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文灏 《民俗研究》2015,(2):143-147
庵上石坊坐落在山东安丘庵上村西,为庵上村大财主马若拙为其嫂王氏所建的节孝坊。牌坊作为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建筑代表,是传统中华文化的象征性标识,庵上石坊以完美的造型与卓越的雕刻技艺而成为反映民族传统技艺与民风民俗的石雕艺术载体。庵上石坊承载了民间审美与民间贞烈思想的演变过程,体现了立牌坊作为传统民风民俗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2.
原平市的阳武村是一个历史文化遗存丰厚的地方,保留着许多明清时期的旧民宅、旧建筑.最为引人注同的当属两座清代石牌坊。 这两座清代石坊也叫朱氏牌楼,是清咸丰年问中议大夫、陕西延榆绥兵备道加盐运使衔武访畴,奉旨为母朱氏所建的节孝牌坊。  相似文献   

3.
对女性贞节道德的要求是父权制社会形成的产物,在封建社会有着愈演愈烈的发展趋势。本文以《即墨县志》为依据,对清代即墨县的贞节妇女守节殉烈情况进行了分析:清代即墨贞节妇女在丈夫死后,首先以抚育丈夫子嗣、延续夫家香火为第一要务,而对于夫亡无子的妇女,大都选择了殉节之路;可见"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深深禁锢了妇女的精神世界,致使女性以出嫁后从夫、夫亡从子为人生皈依,当二者在现实社会皆无可从时,则意味着清代妇女生存希望的幻灭,导致殉节现象的普遍发生。  相似文献   

4.
沈阳故宫目前保留的29块门额中,文德坊与武功坊的牌匾为崇德二年制作的原始门额,是满、汉、蒙古三种文字的横书形制。其余,无论是清入关前的建筑还是入关后增设建筑,悬挂的都是乾隆年间制作的门额,为满、汉两种文字的竖书形制。这些门额的满文翻译,多数采用了意译与音译结合的方式。北京故宫门额上的满文翻译,则是康熙年间采用音译,乾隆年间多为意译和音译相结合、少数采用音译。沈阳故宫在悬挂乾隆年间制作门额之前,应该悬挂过于崇德元年制作的门额,这种门额应该是满、汉、蒙古三种文字的竖书形制。  相似文献   

5.
多体合璧书写模式兼具实用性和象征性,曾被多个王朝使用,并非清代独创,但相较于前代,在清代使用的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影响更大。本文将视角聚焦于清代多体合璧门额(命名性质的匾额),门额上的文字经历了文种多样化、翻译规范化等过程。从多体合璧门额变迁中可追溯各民族文化接触、交流、融合的历程,还可探析其所承载的时代特点和文化内涵。多体合璧门额是清代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实物见证,为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关于牛庄城老满文门额松村润著李贤淑译一1994年8月29日至1994年9月7日访问沈阳之际,在沈阳故宫博物院石刻馆见到了一块老满文门额。石刻馆的说明牌上写着:"海洲牛庄城老满文德胜门门额",指出是牛庄城的门额。实际尺寸为:长64.5厘米,宽127.5...  相似文献   

7.
石屏庙属州级重点物保护单位,庙内东庑年久倾圮,经州政府和州管所批准重建,最近建筑工程队在清理地基时掘出一通明代天顺二年(1458)冬月16日镌刻的石碑,距今已543年。碑名为“石屏州庙学记”,砂石质地,高157厘米,宽89厘米,厚15厘米,全26行,计853字,碑字迹楷书阴刻。碑为赐进士及第承务郎左春坊左赞善兼翰林院编修,经筵官蜀人周洪漠撰、赐进士出身中顺大夫临安府知府刘芳校正,奉议太夫临安府同知石首刘海篆书碑额。  相似文献   

