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亲政策,是中国历史上存在的一个特殊政策,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有很大的意义。然而,宋朝却没有与少数民族政权进行和亲,基本上持拒绝和亲的态度,并提出"和亲辱国"的看法。宋朝强烈的民族偏见、理学思想的影响、雄厚的经济基础、"内重外轻"的军事政策、皇室与"将门"的普遍通婚都成为了宋朝拒绝和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崔明德教授的新著《中国古代和亲史》最近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通读该书,我觉得很有特色,可用“二新一多”加以概括。所谓“二新一多”,即作者对和亲问题研究的视角很新,书中提出了许多新的学术观点,融会了多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先谈新视角。和亲亦称“和戎”、“和蕃”(“和番”)。自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了“和亲”之后,历代正史几乎都留下了有关和亲的史料,许多史学家对和亲也作过一些论述和研究。近百年来,和亲成了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20世纪20—30年代,王桐龄的《汉唐之和亲政策》、邝平童的《唐代和亲公主考》,对和亲作了不少…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和亲”,是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崔明德博士是较早涉及这一研究领域的学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在大学读书期间,就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发表了有关唐代和亲问题研究的学术论。之后,他又相继发表了《唐与薛延陀和亲原因新解》、  相似文献   

4.
和亲政策从严格意义上讲始于西汉,盛于隋唐,终于清代。而“和亲”一词在先秦时的著作中已经出现。如《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载“中行氏以伐秦之役怨栾氏,而固与范氏和亲”。这里的“和亲”是指晋国的中行氏与范氏两个贵族联合起来对付栾氏所进行的和好行动,并没有姻亲关系。《周礼》记载“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同样这里的“和亲”也没有姻亲关系。而真正名实相符的和亲政策,始于“白登之围”后汉高祖刘邦与匈奴的和亲。现代《辞海》释义“和亲”为:“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5.
同边疆民族进行政治联姻是唐朝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唐代和亲的次数、和亲的规模、和亲的规格不仅超过汉代,而且也是唐以后任何一个封建王朝不能相比的。在与唐朝和亲的民族中,既有势力强大,对唐有一定威胁的突厥和吐蕃,也有势力较小不  相似文献   

6.
汉匈之间的和亲是我国历史上比较有特色的民族政策,汉匈和亲使双方在经济、文化、军事、人员交往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交往,双方的交往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匈奴、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相互交流,汉匈之间的和亲在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西汉王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经历了由汉初"奉"匈奴"和亲"到汉中后期"赐"匈奴"和亲"的转变过程。双方军事力量的变化是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因素之一。"和亲"策略的提出是对西汉以前政治联姻习惯及传统儒家"子婿""甥舅"观念的继承与发展,尽管也导致某些不良后果,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综  论关于边疆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马大正《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 1期组织跨学科力量对中国边疆重大问题研究进行联合攻关马大正《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 4期关于中国历史上疆域问题的几点认识赵永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 3期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马晓军《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第 2期试论中国历代王朝民族政策的特点方立军《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第 2期中国历史上有关民族事务的机构及其措施述略明 月《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第 4期论秦汉至明清时期的西部政策李绍强《齐鲁学刊》第 2期隋唐四方馆、鸿胪客馆论…  相似文献   

9.
《太祖高皇帝实录》作为《清实录》的第一册,是研究清入关前历史的重要献。本主要对此书中有关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后金对蒙古,尤其是漠南蒙古政策的史料进行整理研究。在清代历史上,满蒙联盟关系是统治笼络蒙古王公、处理民族关系中奉行不替的政策和宗旨,也是清朝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长期有效统治过程中贯彻始终的一项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10.
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将弘化公主嫁给了吐谷浑王诺曷钵,弘化公主是唐朝实行和亲政策以来,嫁给少数民族首领的第一位公主,也是唐朝惟一回过长安省亲的外嫁公主。此后,唐朝又将宗室女金城县主和金明县主分别嫁与诺曷钵的长子慕容忠和次子闼卢摸末,这种世代联姻的现象在唐朝与少数民族和亲的活动中是十分少见的。和亲加强了唐朝与吐谷浑的联系,促进了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11月6日~10日在广西桂林举行。大会采取小组讨论与大会发言结合的形式,就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交流。11月6日下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马大正同志题为《中国古代边疆政策和当代边疆问题研究》的发言引起与会者的兴趣。马大正同志指出,中国史研究中历代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民族政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而历代封建王朝的边疆政策研究与之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因为,古代边疆政策与民族政策有很大程度的交叉、重合,因而我们的科研工作者需拓宽视野,在  相似文献   

