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藏家》2020,(5)
正白度母为观音菩萨的化身之一,为藏传佛教中祈求世间寿命长久的重要本尊,备受藏族僧俗的崇奉和礼拜。其面上、手心、脚心共具七眼,所以又俗称七眼女。此像面容肃穆而寂静,双目透出安详目光,展现了白度母护持众生的慈悲情怀。帔帛绕臂而下,曲折翻转,飘逸自然。钏镯项链规整细腻,联珠饱满精致,又彰显出度母的庄严和高贵。双腿结跏趺端坐,左手拈  相似文献   

2.
张传伦 《收藏家》2007,(11):38-42
在古代东方,即中国和南亚次大陆,曾产生过一种用来挠背的工具——爪杖,"或骨、角、竹、木,刻作人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脊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  相似文献   

3.
北京出土清“千叟宴”银腰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第三建筑公司在海淀区皂君庙基建施工中发现零散文物,有琥珀珠三十五颗、素银镯一对、银腰牌一件。银腰牌呈椭圆形,长14、宽8.5、厚0.3厘米,重350克。牌上端作云头纹饰,两侧有小圆孔。牌正面四周双龙戏珠纹饰,中间开光横书"御赐",直书"养老"。牌背面光素,中间阴刻楷书"乾隆五十年千叟宴",侧刻"重十两"(见图)。  相似文献   

4.
正玛尼堆多为白色石头的堆积,常常呈方形或圆形置于山顶、山口、路口、渡口、湖边或寺庙、墓地,用于祈福,成为当地人们的保护神。在西藏原始的苯教中,人们认为,万物皆有灵性,而白色崇拜中当然少不了白色的石头。在佛教传入西藏后,人们堆玛尼堆又进了一步,一般不再是纯粹的白石。人们把那些本来就被认为赋有灵气的白石再刻上佛经或佛像,使这些白石更赋灵气,成为玛尼石,以求保佑和庇护自己。玛尼石大小不一、形状不同,大的如山,小的则可以放入掌心,或圆或方呈天然状态。除了颜色多为白色外,  相似文献   

5.
拉萨囊玛     
“囊玛”一词的由来说法颇多,藏族专家一般认为是“内廷歌舞”的意思,还有一种说法囊玛一词系外来借用语,是南亚次大陆巴基斯坦一带的“呐嘎玛”(歌曲之意)的谐音,从拉达克传入西藏。而学者陈重等认为“囊玛”这个词本身含有囊玛乐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玛尼石山     
如今,在西藏到处都能见到玛尼堆。记得七十年代末,当我看见当时还很新奇的玛尼堆,向西藏民俗学界的前辈雪康·土登尼玛先生请教此物作何用途?雪康先生略事思考了一下告诉我说:“是当路标用的。”显然他有他认为不便的地方,所以才做出这样的诠释。 说来也真巧,一九八四年文联组织我们考察全藏境内的玛尼石艺术,并于八五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次有影响的展览。一九九一年上海人民美术  相似文献   

7.
玛尼石     
凡是到过西藏或藏区的朋友们,一定会在当地的山口、关隘、江畔、村落、牧场乃至天葬场附近,看到过一座座以石块垒置成的朴素祭坛——玛尼堆,藏族称之为曼扎(意为曼陀罗)或石供。玛尼堆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大小不等的石头垒集起来的、具有灵气的石堆,藏语为“多本”;还有一种是在石块或卵石  相似文献   

8.
三朵节     
正"三朵节"是生活在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别具风格的祭祀性节日,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三朵"是纳西族的本主神灵和最高保护神,传说是骑白马、穿白甲、戴白盔、执白矛的战神,保护着纳西人的安全,深受纳西族人信奉。纳西族先民把对自然的崇拜、祖先的崇拜、英雄的崇拜等多种信仰集中在祭祀"三朵"上,通过这个节日,不断传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除了祭祀  相似文献   

9.
探访达玛人     
时值降冬,寒气袭人,但那神奇的苍茫大地依然如往日一般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引领着我们奔向它的怀抱。来坐着装备精良的越野车从拉萨出发,汽车飞快地奔驰,一路颠簸  相似文献   

10.
乡村朗玛厅     
朗玛厅是一种藏式歌舞厅,在拉萨等地是极热闹的场所,也是吸引外地游客的一大招牌。朗玛厅区别于内地歌舞厅的一大特点是不收门票,靠顾客的啤酒消费盈利。所以,朗玛厅里的女招待会十分殷勤地给客人们开酒,并候在旁边不停的给你敬酒。内地的朋友不知就里,常常以为这是必须的礼节,也就心甘情愿地灌得自己肚儿圆。拉萨人打趣:那些女招待恨不能拎着你的脖领子往里灌啤酒呢。再一大特点是表演者和客人不分彼此,轮番上台,到了最后乱作一团,尽兴而散。在入村之前,乡里的干部告诉我们,叶巴不错,气候暖和得很,还有一个朗玛厅哩!  相似文献   

