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米毅 《丝绸之路》2021,(2):98-102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漆的国家,历朝历代都有漆制品流传至今.甘肃省博物馆藏漆器以汉代容器为主,主要出土地为武威市磨嘴子汉墓群、武威市雷台汉墓等地.现撷其较有特色藏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为用现代化学分析手段来揭示古代漆器的髹漆工艺,对六件宋代温州漆器残片成分和髹漆工艺进行了分析。在利用现代化学分析方法,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体视显微镜等对漆器残片漆膜成分展开分析。结果表明,红色漆膜的主要成分是朱砂(硫化汞),黑色漆膜的主要显色成分可能是炭黑;漆膜结构劣化降解明显,存在多种微缺陷;漆膜中成膜成分是生漆;截面分层明显;银扣漆器中的扣体成分是锡和二氧化锡的混合物而不是金属银,应命名为锡扣漆器;戗金和描金残片漆灰部分的X射线粉末衍射的分析结果表明漆灰层中有添加动物灰的做法。  相似文献   

3.
高雪  王淑铃 《文物春秋》2006,(6):59-60,F0003
康熙五彩以艳丽的色彩,精湛的绘画,丰富的品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素有“康彩恢奇”的佳评。本文介绍了吉林省博物院收藏的部分康熙五彩瓷。  相似文献   

4.
王翯 《收藏家》2013,(11):14-16
在我国传统漆工艺中,有这样一种漆器,表面非常光滑,纹理却显得层次杂叠、斑纹浮动,呈现出一种光怪陆离、变幻莫测的美。它的学名叫犀皮,在我国北方俗称为"桦皮漆"或"虎皮漆",南方则俗称"波罗漆"。我国古代唯一传世的漆器工艺专著《髹饰录》中,对犀皮漆有如下记载:"犀皮,或作西皮,或犀毗。文有片云、圆花、松鳞诸斑。近有红面者。共光滑为美。摩窳诸斑。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 战国秦汉漆器往往在其底部内外烙印、针刻、刀刻和漆书一些铭文,很多铭文涉及到了当时的髹漆工艺。国内学者对这些铭文进行了详细地考释和研究,揭示出了汉代髹漆工艺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汉代髹漆工艺中是否含有淀粉粘结剂,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提取了长沙风篷岭汉墓出土的漆器残片中的残留物.实验结果显示: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到具有十字消光特性的淀粉颗粒,粒度大小在13至25μm,且有加热糊化的现象,加热温度在60至80℃,加热时间大约在30min以内.本实验证实在汉代漆器制作过程中使用了淀粉作为粘结剂,为研究汉代漆器的制作工艺提供了新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了用现代化学分析手段来剖析“南海Ⅰ号”漆器的髹漆工艺,以“南海Ⅰ号”出水的3片不同髹漆工艺的漆片为例,采用显微镜(OM)、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共聚焦拉曼光谱仪(Raman)等科学测试仪器进行研究,从髹漆的层数、显色材料的成分、漆膜的成分、漆灰的结构和成分、胎体的结构等方面来深度剖析“南海Ⅰ号”出水漆器残片的结构及制作工艺。表面显微观察显示漆片花纹精致美观,细部处理到位;截面显微观察显示剔红样品共有9层,分别是外漆5层,内漆1层,内外漆灰各1层,胎体1层;剔犀样品共7层,分别是外漆3层,内漆1层,内外漆灰各1层,胎体1层;褐漆样品共6层,分别是外漆和内漆各1层,内外漆灰各1层,内漆灰中加杂1层编织物层,胎体1层。拉曼测试结果表明3块漆片中红色显色材料为朱砂(HgS),黄色显色材料为雌黄(As_(2)S_(3)),黑色显色材料为炭黑(C)。样品中内外漆灰成分为羟基磷酸钙[Ca_(5)(PO_(4))_(3)(OH)]、石英(SiO_(2))和水合草酸钙[CaC_(2)O_(4)(H_(2)O)_(2.375)]等常见物质。漆膜的成分是生漆中添加了少量的石英颗粒,没有添加桐油作为助剂。  相似文献   

8.
岭南地区何时出现漆器制造,学术界并未有定论。但南越国时期却是岭南地区漆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迄今为止,南越国墓葬出土的漆器已超过1000件,但出土的漆器多为残件,或仅存零构件,通过对仅有的这些残件进行观察分析,可以了解到当时岭南地区的漆器制作髹饰技法。  相似文献   

9.
蒙古族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他们的生产、生活均与马息息相关,在蒙古族的信仰中,马是天神赐予的礼物。元代统治者的喜好也给了鞍马画很大的发展空间,一些画家纷纷投入到鞍马画的创作中。吉林省博物院藏有书画七千余件,其中有一幅佚名《元人相马图》,线条明快,形象生动。这幅《元人相马图》纵28、横221厘米。  相似文献   

