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向世界宣传红军长征的第一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军长征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它不仅为中国人民所永远铭记,而且赢得世界人民的赞叹。那么,是谁最早向世界宣传红军长征的呢?可能大多数人会认为是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他于1938年在美国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介绍红军长征和陕北革命根据地,这本书后来被译成中文《西行漫记》。但是,从时间上来看,最早向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却是陈云。他于1935年8月就写成了《随军西行见闻录》,当时,红军长征还没有完全结束。1935年6月,中央红军攻克四川西部的天全县。在这里,陈云接受了中央的绝密使命离开红军奔赴上海,并通过秘密途径到达苏联,寻求恢复因长…  相似文献   

2.
长征精神永存文/李国强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到达陕北,胜利会师后,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来在接见红军战士时说:"红军军都是英雄好汉!在这次震惊中外的长征中,许多同志献出了生命.我们要永远记住他们,世世代代记住他们!同志们,中国革命的道路是漫长的...  相似文献   

3.
《神州》2006,(10)
原江苏省化工厅厅长李树仁是1933年加入红军和入党的老红军,参加过长征,三过雪山草地。李老于2000年在南京逝世。他生前一直在写《一位红军的自述》,此书虽未发表,但在他的后代及朋友中传阅。书中告诉人们:没有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就没有长征的胜利。而这种在任何艰苦卓绝的情况下都坚持信仰和乐观的精神,正是我们要传承的红军精神之一。  相似文献   

4.
红军长征过綦江石壕初探唐文胜中国工农红军在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之后,蒋介石纠集一百万军队、两百架飞机,气势汹汹地向我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其中以五十万兵力,分兵四路,采用步步为营、碉堡推进和"堡垒政策",层层包围我中央红军革命根据地,企...  相似文献   

5.
赖晨 《文史月刊》2014,(5):46-49
国民党中将张振汉,又名张延桂、张炎生,是一位传奇人物。曾任国民革命军第41师师长。1935年6月13日被红军俘虏后,受到贺龙、任弼时、萧克等红军高级将领们的宽容善待,并被邀请为红军学校的军事教员。后跟随红军长征,并逐渐汇入革命的洪流之中。随红军到达延安后,毛泽东接见了他,周恩来亲自关心他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最后胜利到达陕北,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陕甘,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大转移,从而拯救了中华民族的危亡,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因此,红军长征北上抗日与选择陕北作为长征的落脚点,把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推向一个新阶段,有着极其深远的重大历史意义。然而在一些历史论著中,却给人们一个印象,仿佛红军长征一开始就是为了转移到陕北建立抗日的前进阵地,或者是遵义会议以后这样决定的;也有另一种论调,认为红军长征开始,“就当时来说,其实没有一个人那怕只是在梦中想到过要北上抗日。虽然抗日是主要的政治口号,但决不是党和红军领导者的军事计划。”  相似文献   

7.
正胡耀邦很注重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民情,联系群众,足迹遍及祖国的各个角落。他一生曾六次踏上甘肃这块土地。早在1935年9月长征期间,胡耀邦就曾随红军到过甘肃甘南藏区。当时红军粮食短缺问题严重,19岁的胡耀邦担任红星纵队团总支书记、红三军团第十三团党总支书记、收容队队长,又负责筹粮工作。他带领战士们张贴保护藏民的布告,召开藏民兄弟群众会,大力宣传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宣传红军的民族政策和筹粮办法,对动用和收割的群众的粮食,都付现  相似文献   

8.
正讲到红军的艰难长征,人们最为关注和熟悉的当属强敌围追堵截、战事惨烈、坚定理想信念、坚信正义必胜、不怕困难牺牲、自然环境恶劣、变更行军线路、调整军事路线、党内争论激烈、红军紧密团结等,鲜有人去关注在长征进程中占据不少时间的夜行军时之照明。本文试谈这个照亮前  相似文献   

9.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它挽救了濒临绝境的中国红军,奠定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领导地位,从而使中国革命重新走向发展壮大。由此,毛泽东自然对长征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精辟的看法,如长征是被迫进行仓促的战略转移,瞿秋白等人的走与留、遵义会议、长征的意义等许多问题,他都有论述。  相似文献   

