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共建党与近代上海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作为工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都市的上海,为中共成立提供了最适宜的地理环境。以上海工人为主体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阶级觉悟的提高,为共产党的创建奠定阶级基础。上海发达的媒介网络为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提供便利条件。伴随新文化运动的勃兴,上海成为先进知识分子的集聚与活动中心。以陈独秀为核心的《新青年》编辑部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则为中共上海发起组提供基本成员,上海发起组实际担当了组建中共的临时中央。中共在上海的成立是上海近代化的结果。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初期的活动,构成上海近代史的华章。  相似文献   

2.
19世纪60年代,是上海从"江南的上海"向"上海的江南"过渡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湘淮集团一方面通过解除太平军对上海围困,解决在此过程中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有效控制了上海的军政大权;另一方面通过采取系列的手段和措施,以处理日显复杂的上海中外关系,为上海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和平的环境,从而成为了19世纪60年代上海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世纪》2020,(1):91-91
尊敬的读者:《上海滩》杂志自1987年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创办以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出版导向,坚持"以介绍上海地方知识和各方面现代化建设成就为己任"的办刊宗旨,力求集沪滨风貌之总汇,融上海古今于一炉,形成了雅俗共赏的鲜明特色,赢得了海内外广大读者的欢迎,在讲好上海故事、传播上海精彩,让世界了解上海、让全国了解上海、让上海人了解上海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石库门是上海的底色。要读懂上海,读懂上海人,就必须先读懂石库门。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只是石库门文化的显性特征,其最重要的文化内涵则是人文——即石库门与上海千百万草根百姓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说建筑代表着一座城市的语言,那么石库门绝对是地道的上海方言。石库门是最为普通平凡的真正的上海人的基本生活场所,它涵盖了上海人的生活,也凝聚着上海人的“情结”。有人说,石库门禁锢着上海人,也造就了上海人。  相似文献   

5.
这是整个中国经济的试点,而不仅仅是上海的今夏,一个崭新的名词频繁被人们提起——上海自贸区。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并正式命名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8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上海自贸区;8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了自贸区筹备工作汇报。当一些人还在询问什么是自贸区时,另一些人已经迫不及待地打算去上海"扫荡"奢侈品了。上海自贸区将成  相似文献   

6.
她的出身、命运,以及最终归于的平民生活,本身就是一部上海变迁史。这个写上海的女人带着她的那份上海记忆走了,上海还在变迁中  相似文献   

7.
趋势     
上海仍无法超越香港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崛起以及中央政府的政策倾斜,不少香港人沮丧地认为上海将取代香港成为亚洲的金融中心。但种种因素决定了,香港人不必担心上海会在短期内取代香港的金融霸主地位。首先,上海的人才储备较为薄弱。尽管上海中学生在标准化考试中的表现普遍优于香港和美国学生,但实际上,上海的教育体制尚未给学生们做好迎接一个全球化世界的准备。他们过于注重死记硬背,而不太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思维。而且上海员  相似文献   

8.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上海租界,上海完全沦陷。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下,上海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百姓手中一有钱,首先想到的就是马上去购物。上海的金融系统更是危机四伏。而在上海的私营银行,犹如失舵之舟,惊涛之间,令人心悸。为此,上海绸业银行、大康银行、上海实业银行三家,本着“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之古训,于1942年9月成立了“三行联合经济研究室”,收集以往银行的资料。调查现实经济动态,根据市场的行情.研究对策,  相似文献   

9.
葛建军 《收藏家》2009,(11):73-76
幽静的历史古城——松江,位于上海的西南角方向。松江被称为上海之"根",古称华亭。在上海开埠前,曾是上海历史文化的发祥地,它不但有着自己的特色风貌,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0.
丁伟 《文史天地》2012,(2):48-52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国民党反动当局对在上海的革命力量进行残酷镇压,疯狂”地抓捕革命志士,使革命群众陷于腥风血雨之中。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在上海也陷入无法立足的困境,不得已于1933年1月由上海陆续迁到苏区中央根据地江西瑞金。但中共中央决定在上海组织“中共上海中央执行局”,即中共上海中央局,作为临时中央的派出机关,代表中央指导领导上海等白区党的工作,并负责同共产国际联系。  相似文献   

