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裴松之字世期 ,以《三国志注》而知名 ,关于其生卒年 ,自钱大昕《疑年录》以来 ,多据《宋书·裴松之传》 ,定为生于晋咸安二年壬申 (公元 372年 ) ,卒于宋元嘉二十八年辛卯 (公元 45 1年 ) ① 。而余嘉锡则据《建康实录》和《史通·正史篇》考定裴松之生于晋升平四年庚申 (公元 36 0年 ) ,卒于宋元嘉十六年己卯 (公元 439年 ) ,年八十。余嘉锡在《疑年录稽疑》一文中称 :“考《建康实录》卷十四曰 :‘子野祖宋中大夫西乡侯以文帝十三年受诏撰起居注。十六年 ,重被诏续成何承天《宋书》 ,其年终于位 ,书则未遑述作。’此子野《宋略总论》之词…  相似文献   

2.
唐人赵蕤所撰《长短经》引有《宋略》史论七则 ,其中两则因不见于它书而可资辑佚 ,另外五则可补正《建康实录》及《资治通鉴》等所引《宋略》史论之讹脱数十处 ,故文献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3.
《宋略》是河东“史学三裴”之一裴子野的代表作。该书以“叙事评论多善”享誉史坛。然而 ,它却早已散佚。本文通过考证认为 :《宋略》在南宋绍定四年 ( 1 2 3 1 )或景炎元年 ( 1 2 76)亡佚。  相似文献   

4.
唐朝人许嵩所撰《建康实录》引有裴子野《宋略》“司马休之论”(文字及标点均据1 986年中华书局所出张忱石先生点校本第378页) :裴子野曰:《书》曰:“虑善以动,动惟厥时。”若司马休之,动非其时也。天方厌晋,罔敢知吉?己虽欲得,无乃违天乎五运,无不亡之。国为废姓,受朝贤若三仁,且犹颠沛,而况豪侠哉!昔中原殄寇,道尽于时,四海争秦,岂徒系晋得实,存乎大义,故能遂荒南土,其兴也勃焉。至义熙,不异于是矣。而宋家支离,未忘前事,波逆越逸,祸将日寻,岂勘黎之,伐弘少将,咎周之徒,孔炽兴废,何其歇欤?很明显,上引“司马休之论”文字讹脱甚多,几至不可…  相似文献   

5.
裴子野是南朝萧梁时的史学家,所著《宋略》为世人所重,惜其久已散佚.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多方勾稽,搜集《宋略》史论佚文28首,并对其作了分类研究,揭示其价值所在.《宋略》史论佚文对全面认识南朝史学的发展,尤其是历史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也论裴子野的《宋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略》始作于永元二年五月之后 ,成稿于天监三年裴子野除右军安成王参军之前 ;是书采撷颇广 ,与沈约《宋书》同闻异述 ,其立意构思复因作者的经世情怀而迥异于前此诸编年史。由于时代需求的变易 ,曾长期饮誉史坛的传经之史《宋略》 ,最终散佚于两宋之际的兵燹之灾。  相似文献   

7.
《四库全书总目》卷六二《史部·传记类·存目四》中著录有当时浙江巡抚采进的《熙朝名臣实录》二十七卷,《提要》云: 明焦竑撰。此书《明史·艺文志》不著录,前有自序,谓:明代诸帝有实录,而 诸臣之事不详,因撰此书,自王候、将相及士、庶人、方外、缁黄、童仆、妾伎无不 备载,人各为传。盖宋人实录之体,凡诸臣之卒必附列本传,以记其始末,而明代实 录则废此例,故竑补之。  相似文献   

8.
《搜神记》原本三十卷,为东晋史学家干宝所撰。对此,《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志》皆有著录。唯《宋史·艺文志》载为十卷,且云“不知作者”,可见该书在宋代已经散佚。今本《搜神记》二十卷,为明人胡应麟据《法苑珠林》、《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初学记》及《北堂书抄》诸书所辑。《四库提要》作者疑此书“即诸书所引,缀合残文,傅以他说”而成。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则称它是“一部半真半假的书籍。”  相似文献   

9.
宋代修史制度最为严密,其名目有《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实录》、《国史》等。朱弁《曲洧旧闻》卷九记载:“凡史宫记事所因者有四,一曰《时政记》,则宰相朝夕议政,君臣之间奏对之语也;二曰《起居注》,则左右史所记言动也;三曰《日历》,则因《时政记》、《起居注》润色而为之者也;……四曰《臣僚行状》,则其家所上也。”但根据这四种史料修成的,还只是《实录》,而《国史》还要在《实录》的基础上,广采博收,严加考订,确定义例,更修纪志。所以,元苏天爵《滋溪文稿》卷二十五《三史质疑》云:“天子动静则有《起居注》,百司执事则具于《日历》,合而修之日《实录》,有  相似文献   