8.
芷江位于怀化市西38公里,向西、向南,均与贵州省近邻。抗战时期,这里是国民政府后方的前线阵地。 芷江日军受降纪念馆,位于芷江县城东,整个园址坐北朝南。全馆由三部分组成:受降纪念坊;受降堂;抗日战争纪念馆。第三部分是新建的,其他两部分是原有建筑。 受降纪念坊在纪念馆的进门处,是由4根擎天方柱,撑起 3座拱形门组成的石牌坊,为日本侵略军向中国投降后所建。牌坊正中是杨化育题写的横额“受降纪念坊”。两边是蒋中正题写的一副对联:“克敌受降威加万里”,“名城揽胜地重千秋”。右边门额是于右任题:“布昭神武”。左…  相似文献   

9.
1988年10月上旬,绵竹县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铸铁分厂扩建工地机械化施工过程中,在距地表70厘米深处掘开一个石板砌筑的铁钱坑。钱坑除坑底为生土外,四面坑壁均为石板砌成,坑口覆盖石板。坑长200厘米,宽80厘米,深85厘米。坑内掘出锈结成块的铁钱200余公  相似文献   

10.
双石牌坊,位于仁寿县城东南40公里中华乡牌坊村。两坊南北相向上下对列,保存完好,1986年公布为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号坊建于清光绪七年(1882),是清王朝为表彰徐母杨氏“夫死从子”和孝敬老翁钦旨建造的“节孝坊”。坊通高11.47米,面阔四柱三开间格局,三重檐歇山式屋顶,牌楼式纺木结构,筑宝瓶式坊顶,全坊用石料109块组成,大者2立方米有余,小者不足0.04立方米,每块石料均精雕细琢,共90龛戏文和民间故事造像,人物250余身,鸟兽78只,工艺精湛,栩栩如生,装八个雕花云屏板,八支接雕雀替,…  相似文献   

11.
李健超先生所著《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东都“淳和坊”条载,此坊有宁远将军庆王府左典军上柱国尹大简宅,其依据是《咸宁长安两县续志·金石考》所载尹大简墓志:尹大简字彻夫,天水人。开元二十三年终于淳和里私第。书中并按:“长安无淳和坊,疑为东都之淳和里”。其实这...  相似文献   

12.
贾艳红 《史学月刊》2003,(7):123-126
一提起封建社会的家庭关系和妇女的社会地位。人们往往一言以蔽之日“男尊女卑”。这种提法太笼统、太含糊,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是片面的。因为人们往往只看到“三纲”对妇女的压制,而忽视了“孝亲”、“敬长”对年长妇女的保护。在“家无二尊”的父家长制社会中,夫是一家之长,妻则居于从属地位,夫为妻纲,妻要顺从丈夫。  相似文献   

13.
一、清代 1996年7月,在中津川举行了明清史夏季研讨会,讨论主题是“中国清代后期的地域社会”。自1981年的专题讨论会提出“地域社会的视角”以来,至今已过去了十五年,“地域社会论”仍然成为本次夏季研讨会的主题,而且参与者达到100人之多,可见“地域社会”的视角已经成为当前明清史研究的主流。此次研讨会讨论了森正夫提出的“地域社会”论的所有课题和问题,虽然未能全部解决,但作为总括中国史研究现状和课题丛书的一环,是森正夫主编的《明清时代史的基本问题》(《中国史学的基本问题4》)一书的出版。在该书《总论》中,森正夫…  相似文献   

14.
1997年7月16日横江镇文化站干部谢望春同志报告,珠坑乡老街保存有一通古碑,石城县博物馆遂邀请公安部门一同派人到现场考察。该碑《刊定夫马诉呈碑记》,为青石质,因长年日晒雨淋,碑上文字磨损风化严重,有的字迹已模糊不清。碑高167厘米,宽78厘米,厚2.5厘米。碑顶上横书题额“刊定夫马诉呈碑记”8字和碑左上角刻曰:“宪奉”2字,字高5厘米,宽4厘米;碑左第一行竖行刻曰:“钦加同知衔署理石城县正堂加十级纪录十次王为”11字,字高4厘米,宽4厘米;最后落款“光绪二十三年六月十九日发朱坑市合甲”17字,字高3厘米,宽2厘米。以上…  相似文献   