10.
《巴蜀史志》2016,(1):42-42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类历史上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实现了空前规模的战略大转移,终于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开辟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道路。为纪念长征胜利、弘扬长征精神,重温中国共产党艰苦卓越的长征历程,发扬中国共产党伟大的革命精神,本刊面向社会公开征文,欢迎广大作者积极投...  相似文献   

11.
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时有许多纪念文章和活动,其中有一篇文章说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中只有“惟一”一位参加过长征。我清楚报纸上所指的人就是我父亲汪锋的老战友贾拓夫伯伯,他跟随红一方面军走完了全部长征。但“惟一”两字我不敢苟同,据我所知,在西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中最起码还有两个人参加过长征:一位是张德生伯伯,他随红四方面军进行了长征。另一位就是我的父亲——汪锋,他随红二十五军进行了长征:但他的长征只有“半个”,并且是一个非同寻常的革命者的长征,一个鲜为人知的悲壮故事。  相似文献   

12.
死也要死在红军里一九三六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到达毕节。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抗日救国的方针,使贵州辛亥革命的元老周素园重新看到了祖国的希望。于是,他结束了  相似文献   

13.
《攀登》2017,(2)
追溯青海的红色历史,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班玛地区,广大红军指战员以自身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和不可磨灭的革命斗志,在青海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留下了革命的星星之火,留下了红军长征在班玛的伟大革命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在班玛的伟大精神,是铸就新青海精神高地、建设民族团结先进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青海篇章的强大精神动力,具有重要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长征开始后,宋庆龄一方面密切关注红军的消息,另一方面多方寻求力量,支持中共和工农红军的革命活动。那一时期,宋庆龄在上海团结了一大批外国友人,1934年到1936年,在宋庆龄指引下,她与这些外国友人一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力地支持了红军。"一定要保证这两个人的安全"1935年6月,遵照中共中央的决定,陈云离开长征队伍,从四川经重庆辗转来到上海,他  相似文献   

15.
卢弘 《百年潮》2004,(7):66-67
<百年潮>2004年第四期上,发表了两篇文章,都是关于徐梦秋的.徐曾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是当年红军中的一个著名人物,我曾在红军和长征史料中,见过一些他的文章和照片.只是在全国解放以后,各种革命历史著作中,几乎都不提他了,原因是他后来在新疆叛变了革命.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有一件事却使此人一度又"浮现"出来.这是当年的一件轶事.  相似文献   

16.
从1934年8月率红六军团先遣长征到1936年10月率红二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会师,任弼时经历了红军长征的全过程。他虽然没有作为中革军委成员参与对各路红军长征的指挥,但对红军长征取得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7.
在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队伍中,有一位回族师长袁良慧,今天一些写长征革命的史料中都很少提到他。因此,有必要为他写一短文,以表不忘烈士英名之意。回族师长袁良慧是河南省济源县人,1907年5月出生于济源县今北海辖区下街村一个耕读世家。1927年,良慧二十岁时,毕业于当时的中央陆军测绘学院,以后跟随冯玉祥将军多年,曾担任过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二十六路军』总司令部中校参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良慧目睹祖国满目疮疾,对日军的侵略罪行深恶痛绝,遂立志要救国雪耻。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三次反“围剿”斗争的巨…  相似文献   

18.
红军长征迄今已整五十周年了。红军长征的革命精神和光辉业绩,将永远载入史册,流芳千古,启迪后人。红二十五军同其他红军一样,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它的长征也是极其艰苦和曲折的。这支队伍,从1934年11月撤离鄂豫皖根据地起,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转战,历尽艰难险阻,打破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9月先期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一道,同心协力,团结战斗,形成了一股坚强的革命力量,为迎接一、二、四方面军北上,把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西北革命根据地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既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抗日战争的出发点。在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发展中,刘志丹烈士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他坚持武装斗争,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为统一和巩固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以坚强的党性和高尚的品德维护了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大局。他率军打通了东进抗日的北路通道,最终为民族解放而英勇献身。  相似文献   

20.
著名作家魏巍于1987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他把长征形象地比喻作"地球的红飘带",非常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精神,而"地球的红飘带"一词从此就用来指代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事实上,伟大的长征是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由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等各路红军共同努力实现的,准确的说是四根"红飘带"。本文作者全面梳理了红军长征的四支队伍是如何胸怀全局、团结协作,最终在相互支援下完成这一人类文明史上的壮丽史诗的完整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