10.
《新唐书·艺文志》乙部13地理类、《宋史·艺文志三》地理类、《玉海》卷153朝贡、外夷来朝、唐渤海遣子入侍条均记张建章《渤海记》(原作《渤海国记》,此据《东都事略》卷18及《张建章墓志》改)3卷,然3卷卷目不详。《张建章墓志》谓张建章“又著《渤海记》,备尽岛夷风俗、宫殿、官品,当代传之”。这里,墓志言《渤海记》内容有三,分别为风俗、宫殿、官品。宋人叶隆礼《契丹国志》卷23分别有“国土风俗”、“建官制度”、“宫室制度”等小目,可见“风俗”、“宫殿”、“官品”也可能是卷目,即《渤海记》可能分为风俗、宫殿、官品3卷。《渤海记》风俗卷内容可考者颇多。《新唐书·渤海传》谓渤海“俗所贵者,曰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栅城之豉,扶馀之鹿,鄚颉之豕,率宾之  相似文献   

11.
《明会典》为研治明史必据之史料。然迄今为止,用之者甚多,论之者颇少,诚治明史之微憾。近年有幸参加白寿彝师主编《中国通史》明史卷编写,述及《明会典》一节,略有些许体会心得,兹述于下,聊作引玉之石。一、修纂会典者,汇集一代之典章制度也。其体例首创于《明会典》。“四库”收于“政书”类。历代典籍中,“政书”一类,首推杜佑之《通典》,但其所记乃上起三代,下迄唐中叶,通述历代政治经济制度之沿革;唐人苏冕撰《会要》四十卷,始有述一代典制之作,今得见者,宋人王溥之《唐会要》。然而“会要”体,旧作类书,盖为检索之便,述事简明。《唐会要》因所录史籍散佚不存而独具价值,至两汉、三国及明之会要,则俨然工具书矣。  相似文献   

12.
竹林七贤是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东晋初年孙盛著《魏氏春秋》,称谯郡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较早将竹林七贤事迹撮集成专书的,有东晋戴逵所著《竹林七贤论》.戴逵字安道,谯国人,少博学,善属文,能鼓琴,工书画,性不乐当世,常以琴书自娱,多次拒绝朝廷征辟,事见《晋书》本传.《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竹林七贤论》二卷,晋太子中庶子戴逵撰”.该书《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亦  相似文献   

13.
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以百衲本为底本,吸收了叶渭清《元椠宋史校记》及张元济《宋史校勘记》稿本成果,校勘颇为精审。然全书卷帙庞大,百密一疏,势所不免。近阅《宋史·艺文志》,于子部中得点校欠妥者二条,略加辨正,不敢自是,祁方家通人不吝教焉。1.始(一作“姑”)布子卿《相法(一作“书”)》一卷(第5251页下栏)按:作“姑布子卿”是。姑布子卿为春秋战国间相者。《史记》卷四三《赵世家》载:赵简子病而感梦,有代晋而立之征,故命人相其子可为后嗣者。其相者即姑布子卿。其文曰:“异日,姑布子卿见简子。简子遍召诸子相之,子卿曰:‘无为将军者…  相似文献   

14.
晋代史学家陈寿以很高的史学才能,将汉末至西晋数十年纷繁复杂的史事,撰成《三国志》六十五卷,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刘宋学者裴松之奉诏为《三国志》作注,博采群书,兼收并蓄,内容丰富,甚得宋文帝称赞,云“此为不朽矣”。这样便产生了《三国志》与裴注孰优的问题。 贬裴注的人们说它繁杂。大家经常称引的有唐代刘知几《史通·补注》的那段话:“少期集注国志,以广承作所遗,而喜聚异同,不加刊定,恣其击难,坐长烦芜。”还有叶水心就把裴注贬低得更厉害,他说:“近世有谓《三国志》当更修完者,盖见注所载,尚有诸书,不知寿尽取而为书矣。注之所载皆寿书之弃余也。”(《文献通考》卷一九一)唐代文中子王通称赞《三国志》笔削高处遍马班(详《文献通考》卷一九一》)。大体说来,贬裴注而褒寿书的竟见是裴注芜杂而寿书笔削甚高。  相似文献   