11.
王雅静 《神州》2012,(25):25-25
上海是一座有争议的城市,同时上海文化也是纷繁复杂的。王安忆的《长恨歌》完美地阐释了上海的文化精神。本文通过日常生活细节描写以及作品中的女性和以老克腊为代表的阴性人来体现上海文化的世俗性与阴柔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上海有其特定的历史,上海文化更是有它特有的风情和韵味,即使人物跨进了新时代,他们的生活方式、精神状态和思想行为方式也是一如既往的,而上海文化的内在精神也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12.
徐光寿 《安徽史学》2003,(6):93-96,74
陈独秀与上海社会联系密切。上海是他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窗口。他的革命生涯从上海开始,一生主要时光在上海度过,革命生涯最辉煌的业绩在上海实现。他对上海社会有着比较深刻的研究和十分复杂的感情,总体上说还是一分为二的。近代上海造就了陈独秀的崇高声望,陈独秀也给上海留下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今天的上海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先进、教育发达的中心城市,其作为全国思想文化中心的地位,无疑是从新文化运动的发起开始确立的。  相似文献   

13.
在事业单位工作的亲戚,从老家到上海看世博会。有点感慨。其一,此次旅游是单位组织的,领导点名要去;其二.在上海只玩世博一个景点,早晨进去,晚上出来,连续两天,离开上海,除了世博园,基本对上海一无所知。  相似文献   

14.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最前缘。上海是一座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然而,在1949年建国以前,上海只在金山区戚家墩发现了一处春秋战国至汉代遗址,可以说上海的考古工作基本是一个空白。  相似文献   

15.
"上海问题"的核心是上海公共租界的未来政治地位问题。1927年初,国民革命军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上海公共租界何去何从,顿成中外关注的焦点。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和外侨以及其他相关方面首先向英美寻求支持。英、美的反应有明显不同:基于对华新政策和对中国国内政治形势的基本判断,英国不愿提出一揽子的解决方案,而是主张出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美国的表现截然不同,从"上海中立化"的建议,到试图通过民间机构介入调查"上海问题",再到最终推动上海工部局采取聘请外部专家调查方案,美国表现出强烈的插手愿望。尽管如此,英美的"上海问题"政策却有一条共同底线,即放弃武力,采取开明的亲善政策。  相似文献   

16.
他13岁来到提篮桥犹太难民区,后为中美建交助力"侬(你)好,上海。"美国前财长布卢门撒尔造访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时,笑着说起70多年前学会的上海话。2月7日是布卢门撒尔第八次到上海的"寻根之旅"。二战期间,他以犹太难民身份在上海提篮桥犹太难民集聚区生活了8年,在镌刻13732位二战期间在沪避难犹太人姓名的"上海名单"墙前,布卢门撒  相似文献   

17.
上海造就了上海人。上海人最大的特点是:精明、圆通、世故。张爱玲如何认识上海人?她如是说。  相似文献   

18.
抗战前的上海,对于纸张的消费和需求十分旺盛。大量书刊的印刷和出版,频繁的贸易往来和货物购销,构成了当时上海纸张消费的主体。然而,上海本地所产机制纸却远不敷所需。供给上海的纸张,既有来源于欧美和日本的洋纸,又有来自上海本地和国内其它城市所产的机制纸以及本国出品的部分手工纸,但以前者为大宗。  相似文献   

19.
黄伟 《岭南文史》2008,(2):19-24
近代上海是广东人的第二故乡,也是广东戏的第二故乡。早在明末清初,即有大批潮汕人移居上海,并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兴建了粤籍同乡组织一潮州会馆。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又有大批广肇两属的广东人随洋行北上定居上海。有资料显示,咸丰元年(1851),上海县城里有广东人八万左右,多于江苏和浙江人。[1](P434)到了二十世纪初,上海的城市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北方朔 《世界》2006,(9):65-66
上海三年间,冒出两个“问题富豪”。三年前,上海“首富”周正毅出事,在上海滩引起一场风波。今年5月26日,周正毅服刑期满,走出上海提篮桥监狱大门,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此后虽有一二家上海媒体报道他仍想“东山再起”,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