11.
《世界遗产》2014,(5):18-18
辉煌的奠卧尔文化中,有两个典范在沙贾汉国王统治时期达到顶峰,包括建有宫殿的要塞和用马赛克、镀金饰品装饰起来的清真寺。在拉合尔城附近的园林都建在三层平台上,带小屋、瀑布和巨大的装饰水池;  相似文献   

12.
漫谈玛尼石     
当我们进入广大藏区以后,玛尼石就象五彩飘飞的经幡、桑烟袅袅的香炉、金光闪闪的玛尼转筒一样引起我们的关注。玛尼石以其独特的形式成为藏传佛教的一大景观。走过青藏高原也许在我们的心中产生同样一个印象;那就是世界屋脊是石头王国。那里石头无  相似文献   

13.
早安噶玛沟     
今年夏天,本刊编辑高晓涛和才秀嘉相携从北京出发,经成都、康定、甘孜、德格,然后过金沙江来到昌都。接着,又沿着澜沧江上游的扎曲河谷溯源而上,走的还是317国道,过如意、穷卡、日通,前方就是已有七百三十多年历史的萨迦派寺院向达寺,这里距离昌都县城只大约40公里。过向达寺不远,汽车驶离317国道,左拐进入一条地图上  相似文献   

14.
新力 《丝绸之路》2003,(10):21-23
来到玛查里水站的第二天一早,我被一阵叽叽咕咕的声音从睡梦中唤醒。我很不情愿地从睡袋里钻出身来,走到土墙围成的大院,年轻的索南正在土屋的廊下撒青稞喂鸽子。一地的白鸽子灰鸽子一边满地乱走一边叽叽咕咕对主人说着一大堆感谢的话。  相似文献   

15.
仙泉绒玛     
初见绒玛温泉时,我不禁倒吸了一口气,呼吸至少停顿了两秒,这绝对不是夸张。直到今天,它也是我所见到过的最美的温泉。绒玛温泉位于藏北尼玛县绒玛乡。出绒玛乡往北,就是玛依国家级野生动物保护区的核心部分,是无人区。由于地势偏远,知道绒玛温泉的人并不多,能一睹芳容的人就更少了。  相似文献   

16.
小麦普通至极,很多时候却又被人们视为神圣之物。无论是古人祭祀天地,还是国徽图案的选定,小麦都被赋予极高的地位。大概是小麦本身象征着丰收,它那金子般的光泽象征着财富。而麦秸秆,却只能作为饲料喂给牲口,或者堆在一起沤成肥料。直到出现了麦秆画,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化腐朽为神奇,把以往的农业边角料制成精美的工艺品。麦秆画,又称麦秸画、麦草画、麦秸贴、麦秆贴,是我国古文化艺术的一块瑰宝。它和剪纸、布贴一样是一种剪贴艺术。麦秆画在保持麦秸自然光泽和纹理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国画、版画、剪纸、烙画等诸多姊妹艺术的表现手法,先将麦…  相似文献   

17.
1997年7月1日,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迈着矫健的步伐,出特区,越罗湖,雄赳赳气昂昂,进驻香港。百年殖民的香江大地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随着解放军一起向全世界亮相的还有他们胸怀里紧握的崭新轻武器。  相似文献   

18.
羽芊  金勇 《中国西藏》2008,(6):64-67
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吸引我的不是那些绝世的风景和独特的民俗,而是那些矗立于世外,被人遗忘的废墟。喜欢走在那些断墙残壁间的感觉,踩在碎石瓦砾间,触摸那些或光滑或粗糙的石壁,心中总会升起异样的感觉,仿佛是走在时空隧道里,心常常被某些不为人知的人和事充塞着。行走之间,那段历史好像又鲜活起来。  相似文献   

19.
“曲巴”即祭祀、供奉、供养。西藏古代有四大供养(曲巴)之说,吐蕃王朝的牟尼赞普时,首创每年定期在拉萨大昭寺供养律藏,在昌珠寺供养论藏,在桑耶寺供养经藏和大菩提等四种宗教活动,称之为四大供养节。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大供养节逐渐演变为拉萨坚阿曲巴(元宵供养)、桑耶夺得曲巴(经藏供养)、热振库优曲巴(杜鹃鸟供养)和公堂梅朵曲巴(鲜花供养)等新的四大供养节。  相似文献   

20.
清代河工具有商品化运作的特征,河务成败取决于白银。清代前期的治河成就取决于巨额白银供给,至道光时期,清廷已对河工的巨额财政消耗力不从心。咸丰军兴之后,以"银钞搭放"形式维持河务最基本的运作。咸丰五年铜瓦厢决口导致黄河兰考以下河段"弃淮北流",河务部门迫于财务短缺,对这一突发事件束手无策。同治元年清廷重启河务,恢复使用实银。但此时户部对各地财政逐渐失去控制与协调能力。河务成为河南、山东、直隶地方事务,随着河务财政与鲁豫地方财政体系对接完成,河务转为"在地化"。光绪前中期,直隶、山东、河南都恢复了定额河银的管理方式,但此时由于国际白银价格下跌和晚清巨额赔款、外债,河务用银严重贬值,最终只能大规模缩减工程规模,导致豫鲁等地深受"黄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