12.
民族学     
民族学是研究各民族现状及其历史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以氏族、部落、部族、民族等人们共同体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直接观察和实地调查的方法。 早在十九世纪,摩尔根等西方学者便开始了民族学的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了许多关于民族的著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奠定了基础。在我国,民族学还是一门比较新的科学。1926年《一般》杂志上,发表了蔡元培的《说民族学》一文,首次提到“民族学”一词。新中国的民族  相似文献   

13.
由马大正主编,多人参加撰写的专题论著《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将于1990年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此书选收了有关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的14篇文章,分为两组内容。第一组共9篇,以时代为序,对先秦至清代前期的历代边疆政策做了系统的论述,以研究统一王朝的边疆政策为主。第二组共4篇,按专题排列,探索了我国历代边疆政策中带有共性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传统治边思想、边疆管理机构、和亲政策、土司制度等。最末一篇《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综  相似文献   

14.
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徐杰舜副教授编著的《中国民族史新编》(以下简称《新编》),最近已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这部近50万字的巨著是建国40多年来出版的第一部中国民族史专著,仅从这一点上说,此书的出版便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细读《新编》,就会发现,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体例上都处处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地对中国民族史研究思想的新探索.中国历史上相继崛起、亮相于中国历史舞台的民族或部族.令人眼花缭乱,至今中国仍然是一个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早期传播史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和执行民族纲领政策,开展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论文分4个部分介绍了《共产党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论民族自决权》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经典著作及其学说,在中国出版发行、得到传播的历史过程,着重介绍了早期共产主义者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有些中外学者对夜郎族属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苗族说,白族说,濮族说等。如早在1916年,就有法国学者马司帛洛在远东法国学校校刊上,发表《秦汉象郡考》一文中说:“竹王统治之夜郎国,亦苗种也。”中国学者马长寿于1935年5月,在《民族学研究集刊》发表《中国西南民族分类》一文里,也说:“夜郎为苗族所建。”朱希祖于1939年9月,在《青年中国季刊》第一期发表《云南濮族考》一文中说:“濮与僰实同一种属族。”在论述中,是主白族说的,但把今仡佬族先民“濮”与白族先民“僰”混为一谈了。吕思勉在《中国民族史》里说:“夜郎系濮族  相似文献   

17.
唐嘉弘教授所著《中国古代民族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是一部研究中国民族史的专著,涉及面颇广,探讨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和东南广大地区内的许多古代民族的源起、流布、融合、文化特点及其历史地位等;在时间上,上自先秦,下迄明清,全书约40余万言。应当说,这是建国以来,我国民族史研究的丰硕成果。中国古代民族史的研究,一直是个薄弱环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文明古国,历史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岁末,我收到台湾大学黄慕萱和甘怀真两位教授的来信,说的是他们现在正共同主持一项计划,"为建置数据库汇整两岸出版之优秀期刊"。因此希望我就他们列举认定的大陆10种最有学术影响力的历史学刊物,提出自己的意见。这10种历史学刊物的排列顺序分别是:《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农史》《清史研究》《史学月刊》《史学集刊》《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国历史地  相似文献   

19.
百越研究的新成果──读王文光《百越的源流与分布》乐逸鸥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不言而喻,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对各民族的源流和发展进行科学的研究,是民族史、边疆史学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古越人是我国现代南方诸少数民族的先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颇具特...  相似文献   

20.
宋辽金时期是中国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中国史、民族史、边疆史等研究领域都占有重要位置,为中外学术界所关注。前不久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宋辽金时期民族史》一书,就是这一时期民族史研究的一项新成果。该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历史研究室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