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素面环耳甑釜(西汉)现藏于河南博物院,该件文物存在的主要病害有:口沿处残缺变形,开裂变形,存在有害锈等。为了使该器物得以稳定保存,对该器物进行了扫描电镜-能谱、激光显微拉曼及富利叶变换红外光谱等一系列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对器物进行了修复。  相似文献   

2.
馆藏陶瓷文物中残损件占很大比例,对残损陶瓷文物的修复、还原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陶瓷修复有不同的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目的和要求灵活运用,合理把握。补配修形在修复工作中占有相当比重,必须全面、客观了解器物的型制特点和时代特征,不能主观臆断,任意增减。作色仿釉是修复工作中最关键也是最难掌握的一步,在作色仿釉前首先要仔细分析器物表面呈色情况,制定作色方案;其次要有熟练的作色、仿釉等技法。修复材料多种多样,使用的材料必须保证其可逆性、可识别性、可兼容性,并具有相当时间的稳定性和对文物本体的无害性。文物修复资料为修复档案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信息,它既与文物本体构成完整的体系,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文物修复档案的建立既有助于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总结与提高,更为以后的研究、保管、利用及用新材料新技术进行再修复提供了可查证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安徽凤阳汤和墓出土的一件元代青花瓷,出土信息完整,文物价值、史料价值都非常高,但口沿有破损,有旧修未补缺情况。为了修复它,遵循"文物最小干预原则",对此器物进行"可鉴别修复"。通过立档、拆分、清洗、粘接、补缺、作色、作釉等修复步骤,将蒸汽清洗技术应用于局部除环氧树脂,效果明显,使用硅粉代替滑石粉将显著提高补配部分的硬度,为文物延长寿命。修复后,使这一元青花瓷重现文物完整的风貌,又保存了文物历史痕迹,这将为我国文物修复工作带来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4.
广西桂平博物馆藏东汉铜甑对于研究广西地区青铜器冶铸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器物长期保存于潮湿环境中,矿化严重、保存状况较差,亟须保护修复。本研究应用X射线影像观察、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模拟实验验证等方法研究了器物的铸造工艺、合金成分以及锈蚀产物成分。结果表明该器物为整体铸造成形,器物铸造时使用了轮制技术、刮板造型工艺以及铸后刻纹的工艺,箅部范块制作过程是用器身模翻制器身范后脱模,将器身模的圈足部分切下,然后在圈足泥模上刻出箅部型腔。在此基础上,遵循最低限度干预原则,力求将传统的文物修复手段与现代修复理念相结合,通过除锈、修补等保护修复措施后,不但提高了器物的整体稳定性,而且达到了可以展陈,发掘文物潜在价值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在文物修复这门传统工艺中的运用,进一步提高了在文物修复过程中预想修复效果和制定最佳修复方案的精确性。并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在二维平面、三维立体效果方面的特长,模拟文物破损处复原、去除和保留不同颜色物质、创建和复制器物残缺部分及预览器物安装情况等效果。这样不仅为文物修复提供有利帮助,还使这门传统工艺与当今先进计算机技术得到有机结合。修复实践表明,对那些变形较大,又不想进行破坏性修复的文物来说,三维模拟修复就是唯一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6.
2012年5月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金玉华年—陕西韩城出土周代芮国文物珍品展"陈列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两周墓地的考古成果。其中,有一件出土镂空、粉碎性青铜盒,破损非常严重,不成器型,铜胎胎质氧化严重。由于其所具有的艺术和学术价值,急需修复。为此,根据文物自身的特点,用传统修复方法对碎片进行编号、查找拼对、拼接、补缺、篆刻纹饰、打底、作色做旧,并做了临时的框架,在短时间内修复。从修复的结果看,本次修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修复思路和方法可给同类器物的修复研究工作提供一个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物修复保护及研究是一项涵盖多学科、多因素的系统性工作,不同文物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文化价值和病害情况等都有其独特性。对文物的观察和研究,既能够发现、研究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又能够决定如何具体开展文物修复保护工作。本文以故宫博物院藏的一件宋代铜凤凰修复保护及研究工作为例,以时间发展和问题递进两个方面为顺序,对铜凤凰进行了信息调查、元素成分、形态结构、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综合研究,科学地、具体地、整体地分析在此项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与之相适应的解决方案并加以实施,对问题的发现过程与形成因素给出尽可能详细的解释,直观呈现对这件文物完整的修复保护及研究。在整个工作的过程中,思考使用问题导向思维作为文物修复保护中开展工作的底层逻辑,使所做工作都尽可能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8.
受河间市文物保管所之托,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对其馆藏的一批唐代铜鎏金佛造像及底座进行了保护修复。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的修复工艺,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保护经验,根据病害的破坏机理,有针对性地对器物进行了科学的保护修复,有效地阻止或延缓了这批文物的腐蚀破坏。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化学镀与电刷镀技术在鎏金铜器修复中的应用,使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测试方法对样品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在模拟补配材料的样品上镀覆效果良好,并对一件有残缺的鎏金铜器实施茬口清理、补配、化学镀、电刷镀等保护修复技术处理,完成一件器物独立配件的制备。修复后器物形态完整,外观和谐,再现了器物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北京拣选一组二十八件商代带铭铜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1年8月上旬,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在北京铜厂领导和工人同志们的大力支持下,从三十多吨废杂铜中拣出一组商代青铜器。这组器物虽多有残损,但仍可清楚地看出类别和器型,十分难得的是大部分器物铸有铭文""(举(?))二字,表明出于同一个作器者,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线索。这组器物经过北京市美术公司师傅们精心修复,共有二十七件已经复原;另有部分残片未能恢复器形,但也保留铭文。现分别叙述如下。 (一) 铜方鼎两件。一件通高17、口宽11、口长13厘米。另一件通高17.4厘米。  相似文献   