15.
一、乐山大佛名称的演变乐山大佛是今人对大佛的称呼,大佛最早的名称并不是这样。从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最早的名称产生于大佛尚未完工的贞元十五年之前。清嘉庆《乐山县志·卷15·金石》载:“唐敕放生碑,县东凌云山足。碑久亡,明人重立石,亦多泐。记其存者云:凌云寺灵山大像前(缺)敕禁断采捕(缺)者贞元十五年九月(缺)曰。”明确记载当时大佛名称为“凌云寺灵山大像”。凌云寺创自开元年间(见王渔洋《蜀道驿程记》)。到贞元年间,大佛名称中有“凌云寺”当属正常。称灵山当是因凌云山此时名“灵山”。那么,凌云山为什么叫“灵山”呢?这有两种可能: 一是因蜀王鳖灵。《太平寰宇记·卷86》载:“仙穴山在(阆中)县东北十里。《周地图记》云:“灵山峰多杂树,昔蜀王鳖灵登此,因名灵山。”《舆地纪胜·卷185》载:“灵山,一名仙穴,在阆中之东十余里,宋江上有古丛帝开明氏鳖灵庙存焉。”均说明阆中县灵山是因鳖灵得名。乐山大佛所在的凌云山处于青衣江、岷江交汇处,此地恰好也与鳖灵有密切关系。《水经注·卷33·江  相似文献   

16.
《四库全书总目》卷七一关于《法显传》的提要,有两处不确: 其一,提要云:“法显,晋义熙中自长安游天竺,经三十余国。还到京,与天竺禅师参互辨定,以成是书。”案:法显在建康道场寺与佛驮跋陀罗(觉贤)“参互辨定”的,指他们合译之天竺律藏,不是指《佛国记》。《佛国记》如后世刻书人解题所注,是法显“自记游天竺事”的游记。此类文体唯有躬身实践的旅行家才有可能撰写,非局外人所宜蹑足者,亦无资“参互辨定”。何况,法显在《佛国记》有言:“(413年)夏坐讫,……遂便南下向都,就禅师出律。”此又见其与跋陀罗“参互辨定”的分明指合译经律。《魏书·释老志》云:“(法显)所得律通译未能尽正,至江南更与天竺禅师跋陀罗辨定之,谓之《僧祗律》”。是经为法显译经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者,此言亦分明指他们合译律藏,而不是指《佛国记》。盖提要作者一方面说到《隋  相似文献   

17.
《明书》是清初史家傅维鳞(1608—1667)编纂的纪传体明史,共171卷,记事多有详于《明史》或《明史》所不载者,对明史研究颇有参考价值。作为参与顺治朝官修《明史》的翰林院编修,傅维鳞深知实录与野史之弊,故其治史态度堪称严谨,所修《明书》质量亦高。不过,同任何一部史书一样,凭个人功力修竣的《明书》,也难免有前后抵牾、史事记载舛误之处。就笔者所见,有如下十则。一、前后抵牾五则卷13《世宗肃皇帝本纪》记:“庚午,葬武宗于茂陵。”①而卷12《武宗毅皇帝本纪》则云:“九月庚午,葬康陵。”前后矛盾。实际茂陵是宪宗陵寝,庚陵才是武宗的陵…  相似文献   

18.
苏轼《东坡题跋》卷四“记与蔡君谟论书”一则,为古今研究苏轼和蔡襄者经常引用·本文考定其伪,系后人改窜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试笔》之文。进而考定该文为欧阳修于嘉祐年间(1060-1063)的叙事和追述欧、蔡二人同为馆阁校勘至同知谏院(1040-1043)时事情,并确认欧文别本“今思此语,已十余年”实为“二十余年”之脱文。  相似文献   

19.
(一)《宋史·卷二百八十九·高琼传》载:“咸平三年,……授(高琼)殿前都指挥使。”按:“咸平三年”,误。应作:咸平四年。咸平三年时,殿前都指挥使是范廷召(见《宋史·卷二百八十九·范廷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咸平三年四月第23条》),而高琼当时正任并代都部署、步军都指挥使(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咸平三年正月第2条》)。殿前都指挥使、河西节度使范廷召于咸平四年正月病死(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咸平四年正月第2条》)。据《续资治通鉴长编·  相似文献   

20.
《明史·七卿年表二》载:陈新甲于崇祯十五年“八月下狱,弃市。”同书《庄烈纪二》又记:崇祯十五年八月“丁卯,兵部尚书陈新甲下狱,寻弃市。”夏燮《明通鉴》亦从其说,将陈新甲下狱的日期系于崇祯十五年八月丁卯。按是月朔为戊戌,丁卯为三十日,即八月最后一天。此说将陈新甲下狱、弃市的时间置于该年八月,其被杀自然也不会晚于丁卯,这也就是说,他的下狱、弃市发生在同一天。实际上,并非如此。关于陈新甲之下狱,《崇祯实录》崇祯十五年七月条记:“丁酉,兵部尚书陈新甲下狱。”谈迁《国榷》卷98、戴笠吴殳《怀陵流寇始终录》卷15亦有相同的记载。王鸿绪《明史稿·庄烈帝二》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