15.
汤庆墓志铭     
1987年11月,睢宁县发现明代墓志一合.原墓在睢宁县占邳镇北1公里的半戈山顶偏西处,据调查,墓前原有石坊一座,从石坊至山下约百米距离内有石翁仲、石兽各一对,十年动乱中大多被砸毁,石坊额仍存,上阴刻楷书“荣禄大大雪江汤公墓”九字.  相似文献   

16.
阆中双龙乡四村农民李华章平整屋基时,在表土下70厘米处发现一块40厘米见方的石板,石板下有一瓷罐,出土时罐内盛满积水和16个青花瓷碗,文物管理部门闻讯后前往察看,并将文物收回保存。 罐:直口、唇外卷、短颈、广肩、腹微鼓、腹下较直、下收、平底、底微外展、浅圈足。口径20厘米,腹径32厘米,高28厘米。罐颈上绘两道单弦纹中夹“万”字纹加  相似文献   

17.
一九五六年夏天,固始县陈集公社大黄大队仓坊小队社员杨景春在麦地生产时拾得一颗铜质方印。印边长2.6厘米,正方形,厚0.8厘米。背面有弧形印钮。印钮长2厘米,高1厘米,厚0.5厘米。正面印文篆字阳刻“云巢”二字(附照片和印文)。据有关史料记载:“云巢”即曾三异,南宋临江人,字无疑,淳熙中乡贡,少有诗名,尤尊经学,屡从朱熹问辨。端平中授承  相似文献   

18.
1983年12月初,在江苏省吴江县西门蚕种场基建工地出土了一甏清代银锞子,共五十只,总重9.319克,最轻181克最重的191克(详见附表)。每只直径从4.3厘米至4.7厘米,高从2.1厘米至2.4厘米不等。造型正面如圆形碗口,底部呈馒头形、蜂窝状。银锞子正面铸有“石首”、“长发”、“广兴”、“安”、  相似文献   

19.
四川什邡出土宋代银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5年5月中旬,在四川什邡县蓥华乡场镇下水道工地上1.5米深处发现宋代银碗十只,(图一)查考系北宋末年绍圣进士刘直夫宴客进羹之器。银碗周围布满宋影青陶瓷器皿碎片,十只银碗重叠置放在碎片土坑中,根据现场断定乃宋代窖藏之物。银豌胎身匀薄,工艺精湛。弧腹圆底,口沿内撇,高脚空心,成喇叭形圈脚,无花纹图案,全高4.5厘米,容深3.0厘米,碗口直径9.5厘米,碗脚直径3.5厘米,圈脚高1.4厘米,每只碗重55克,共重550克。银碗圈脚上均錾有“直夫二字,(图二)距“直夫”二字不远处,又有刀刻痕纹的一个“宜”字,(图三),据考:“直夫”二字乃原碗主刘汲之字,刀刻痕纹“宜”字乃新碗主邓宜之名讳。刘汲字直夫,四川眉州丹陵人,宋绍圣四年进士,曾为川东合州(合川)司理,甘  相似文献   

20.
202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四川阆中市邵家湾清代邵万全夫妇墓坊开展调查,对其进行测绘和拓片。墓坊为仿木结构,八字形,整体面阔五开间,七楼,庑殿顶,筒瓦屋面,上有宝顶,下有须弥座。正面刻满雕刻,有墓主夫妇坐像,八仙,福禄寿、花卉等吉祥图案以及戏曲雕刻等。一层各间都刻有文字,内容包括墓志、世系、诗词、对联等,由墓志可知,墓葬修建时间为咸丰九年(1859年),该墓为邵万全夫妇生前所建,为二位之“寿藏”。邵万全夫妇墓坊的调查为研究清代川东北地区墓坊结构、雕刻以及葬俗、文学、书法等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