11.
上海博物馆与瑛诺三维上海科技有限公司组建的数字化文物修复团队,在3D打印基础上利用水转印技术进行了三项文物修复或复制实验:包括模拟瓷器开片釉纹理、模拟瓷器结晶釉的窑变特征、复制汉代“黑漆古”铜镜。经评估,修复和复制完成后的视觉效果良好,利用该技术模拟瓷器、青铜器的色泽、质感符合博物馆陈列的要求。但瓷器补件在视频显微镜下呈现明显的打印色点,与原器物有较大差距,色差仪也证实手工上色的准确性仍强于基于喷墨打印机输出色彩的水转印工艺,说明此项工艺在微观上仍需改进。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地把精美古家具呈现于大众,运用传统修复工艺对一件罕见清紫檀雕莲叶龙纹宝座进行修复.经过制订方案、清洗、拼对、粘合、补配、雕刻、打磨、组装、做旧、保养等步骤,使此文物得到了较好的修复效果.古家具修理是一项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复杂工艺,需要许多知识的积累,也要有好的手艺.只有从文物实际情况出发,遵循文物修复的原则,才能“修旧如旧”,还文物原貌.  相似文献   

13.
在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天津市文物管理处在收到的文物中,发现有残碎的铜禁一件,经带到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进行修复,修复后曾举行过展览.一九七五年又在《文物》刊出《西周夔纹铜禁》一文,正式发表了铜禁的照片(图一).这是目前在国内所能见到的唯一的一件西周铜禁,这是天津文物管理处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重大发现之一。  相似文献   

14.
1968年7月至9月,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发掘了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子窦绾两座大崖墓,出土随葬的金、玉、铜、漆等器物有二千八百多件,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关于发掘经过和器物介绍,已有专文报导。我对其中几种文物有一些见解,试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郭海燕 《丝绸之路》2013,(14):18-19
战国铜马衔保护修复前,运用科学的检测方法,对器物不同部位的锈蚀产物、基体等进行系统分析。在对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内涵揭示和认知的基础上制定出除锈、脱盐、有害锈转化、缓蚀、封护等保护修复步骤。保护修复中将科学的保护方法与传统的修复技术相结合,遵循修旧如旧和最小干预等基本原则,成功地保护了这件锈蚀严重的青铜器,恢复了它原有的风貌,使其的历史、艺术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6.
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新近出土木质文物,由于墓葬环境及出土后保存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木质文物糟朽、霉变、彩绘脱落,甚至崩裂,因而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与修复。为此对表面进行了清理,采用2%PB-72乙酸丁酯溶液滴管渗透的方法进行填充加固,对彩绘层用同样方法加固,对散件器物用汉代木材削制木销钉进行组装,对残损、断裂器物进行修复复原。保护修复后的木质文物适于展陈。本工作所用的保护方法对同类木质文物的保护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02年5月,佳木斯文物管理站对桦南县进行春季文物普查时,在桦南县幸福乡三道沟一农民手中征集到一批文物,其中有陶器、石器等。现具体介绍如下。1.陶器9件。按器物形态分述如下。陶熊:1件(02HNXS:17)。夹砂黄褐陶,陶质不纯,含有少量云母,器物前端塑出突出的头部,背部后侧隆起,  相似文献   

18.
博物馆修复的金属文物种类多,尤其是铁器和铜器。铁器是金属文物中极易生锈的器皿,铜器也会生锈,主要是因为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碳化物等介质都会对其进行腐蚀,出土的金属器物也会因氯化物的影响出现腐蚀。在检测铁器腐蚀程度时,可以采用有磁性的检验法,如果铁器失去磁性,其腐蚀情况就较为严重。因此,在金属文物修复前要对金属的成分、腐蚀类型进行全面了解,这样才能对金属文物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和修复。  相似文献   

19.
御制诗描金长方形插屏为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案几插屏的典型文物,因粘接剂老化等原因需进行传统技艺修复,修复过程包括伤况分析、保护修复和后期整体维护三个阶段。为更加科学的对该件插屏进行保护修复,本次修复运用显微观察、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等仪器对插屏的嵌件和粘接剂进行科学分析,检测结果显示该件插屏所用宝玉石材料为和田玉、象牙,所有胶黏剂为传统胶黏蜡胶。此外,通过对御题诗文内容的解读和档案的查询获知本件文物的制作时间为嘉庆元年,创制题材为乾隆六十年第二次"千叟宴"。对本件文物的修复和研究有助于深入开展传统玉雕及镶嵌工艺发展历史、技术特征和清代御制"寿辰"主题器物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0.
板栗岗楚墓群南距常德城区12公里,1997年至1999年,常德市文物处和鼎城区文物管理所对这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75座,其中东周墓68座。东周墓按墓葬形制分为三大类:带墓道的土坑墓;带二层台与龛的土坑墓:简单的土坑墓。出土随葬器物262件,其中陶器245件、铜器15件、铁器1件、石器1件。陶器组合形式主要分为日用陶器组合和仿铜陶礼器组合两大类。日用陶器组合的器物有鬲、罐、钵、豆等,仿铜陶礼器组合的器物有鼎、敦、壶、盒等。墓葬年代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后段。这批墓葬的发掘为楚墓和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