌饰中部刻一钝角"V"形纹。石牌长  相似文献   

5.
青铜封口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陂盘龙城李家嘴二号墓出土,通高36、腹径15.1厘米(见右图)。封口,圆顶隆起,一侧开梯形口,另一侧有两个乳钉,位于流底两旁,顶端斜置管状冲天圆流,深腹、颈部稍内收,分裆,袋足间内陷成凹槽,尖锥状袋足中空近底,足尖外撇,口下一扁平,上端作方状立于口沿外,下端连接腹部。上腹饰饕餮纹一周,线条粗疏,纹带分三段,正面为饕餮,余两段作夔纹。顶部俯视似圆润的脸形,开口处为张开的大嘴,管状流似凸起的鼻梁,左右对称的乳钉象征双眼,加上简化的身躯构成一幅完整的人面形饕餮纹。在铸造技术上,因顶部封闭,给制模作范带来…  相似文献   

6.
<正> 武定二年彩绘玉像是1989年8月27日在定州市寨西店东口出土的。原址到处是烂砖碎瓦夹杂有石造像碎块,并采集到头、上肢、下肢、背光等残块,从造型纹饰上看与彩绘玉像同属一个时代。据当地农民反映,早先该地为大寺。 彩绘玉像脸型清癯,眼微闭,眉细长,鼻高通于额际,耳下垂戴宝冠。内着“僧祗支”,外披褒衣博带式尖领袈裟,大衣自两肩垂下交于腹部,下著褶裙,裙的两端呈锐角向外伸展。造型追求匀称的形式美。左手屈肘  相似文献   

7.
1992年8月2日,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在配合公园东街住宅小区建筑工程时,在南小江西周遗址的一座西周墓内清理出土一件嵌兽首有阑凸脊直内工戈。该墓土坑竖穴,墓向7°,墓长2.25、宽1.05米,墓口距地表1.5米,距墓底1.6米。玉戈出于死者左胸肋骨处,伴出物有浅盘粗柄豆2件,陶罐2件,陶鬲2件等。出土文物已由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收藏。现将出土玉戈介绍如下:此戈玉质,深黄色,局部有褐色浸斑。器扁厚,三角棱,上侧略向上弯曲。援狭长,前锋尖锐,中脊起校,援末处两回穿,有上下阑。直内,长方形,内近阑处有一圆形单穿。援末两面镶嵌相同…  相似文献   

8.
北周天和释迦造像与题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四川省博物馆收藏有一尊北周天和四年(569年)释加造像(图一),现作简要介绍。释沙造像通高33.5厘米,座高12.8厘米,像高20.7厘米。释迦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佛头顶部肉髻平缓,覆盖着整齐的螺发。佛像脸型方圆丰润,双眉细长,眉梢下弯,两眼微睁,鼻梁与额平齐,嘴唇较厚,嘴角微收,硕耳长垂,面目安祥。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释迦内着缯祗支,胸前系带,外着通肩直领大衫,右衣襟下摆搭在左手腕上,身披袈裟,衣衫及袈裟下部散洒在须弥座上,襞褶整齐对称。佛像上有贴金痕迹。须弥座下层正面两方框内,镌刻…  相似文献   

9.
临夏发现彩陶人头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我所征集到一件彩陶人头像。这件人头像为圆雕,原系某种彩陶器的顶部。泥质橙黄陶。残高7.5、宽6.5厘米。人头脸部平面呈菱形,鼻系堆塑而成,刻出两个鼻孔,眼和嘴浅刻而成,脸两侧有捏塑成的扁平状耳,耳上有穿孔,是垂系饰物的。用深褐色彩绘出眉、眼眶、唇,面颊还画有两道竖线纹,鼻下画两道短竖线表示鼻准。额顶  相似文献   

10.
1987年,甘肃省镇原县博物馆文物普查时,在该县三岔高庄遗址出土人头形器盖盖钮一件,被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图一)。这件盖钮为细泥质红陶,高15、颈径9.8厘米。人脸近圆形,额与眼眉间的分界线不明显。眼以两个扁圆孔表示,鼻  相似文献   

11.
南部县城东20公里左右的禹迹山腰,有一尊摩崖释迦牟尼造像,因在碑院乡境内,人们称为“碑院大怫”。大佛面南偏西,身高16.6米,面颊丰腴,两耳垂肩,双目微启,鼻梁与前额相连,仪态肃穆而慈祥。头有肉髻,裸肘赤足;左手平举与胸齐,掌心向上,托一摩尼珠,右手微举,掌心向左,拇指与中指、无名指相扣,食指与小指朝天伸直,结“灭诸恶趣印”;内着僧祗支,外穿袈裟。刻工精细,造形严谨。造像仅上背与岩壁相连结,身体  相似文献   

12.
李新伟 《文物》2021,(6):51-61
<正>一良渚文化反山墓地M12∶98玉琮上精雕细刻的羽冠方面人和环眼獠牙兽合体的图像通常被称作"神人兽面"图像。良渚遗址群范围内的最高等级玉器上常见这样的完整图像,被称作良渚文化的"神徽"[1]。"神人"和"兽面"还以同样复杂或简化、变体的形式,合体或单独出现在各式玉器上,是良渚文化玉器纹饰的主题。对于"神人",有"太阳神"[2]和"神祖"[3]等说,对于"神兽"是何种动物,有"龙凤复合"[4]"猪龙"及"饕餮"[5]等说。对于二者的关系,多认为神人是做法的巫师,也是良渚社会的统治者,  相似文献   