10.
高雪  张语师 《收藏家》2020,(2):39-46
清乾隆一朝60年,是清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瓷器生产取得了空前的繁荣,青花瓷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艺术水平。造型十分工整,花纹图案化.对称化,极为精细,技法老练,有宫廷气派。乾隆青花在清代以浑厚沉着而著称。  相似文献   

11.
山东青岛土山屯汉墓出土了大量汉代漆器,大部分漆器髹涂1~2层较薄的漆,但M162出土的漆奁残片却与众不同。本研究采用数码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能谱、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M162出土漆奁残片的红漆层和漆灰层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此件漆奁残片的漆灰层表面连续髹涂5层红漆,且每一层厚度均超出同时期其他墓葬出土漆器的漆层厚度,实属罕见。检视以往研究成果,这是目前发现红漆层数最多的汉代漆器标本,其制作工艺较单层髹漆更为复杂。而这种多层髹同种色漆工艺发展的原因,应当出于审美的需要,其进一步发展,或许可视为雕漆工艺的滥觞。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新的考古资料,将商周至汉的四川漆器发展演变进行了新的研究。本文将其分为五期,即商周至战国早期、战国中晚期、秦至西汉早期、西汉中期至东汉早期、东汉中晚期,每期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3.
漆器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一直以来都是文保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为了探索微损分析技术在多层漆器分析中的适用性,本工作以浙江省温州市出土的南宋“刻花填彩攒犀纹”漆器残片为研究对象,通过超景深显微镜,正置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显微拉曼光谱,红外光谱,热裂解气相色谱串联质谱等多种科学的分析方法,以揭示多层漆器复杂基质材料/组成、结构及髹漆工艺的微损剖析流程,并总结归纳漆器中常用材料的判断方法,以期为漆器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窦忠如 《纵横》2012,(11):52-56
王世襄曾在《大树图歌》中吟哦道: 蠖公授漆经,命笺《髹饰录》。 两集分乾坤,字句读往复。 为系物与名,古器广求索。  相似文献   

15.
发端于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代的漆器工艺,是聪颖智慧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它以漆为媒介髹饰器物,具有胎薄体轻、坚固耐用、防腐抗酸的特性,兼有装饰华美、色彩绚丽的审美功能。明清两代,是中国漆器工艺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在长达五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漆器工艺呈现出了“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的景象(《髹饰录》杨明序言)。  相似文献   

16.
张丽 《收藏家》2000,(6):8-13
清宫造办处是一个庞大的,为皇家制作各种御用器物的工厂,它曾制做大量的实用器和观赏品,来满足宫廷各方面的需要。其中的精品不仅在当时深受帝王喜爱,而且在数百年后的今天,更是成为珍品。精美的御制漆器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当然这主要体现在康、雍、乾三朝盛世期间。在这盛世的三位帝王中,雍正皇帝素有“秉性不喜华糜”之美誉,虽其如此,确  相似文献   

17.
松林 《丝绸之路》2009,(9):45-48
漆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这从考古发掘的器物得以证实。早在3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了薄胎朱漆,到两汉时期已具有极高的制漆和漆绘水平。彝族是我国较早掌握和使用天然漆的民族之一。  相似文献   

18.
孙维昌 《收藏家》2012,(10):42-44
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的国家,漆木器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古代称漆器和相关的漆工艺为"髹饰"。此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巾车》上有所记述。"髹"为漆涂物,"饰"有文饰之意。漆器究竟始于何时?这是一个迄今尚未解开的学术之谜。考古学界经过长期艰苦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陈畅 《收藏家》2014,(5):31-33
<正>近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征集了一批漆器,其年代跨越了从宋到明这一漆器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拟从漆器工艺的分类进行简要介绍。一.一色漆器一色漆器又称为"素面漆器"、"无文漆器",即器物通体光素无纹,没有任何装饰与花纹,有的通体一色,有的表里异色或底足异色。一色漆器作为漆器最初始的形态,从古延续至今,在宋代发展到顶峰。素髹漆器由于其本身典雅、质朴的艺术特点,符合宋代文人的审美追求,因此在当时得到了很大  相似文献   

20.
马泽雨 《东方收藏》2022,(3):113-115
我国漆器艺术创作的首次巅峰是在战国时期,漆器的实用性与观赏性在当时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其特征表现在耐腐蚀、轻便、无异味,深受人们的喜爱,这种特征优于当时的青铜器。漆器具有审美功能,同时还兼顾实用功能。现在对战国时期的漆器研究大部分是文物鉴赏和文物纹样的研究,基于设计学视角下的研究少之又少。由此,本文基于设计学的视角,将从材料、结构与功能、装饰、美学、文化与历史这几个方面来论述战国时期的漆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