13.
晋代青瓷兽     
1978年元月出土于偃师县城关镇乔村晋墓中。身长12.5、高8.3、宽5厘米。背部正中负一水注,口径2.5、高1.5厘米。青瓷兽作半蹲半卧状,兽首高昂,双目外突,遥视前方。启唇露齿,四只獠牙上下交错。有耽耽待发之形,具跃跃欲起之势,静中见动,似静且动。颈部、背部皆披直线纹长毛,颌下有椭圆形凸起部,其平面上亦有直线纹长毛。四肢上部及两肋,皆为火云纹形卷毛。兽尾下垂,呈椭圆形  相似文献   

14.
铃铃的形状也象钟,但是比钟小得多。现在最典型的有(?)铃,高4.8、宽4.3厘米,据说系安阳出土,大约是商代的。还有成周铃,高10、宽6.6厘米,是西周时代的。它们的形状都是平口,上有桥形纽。由其大小推测它的用途:小铃大约是旗子上的点缀品,大的是乐器。周礼春官上说:"大祭祀鸣铃以应鷄人。"古代除了用它作乐器外,车上、旗上、犬马上都系铃,不过现在已难于分别了。  相似文献   

15.
《宋供奉官刘府君墓志铭》系50年代末因工程施工在沙市蛇入山附近出土。该墓是一座多室砖墓,出土时墓室及随葬器物均被挖毁,仅留下墓志铭一方,现藏沙市博物馆。墓志铭为青石质,石板长92.8、宽58、厚2.6厘米。志边界以框线,框线内分上、下两部,上部为志额,下部为志文。志额正中竖书阴刻篆体“宋供奉官刘君之墓”,字长9、宽5—6.5厘米不等,两旁有阳刻的菊花图案为装饰,志额高24.5厘  相似文献   

16.
1959年,四川巫山大溪64号墓出土一枚双面石雕人面像(图一),这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石雕人面的首次发现。墓葬距今约5000—6000年,属大溪文化的晚期阶段。石雕的原料是一种颜色漆黑、质地细腻的火山灰岩。平面椭圆形,高6、宽3.6、中间厚约1厘米,顶部左右各有一椭圆状穿孔。正反两面的中间位置采用阳刻手法雕凿出造型相似的人面形象,一面脸颊丰腴、圆润,另一面较为瘦削。鼻梁挺直,圆睁的大眼,张开成O形的嘴,似因极度紧张而惊恐不已。人面轮廓线以外和凸起部位经过打磨,有光泽,也留下不少制作时的划痕。面轮廓以内的低凹部分未经磨光,挖凿、刻镂的痕迹明  相似文献   

17.
1985年6月,宁夏盐池县苏步井乡窨子梁发掘的唐墓中,出土了两扇雕有胡旋舞的石刻墓门。这在唐代墓葬中尚属首次发现。单扇石门呈长方形,长88厘米,宽42.5厘米,厚5.4厘米。上下有圆柱状榫,两扇门面闭合处各有一孔,出土时用铁锁锁扣。门正面凿磨光滑,各雕男舞伎一人。舞者深目高鼻,虬须鬈发,胸宽腰窄,上着窄袖衫,下着短裙,足登长筒靴,旋身扬臂舞蹈于一圆形毯上。舞姿造型略有不同,左边舞伎侧身回首,左脚立圆毯上,右腿后屈,左手微微上举,右臂屈至头顶,右侧舞伎右脚  相似文献   

18.
唐县物保管所收藏有五件唐、宋时期的佛教石刻造像,均为汉白玉石质。现分别介绍如下: 1、石佛坐像座佚。螺髻,肉髻较高。有髻珠、白毫。面相丰圆,细眉长眼,宽鼻小嘴,长耳垂肩,颈刻三道弦纹。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高腰裙,胸前系带打结,衣纹流畅。左手扶膝,右手施印。结跏趺坐,露右足,足心向上。像高109厘米,宽70厘米(图一)。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敖汉旗撤力巴乡喇嘛沟村于1984年秋,发现了一尊胡人骑狮瓷像。我们对出土地点作了调查。喇嘛沟村位于老哈河的支流——饮马河右岸,整个村子座落在一处辽代遗址上。东南距敖汉旗政府所在地——新惠23公里。这尊瓷像是社员在盖房取土时发现,同出土的还有其他文物。瓷像通高14.5、长9、宽4厘米。狮为雄狮,侧首立于一长方形底座上,张口伸舌,双目直视,颈挂一铃,背部有鞍鞯。上偏坐一胡人,半侧身。头戴花瓣状的卷沿帽,帽两侧系绳在颌下打结。胡人突额,深目高鼻,大胡须,颈部戴围巾,手戴手套。双手抱一琵琶并作弹拨状,背负一壶。壶系白瓷略泛青,一侧呈弯弧状,外侧起棱。壶与狮腿部有黑斑点。胡人身着的长衣为淡红色釉,局部有细开片(图一)。  相似文献   

20.
陕西省博物馆收藏丰富的历代铜镜中,唯三国时期铜镜为数甚少。现将在征集工作中收藏的这一时期神兽镜二件,介绍于后。这二件神兽镜形制、纹饰基本相同,大小和铭文则有区别。大的一件是1971年在西安南郊出土,半圆形钮,圆钮座,直径15厘米,缘宽1.5厘米,边厚0.3厘米,镜面略呈弧形,为深绿色,已锈。镜背略有浅绿色锈斑,纹饰完整清楚。内区花纹以高浮雕四兽围绕五位踞座神人为主纹,其间以八个环状乳相隔,中区内圈为十二个凸起的铭文方枚,每枚上各铸四字阳文“吾作明镜、幽湅三商……其师命长。”方枚间置以十二个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